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科峰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7-24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简介窦科峰,男,汉族,陕西乾县人,中共党员。1956年2月出生,博士学位,第四军医大学本科毕业,2001年在第四军医大学获博士学位,先后在第四军医大学第

窦科峰

一附属医院普通外科、肝胆外科工作,现任第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主任、外科教研室主任、全军器官移植中心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肝脏移植、肝癌的基础与临床研究以及腹部战、创伤的救治等研究,2002年被评为总后科技银星。

主要工作成绩窦科峰始终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先后主持开展了氧自由基与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机理与防治、MHC四聚体诱导移植免疫耐受、肝癌单链抗体库的构建筛选研究等,目前正在研究自体干细胞移植诱导肝移植免疫耐受和肝癌干细胞等基础研究,经过严格筛选,已经得到一株肝癌特异性抗体,有望在肝癌治疗中获得突破,率先发现微量元素铜、锌等在肝缺血损伤中的作用,并且研制出中药“肝胆康”通过清除自由基、改善肝脏微循环等对肝缺血损伤具有显著的保护作用,为临床肝外伤的救治、肝巨大肿瘤切除和肝脏移植对肝缺血损伤的防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防治方法。窦科峰教授积极倡导活体器官移植,先后主持开展了国内首例成功的活体肝部分移植术、血型不同的辅助性原位活体肝部分移植术和当时国内最小年龄的活体肝部分移植术,并继续保持着国内活体肝移植存活时间最长的纪录。并广泛开展各种全肝移植术式,成功完成世界最高海拔复杂条件下的肝移植、肝移植联合胰十二指肠切除、亚洲存活时间最长的肝-肾-胰联合移植、单肝段移植等创新手术。此后又创造性的开展了异位(脾窝)辅助性活体肝部分移植术。以上探索,为终末期肝病和部分先天代谢性肝脏疾病患者提供了良好的治疗方法,从而缓解了供肝短缺的难题。此外,他在国内率先开展了氩氦刀治疗中晚期肝癌、结肠癌肝转移等,取得满意疗效。他所采用的沿肝血管瘤包膜分离,完整切除的方法治疗肝脏巨大血管瘤,提出“切瘤不切肝”的理论,改变了以往切瘤必须切肝的方法,极大的提高了肝血管瘤的治疗效果。 窦科峰先后承担国家及省部级科学基金10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军队医疗和教学成果一等奖各1项,省部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国家发明专利5项;在国际、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31篇,主编、副主编专著5部,参编12部;多次被国内外学术会议特邀作学术报告;指导博士后研究人员、培养博士生、硕士生等86名。目前担任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常委,中华外科学会肝移植学组副组长,全军普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军器官移植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陕西省普外学会,陕西省器官学会副主任委员,被评为总后科技银星和总后优秀教师,军队育才奖金奖获得者,荣获2006年度中国医师奖。担任《中华外科杂志》等16种专业杂志副主编或编委。荣立二等功2次、三等功1次。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