鄣吴村
大大鄣吴村 吴门进士多北宋时,村民仅几十户。建炎初,高宗南渡,淮安吴氏举族南迁,吴瑾挈家辗转徙此定居。后子孙繁衍,人丁渐增。瑾八世孙吴松,因不惜重资创建孝丰学宫而著称。松子吴麟、吴龙,于明嘉靖五年(1526)同登进士榜,孝丰县为之立双进士牌坊。嘉靖十七年和四十一年,麟子维岳、维京先后进士登科。"父子叔侄世进士",传为佳话。孝丰县又为之立科甲坊,鄣吴村中立甲第联芳等坊。吴氏父子叔侄均被朝廷委以重任,数十年间,吴家大兴土木,广拓村基,建造豪华府邸、雄伟牌坊、庄严祠堂、精巧陵墓。后吴门代有闻人,藉科举之阶为官者不下百余人。经历代经营,至清道光末年,村民有四五千人,成为孝丰县第一大村,故有“大大鄣吴村,小小孝丰城”之说。
鄣吴村南的玉华山上有吴氏宗祠,祠前华表高耸,石阶两旁石兽狮、虎、马、羊,栩栩如生,山腰牌坊巍然。今仅存石狮两尊,高1.8米,余已毁。
九省八十姓 人杰是昌硕
清咸丰十一年(1861),再度进入安吉、孝丰境内的太平军,于鄣吴村遭清兵和民团狙击,麈战月余,村民所剩无几。同治、光绪年间,宁波、绍兴、台州、温州及安徽、河南、湖北、湖南、四川、广东、山东、江苏等省移民陆续迁入。宁波、台州和安徽人约占97%,已历4代,有80姓左右。
艺术大师吴昌硕于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出生于此。溪南亭址山麓古屋,系吴昌硕启蒙读书处,后题名"溪南静室",早废;自称"溪南老人"缘此。
吴昌硕成名后,几乎每年返村祭祖,粗茶淡饭宴请族老乡亲。他关心乡里,维护家乡风貌。村上参天古树,有人想砍卖,他出资买下,立章保护;他看到许多蒙童不能上学,集资并腾出3间房子,创办初等小学堂。还立有抚恤摺,凡族人家添一丁,每年可支30元。乡亲请其写字、画画,从不推却,留在当地书画珍品不下百余件,传为美谈,有的演绎为民间故事。对家乡特产毛竹和竹笋,常有诗篇提及。光绪二十四年(1898),吴昌硕返里重修《吴氏宗谱》。
1927年11月,吴昌硕病逝沪寓。今村后狮子坛有其衣冠冢。村中吴昌硕故居有两处:一是出生地,砖木结构,前厅2间,后楼3间。1983年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门首匾额"吴昌硕故居"系书画家王个簃所书。内陈有明文徵明为吴麟书写的墓志铭部分拓片等。另一处在村后街,系后购置的两层五开间楼房,屋宇依山傍水,高大进深,具有鲜明的明清建筑风格,曾是昌硕习艺和会客处,因昌硕于此重修宗谱,故又称修谱大屋。
昌硕子涵、东迈,均为沪上书画篆刻名家。孙志范定居美国;志鲁定居故里,为省文史馆员;志源定居上海,系上海市书画名家。
社会发展1949年后,鄣吴村历为鄣吴乡(人民公社)人民政府驻地,是全乡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鄣吴向为长兴、广德至孝丰要道。20世纪60年代,省道孝(丰)泗(安)线建成,和递(铺)鄣(吴)线以及后建的递(铺)上(吴)线在此交叉,每天有多班客车直达杭州、递铺、孝丰、安城、长兴等地,交通更为方便。今正在兴建连接广德县的公路,以沟通318国道线。乡邮电所、广播站、中学等事业单位及乡办骨干企业和村办企业集中于此。乡办五金电子仪器厂、焊割工具厂、岩棉厂等均具相当规模,1992年乡办工业产值700万元。由于村周围毛竹资源十分丰富,成为安吉县西北边隅毛竹等土特产品的主要集散地,竹器加工业发达,村办和个体的竹器加工厂达30多家,产品销全国各地;竹帚、大扫把、笋等还远销日本、韩国和东南亚。一条长达1.5公里的商业大街,有各类大小商店200余家,昌硕宾馆亦于1992年建成。新建的农贸市场,日成交额达5万多元。乡中学和中心小学近年新建了教学楼,设备较全,乡中学历年升学率在全县名列前茅。吴昌硕曾亲自指点的鄣吴村舞龙传人,在1991年"湖州丝绸文化节"表演的"龙舞"获好评,浙江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曾作报道。吴昌硕故居自1987年对外开放以来,至1992年底,已接待日本书道、华道访华团等中外学者、文人、艺术家和游客上万人次。
经济状况全村有耕地1037亩,以种植水稻为主。距村2.5公里、总库容1010万立方米的大河口水库于20世纪70年代建成后,减少洪旱威胁。1992年粮食亩产675公斤,比1978年增长11.25%。山林9204亩,度产毛竹60万支,年产茶叶12.5吨。全村工农业总产值320万元,比1978年增长15倍;人均纯收入950元,比1978年增长8.5倍。村民生活显著改善,电视机基本普及,电冰箱、洗衣机和摩托车等已进入寻常百姓家。[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