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爱欲
名词解释自爱欲,古希腊传说中的美少年纳西索斯Narcissus爱上了自己的倒影,后来化为水仙,纳西索斯并不是一个虚无缥缈的倒影,现实生活中的确有这样的现象,心理学上将之称为自爱欲,Narcismus。著名的社会学家潘光旦先生在上世界四十年代翻译的霭理士Havelock Ellis名著《性心理学》中将其传神的译为“奈煞西施现象”。
心理分析阿多诺在分析法西斯主义产生的心理基础时,充分肯定了弗洛伊德运用自居、自爱欲以及催眠理论对法西斯主义社会心理基础的分析,认为这一基础是在法西斯主义“升华”的情景下形成的。在他看来社会历史的发展不能仅用心理学来分析,更需要科学的理论来探讨,但社会心理的力量是不能忽视的,尤其在社会政治势力运用“高明”的手法以及制度化的力量的状态下,更是如此。
影像思维台湾中兴大学校园里有只奇怪的黑天鹅Cygnus atratus,人们总能见它离开栖息的池塘,蹒跚过繁忙的小路,来到车流如织的停车场,然后对着任何一辆光可鉴人的深颜色汽车瞅上几个小时, 黑天鹅还不时与汽车亲昵的碰碰头。因为自己是“黑”天鹅,它才喜欢看深色的车?还是它知道深颜色的汽车往往更高档?中兴大学生命科学系的陈木全主任解释说,这只可怜的母黑天鹅太孤独了,以至于把深色车漆倒影(不信你可以试一下,浅色车并不适合当镜子)里的那个它当成了同类——几个月来,这只母鹅先后失去了幼子和丈夫,成为了整个校园里唯一的黑天鹅。
这样看起来,黑天鹅并不是一种太“聪明”的动物,因为它并不清楚“镜子”里的那个影像只是虚拟的自己,而非实在的同类,因而没有通过著名“镜子测试”。镜子测试Mirror Test是动物智能研究中重要的一个实验,意在检验动物有没有“自我意识”。
达尔文游戏最早以科学的名义把镜子摆在一只非人类的动物面前的人是伟大的达尔文,他曾经带着一面镜子来到动物园的红毛猩猩Pongo pygmaeus笼子里。第一次照镜子的红毛猩猩们发现镜子背面并没有什么别的猩猩藏着后,坐到镜子前龇牙咧嘴起来。达尔文并没有对这个发现做出明确的判断,毕竟对着镜子做鬼脸既可以解释为猩猩们在与另一只猩猩交流,同时也能够认为是自己在做游戏。
如果你把一只公豚鼠放在镜子面前,它会将镜子里的那个家伙当成竞争对手,先施以声音警告——一连串咕噜声,以牙齿碰撞的咔嗒声结束。发现恐吓不奏效后,它会亮出底牌,叉开腿,把本来收缩在腹部皮肤褶皱里的阴囊露出来。显然,对面那位与自己太势均力敌了,用不了多久,豚鼠就会对镜子失去兴趣,完全无视之。
上世纪70年代,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的心理学家高尔顿盖洛普二世Gordon Gallup Jr.重新拾起了达尔文的游戏,并加之改进。他在黑猩猩Pan troglodytes的笼子里放了一面镜子,当黑猩猩已经适应了家里的这个新摆设后,盖洛普麻醉了它,趁黑猩猩昏迷的时候用唇膏在它的眉毛和耳朵上做了记号。当黑猩猩醒来,偶尔向镜子里那个自己瞥了一眼后,有趣的事情发生了,被涂了花脸的它停了下来,用手去摸自己变了颜色的眉毛和耳朵。这显然说明黑猩猩明白镜子里的那个家伙,就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