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岭子村
青岭子村位于黑龙江牡丹江市海林市,有5个自然屯,384户,1440口人。 2005年,该村经济总收入388.7万元,人均收入2890元,比全市低1198元。全村负债户达53户,负债额达67万元。55%的村民饮用地表水,三大农作物种植比例高达90%。没有一条像样街道,村内所有道路都是沙土道,晴天土飞扬,雨天泥水淌,牛在道上放,进屋头碰包,生产生活条件极差。
新农村建设后,村党支部书记桑凤义组织村干部和党员经过认真学习,统一思想,认为脱贫不是目的,决心借新农村建设春风,以发展肉牛、蔬菜、食用菌、北药产业为重点,开辟新产业,大刀扩幅地调整产业结构,实现村民增收;合理规划,加快村屯建设,改善村民生活环境。2007年,全村经济总收入实现591.3万元,人均收入5221元,比2005年分别增长了52.1%和80.7%。畜牧、蔬菜、食用菌和劳务收入占到了经济总收入的64.6%。两年来,新农村建设总投资513.5万元,新建了占地4000平方米的肉牛养殖场及相关配套设施;建设了1010亩以西洋参为主的北药种植园;将村内9横9纵的主干道10.8公里村内街道全部修成硬质水泥路;建设了“四位一体”沼气池127个,新打一口深水井,完成了管网配套设施,入户150户,村民吃上了安全放心水;新接有线电视350户,入户率达91%;建设了占地9540平方米的休闲绿地和占地18139平方米的娱乐家园一期主体工程,其中广场内设置了篮球场、乒乓球场、健身娱乐场和绿地内的叠水工程、休闲凉亭、休闲长廊及500平方米的彩砖地面,明年5月即可竣工,形成集活动、休闲、健身于一体的娱乐园。通过两年的不懈拼搏,青岭子村变成了一个布局优化、住宅美化、道路硬化、四旁绿化、街道亮化、卫生净化的新型农村。
青岭子村发生巨大变化,给我们三个方面的启示:
一、建设新农村,选准带头人是关键。“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群燕高飞,功在头雁”。两年来以桑逢义为班长的青岭子村两委班子,在建设新农村的实践中,处处带头,事事争先,充分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为加快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一天,正在打点滴的桑凤义听说新购入的牛不爱吃草了,他拔出针头,快步冲向牛舍,了解情况后马上与市畜牧总站专家请教解决办法,看到牛愉快地进食,他开心地哼着小曲,踏着明月才回家。听说市里正在推广西洋参生产,他就多方收集资料,打探有关政策、市场前景、收益情况,回村后与村民代表和班子成员研究,并带领13名村民组成的考察组,赴长春乐山西洋参生产基地参观考察。最后决定拿出村里最好的100亩耕地,集中种植西洋参。针对占用土地户怕收入受影响的顾虑,村里采用反租倒包和每年每亩地由村里先支付500元土地保证金等方式,很快青岭子村西洋参种植基地建成了。秋季,西洋参长势和大小明显比长春乐山基地要好得多,仅此一项年可为村民增收25万余元。
二、建设新农村,调动农民积极性是重点。新农村建设农民是主体,让农民唱“主角”是新农村建设深入持久开展的关键所在。召开三个会,调动积极性。该村通过召开两委班子会、村民代表会,座谈讨论学习市委1号文件,组织外出参观,村干部深入各家各户宣传,使村民的思想观念发生根本转变,充分认识到新农村建设受益者是农民,要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建设自己美好的家园。该村以旧村改造为突破口,以村庄生态园林化建设为载体,植树造林,全面整治村屯环境,美化、净化了村容村貌。特别是把养殖业的下脚料加以充分利用,大力发展沼气,解决了村民做饭和少量照明问题,减少了环境污染,确保了全村清洁卫生。在实施硬质路和硬质边沟建设时,村民们都自觉拆除了占道的猪牛舍、仓房、杖墙。规划四个区,建设新农村。该村通过聘请专家设计,村民献计献策,以过反复酝酿,将全村统一规划成居民新区、棚室蔬菜产业区、食用菌产业区、肉牛育肥区四个区域,使撤并屯村民和相应产业逐渐向新规划区域集中。目前,青岭子村正朝着产业思路清晰,布局合理,村容环境优美的新农村目标迈进。
三、建设新农村,农民增收是核心。只有产业发展对路,农民才能增收,经济才能快速发展,才能实现农业产业化,才能支撑起真正意义上的新农村。青岭子村从发展棚室蔬菜开始,到加快发展生猪、肉牛养殖及北药、食用菌产业,不仅增加了农民收入,壮大了集体经济,而且为新农村建设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一是发展蔬菜产业促增收。该村把“三菜”即棚室蔬菜、露地菜、山野菜作为富民产业,在村东南部建设蔬菜棚室40栋,每栋棚室年收入1万元以上;全村种植露地菜320亩,是大田作物效益的 2倍以上。在收购山野菜季节,该村为经济人免费提供场所,仅此一项年增收50余万元。二是发展食用菌产业稳增收。把食用菌产业作为富民的基础产业来抓,通过强化培训、技术指导、大户带动、政策扶持,今年已发展150万袋(盘),其中地栽木耳60万袋、滑子菇90万盘,实现收入120万元,人均增收830元。三是扩大肉牛养殖全民增收。争取肉牛养殖建设资金100万元,同时吸纳农民入股20万元,采取全民入股,集中饲养,亏赢均滩的管理方式,新建占地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875平方米的肉牛养殖场及相关配套设施,现已购入育肥牛200头,年可出栏1000头,实现利润30万元。四是发展北药产业特色增收。通过采取农民入股和土地反租倒包的形式,投资210万元建设了210亩西洋参种植基地,同时又规划并落实了800亩以种植五味子、西洋参为主的北药种植园区,现已完成园区土地整理和泵房建设。五是劳动力转移快增收。通过开展“阳光工程” 培训,为农民提供技能、技术等多方面服务,进一步拓展就业空间,今年共转移和输出劳动力372人,其中异地转移127人,就地转移245人。实现劳务收112万元,人均增收770元[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