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庄村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7-24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村庄由来相传建村于明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陈氏兄弟四人从云南迁来立村,因坐落在海拔90.2米的无名高阜东南坡,地势随坡呈东北西南向倾斜,绝大多数房屋随自然坡向呈东北西南方向建筑,打破了南北建房的规律,“斜庄”因此而得名。

政区人口斜庄村位于胶州市南部,距胶州城5公里,南外环路北1.5公里处,东面是柘沟村、南面是柳沟村,西面是南关办事处崔家夼村、西北面是南关办事处七里河村。九城路从村东50米处经过。全村占地面积1302亩,其中耕地843亩。

经济状况斜庄村的经济历来以农业为主,解放前,人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解放后,村民们的生活步步好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村经济如同全国一样快速发展,到2004年全村个体饭店、商店等各种店铺有3家,粮食总产量达到850吨,单产1000公斤,农业机械化水平有了很快提高,到2004年全村有小型拖拉机11台,农用汽车8部,播种机3台,收割机2台,脱粒机4部,从耕种收割到运输脱粒基本实现了机械化。

全村种植果树(主要又桃树、大枣、柿子)120亩。养牛的一户,饲养黄牛10多头,养猪的2户,都在100头以上。村里还有一种特产,就是菠菜,村里的水好,适宜菠菜的生长,不用施肥,浇几遍水,菠菜长得又高又胖,鲜嫩可口。村里有大小运输车辆10部,私有轿车3辆。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91万元,村级可支配财力5万元,人均收入4900元。

村居建设 1976年,村党支部对斜庄村住房做了规划,到2004年全村有98%的户住在新规划区。

社会事业建国前,村民们过着贫穷的日子,能够入学读书的人很少,1950年成立了冬学识字班,从村里找文化人当冬学班老师,每年冬天,晚上组织读书识字。1952年成立了第一所国民小学,1973年扩建校舍7间,学生5个班,1978年合并在李家庄小学。新中国成立后,村民们的文化水平不断提高,全村30%以上的老人投入了新型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实现了老有所养。99.8%的村民投入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1]

山东省青岛市平度仁兆镇斜庄村村庄由来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李山由云南省先迁现古岘镇六曲村,后部分居民有迁入大沟里村,清同治四年洪水淹没大沟里,又搬现址称小沟里,后因全村李姓改名李家庄;人们见其居房向阳,称为斜庄,1945年正式称斜庄。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南部,同三高速路东。东邻于莱庄村,西靠王家埠,南连大沽河,北与南仁兆相接。2005年,耕地面积902亩,居民220户,903人。

经济状况

该村以发展蔬菜种植为村庄经济发展的重点。发展个体、工商户20户,从业30余人。种植大姜、大蒜、芋头分别400亩、400亩、300亩;养殖猪70头、鸡820只。2005年,经济总收入1580万元,居民人均所得6160元。其中,工业收入220万元,个体、工商业收入190万元,农业收入744万元。

社会事业

2005年,固定电话166 部,有线电视用户159 户。村民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达到92%。[2]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