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港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0-24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月港

月港,地处九龙江入海处,因其港道(海澄月溪至海门岛)“外通海潮,内接山涧,其形似月,故名”。

15世纪末期至17世纪中期,随着我国东西沿海对外贸易的发展,月港一度成了“海舶鳞集,商贾咸聚”的外贸商港,与汉、唐时期的福州甘棠港,宋、元时期的泉州后渚港和清代的厦门港,并称为福建的“四大商港”。

据《海澄县志》记载:“月港自昔号巨镇,店肆蜂房栉蓖,商贾云集,洋艘停泊,商人勤贸,航海贸易诸蕃”,当时已是“农贾杂半,走洋如适市,朝夕皆海供,酬酢皆夷产“,成为“闽南一大都会”。

明隆庆元年(1567年),明王朝在月港设置海澄县,寓“海疆澄靖”之意。当时,九龙江沿岸住民出洋过番,大都由此扬帆出海,因此,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有“闽人通番,皆自漳州月港出洋”之说。有诗赞月港:“东接诸倭国,南连百奥疆,货物通行旅,资财聚富商。”“市镇繁华甲一方,古称月港小苏杭”。

明末清初,郑成功、郑经父子与清军在闽南沿海对峙拉锯,争战近四十年,战火殃及月港。清廷为扼制郑氏,在沿海实行“迁界”。海澄沿海三十里地带划为“弃土”,繁华的月港航运商贸一时萧条。历史有明一代的古月港,到了清代,由厦门港起而代之。

当年的港市遗址,今仍依稀可见。江岸一里多的古港口,还能见到七个古码头。并在古码头附近出土过古船的大铁锚(今存厦门大学人类博物馆)。在容川码头旧址,有一道石板路伸入江中,码头以东的港口桥,建成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桥上仍可见桥墩残垣。容川码头附近的“豆巷”,是当年月港最热闹的贸易集市。百余公尺的笔直巷道貌岸然上,街容店貌仍作为古迹按原样保存。豆巷内有供奉关帝公的“武圣殿”。

港口的东端,有始建于明万历八年(1580年)的六角柱形四层古军事建筑——晏海楼。据《海澄县志》记载:月港极盛之时,倭寇常来偷袭。民族英雄戚继光曾率兵在月港打击倭寇。为加强海防,海澄县城筑起石城墙,驻兵防守,并建晏海楼、镇远楼,“以障海口东北之虚”。如今,晏海楼仍巍然屹立。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