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边村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7-24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1、云南省普洱市景谷县民乐镇大河边村村情概况

大河边村
村庄一角

该行政村隶属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民乐镇,地处镇北边,距镇 政府所在地12.00公里,到镇道路为土路,交通方便,但路况较差,距县71.00公里。东邻景谷乡,南邻桃子树村,西邻嘎胡村,北邻镇源县。辖文运河、曾家村、金竹园、团山、新村、沈家村、凉水箐、新街、大竹棚、上岔河、上后山、小河、新发、干河口、张家村、魏家村、干箐、廖落、干河、大河边、石家村、新立、牛大富、烂汤、向阳、文票、大钟山、大荒田、下岔河29个村民小组。

全村国土面积51.20平方公里,海拔1,370.00米,年平均气温20.00℃,年降水量1235.00毫米,适合种植玉米、花生等农作物。自然资源截止2008年底,全村有耕地总面积5,685.87亩(其中:田3,199.87亩,地2,486.00亩),人均耕地1.83亩,主要种植粮食等作物;拥有林地69,261.30亩,其中经济林果地1,930.00亩,人均经济林果地0.62亩,主要种植蚕桑、茶叶、桔子、桃子、李子等经济林果;水面面积212.00亩,其中养殖面积5.00亩;草地216.00亩;荒山荒地998.00亩,其他面积434.00亩。基础设施截止2008年底,该村已实现水、电、路、电视、电话五通。全村有824户通自来水。有824户通电,有592户通有线电视,拥有电视机农户635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100.00%、71.84%和77.06%);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373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335户(分别占总数的45.27%和45.27%)。

该村到镇道路为土路;进村道路为土路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未硬化的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12.00公里,距离集贸市场12.00公里。全村共拥有汽车25辆,农用运输车52辆,拖拉机86辆,摩托车376辆。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2,997.00亩,有效灌溉率为52.71%,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2,997.00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0.97亩。

到2008年底,全村建有沼气池农户471户;装有太阳能农户15户。全村29个自然村已通自来水;29个自然村已通电;29个自然村已通路;29个自然村已通电视;29个自然村已通电话;29个自然村均未通路灯。该村农户住房以土木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45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775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还有2户居住于其他结构的住房;砖(钢)混结构房屋的农户数5户。农村经济该村200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712.70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194.00万元,占总收入的27.22%;畜牧业收入145.00万元,占总收入的20.35%(其中,年内出栏肉猪1310头,肉牛52头,肉羊50头);渔业收入5.20万元,占总收入的0.73%;林业收入246.00万元,占总收入的34.52%;第二、三产业收入32.50万元,占总收入的4.56%;工资性收入22.00万元,占总收入的3.09%。农民人均纯收入1930.00元,农民收入以种植业、林业、畜牧业等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22.00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70人(占劳动力的4.20%),在省内务工60人,到省外务工10人。人口卫生截至2008年底,该村有农户824户,乡村人口3094人,其中男性1696人,女性1398人。其中农业人口3094人,劳动力1665 人。该村以汉、彝族为主(是汉、彝、哈尼、瑶、傣、白、回、拉祜族混居地),其中汉族2433人,彝族382人,哈尼、瑶、傣、白、回、拉祜族279人。

到2008年底,全村参加农村合作医疗2304人,参合率84.48%;享受低保173人。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卫生所和镇卫生院,卫生所面积为40平方米,有乡村医生1人,该村距离镇卫生院12公里。该村建有公厕1个,建有垃圾集中堆放场地1个,建有村内生活排水沟渠设施。文化教育截至2008年底,该村建有小学1所,校舍建筑面积1,348.00平方米,拥有教师9人,距离镇中学12.00公里。整个行政村农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403人,其中小学生307人,中学生96人。风俗民情该村的风俗习惯,偏向于汉族风俗。但由于受周围各民族的影响,该村习俗中,除了有汉族的风俗,也有傣族、彝族的风俗。过大年是汉族人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村民们要祭祀田地、堂屋、灶,祖先的灵位、竜林等,各家各户贴上春联,一家人欢聚一堂,热热闹闹的吃顿饭,天黑了以后,鞭炮声响起,最响亮的鞭炮声要数夜里零点的时候,震耳的鞭炮声震祛灾病,含示着来年的吉祥如意、粮食丰收、牧畜兴旺。平时,汉族人除了过自己的传统节日以外,也和傣族、彝族同胞们一起过泼水节、火把节或是其他的祭祀节日,较为常见的一种宗教活动叫"祭竜",每个村寨均有作为寨神的古树或树林,称为"竜树""竜林",受到全寨人的保护,不仅严禁砍伐,也不许在周围放牧或玩耍。[1]

2、云南省临沧市云县茶房乡大河边村村情概况

大河边村
进村道路

该行政村隶属云县茶房乡,地处茶房乡东北边,距乡政府所在地0.5公里,到乡道路为东北路,交通方便,距县45公里。东邻响水,南邻大路边,西邻茶房,北邻文乃。辖15个村民小组。全村国土面积6.4平方公里,海拔1670米,年平均气温15.7℃,年降水量1559.6 毫米,适合种植水稻、玉米等农作物。自然资源截止2006年底,全村有耕地总面积1352.89亩(其中:田982.22 亩,地 370.67 亩),人均耕地 0.59亩,主要种植水稻、玉米等作物;拥有林地3007亩,其中经济林果地955亩,人均经济林果地0.42亩,主要种植茶叶、核桃等经济林果;水面面积20亩,荒山荒地760亩,其他面积4460.11亩。基础设施截止2006年底,该村已实现通水、通电、通路、通电视、通电话。全村有540户通自来水。有540户通电,有110户通有线电视,拥有电视机农户498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100%、20.3%和92 %);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436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 318户(分别占总数的80.7%和59%)。

该村到乡道路为水泥路;进村道路为水泥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硬化的路面 ;距离最近的车站0.2 公里。全村共拥有汽车1辆,拖拉机25辆,摩托车105 辆。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1352.89亩,有效灌溉率为73%,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 982.22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0.43亩。

到2006年底,全村建有沼气池农户108户;装有太阳能农户24户;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厨、改厕、改厩)的农户108户。全村有15个自然村已通自来水;有15个自然村已通电;有15个自然村已通路;有5个自然村已通电视;有15个自然村已通电话。该村农户住房以 土木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21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 47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472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农村经济该村2006年农村经济总收入504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202万元,占总收入的40%;畜牧业收入135 万元,占总收入的27%(其中,年内出栏肉猪 305头,肉牛45头);林业收入403万元,占总收入的8%;第二、三产业收入46.5万元,占总收入的9.2%;工资性收入 71.5万元,占总收入的14%。农民人均纯收入1863 元,农民收入以种植业等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71.5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315人(占劳动力的30%),在省内务工259人,到省外务工56 人。人口卫生截止2006年底,该村有农户540户,乡村人口2281人,其中男性1165 人,女性1116 人。其中农业人口2281人,劳动力1050人。该村以汉族族为主,其中 彝族19人,佤5族 白族9人,其他民族6人。

到2006年底,参加农村合作医疗1775人,参合率77.82%;享受低保115人。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卫生所和乡卫生院,有乡村医生2人,该村距离乡卫生院0.75 公里。该村建有村内排水渠设施1个。文化教育截止2006年底,该村建有小学2所,校舍建筑面积610平方米,拥有教师 10人,在校学生112人,距离乡中学1公里。整个行政村农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172人,其中小学生112人,中学生60人。

全村建有文化活动室1个、图书室1个。村务公开该村到2006年底,该村已签定农业承包合同540份,农村土地承包面积1828.25亩。已建立了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制度是 ,其中一事一议筹资额24.2 元(人均127.65元),一事一议筹劳9793个(劳均6个)。农村财务管理实行自行管理,定期开展村务公开,并成立了民主理财小组,主要以粘贴公告、黑板报、会议方式公开。[2]

3、云南省红河州石屏县大桥乡大河边村村情概况大河边村隶属于大桥乡小寨村委会自然村,属于 山区。位于大桥乡东北

大河边村

边,到乡道路为土路;进村道路为水泥路;村内主干道均为未硬化的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6公里,距离最近的集贸市场6公里。距离小寨村委会4 公里,距离 乡6公里。国土面积1.11平方公里,海拔1200米,年平均气温15-21 ℃,年降水量850毫米,适宜种植等农作物。有耕地162.26亩,其中人均耕地1.48亩;有林地1503.4亩。全村辖1个村民小组,有农户32户,有乡村人口121人,其中农业人口121人,劳动力60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50人。2008年全村经济总收入3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822 元。农民收入主要以甘蔗为主。农村经济该村200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30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28万元,占总收入的93%;第二、三产业收入2万元,占总收入的 6%;工资性收入0.5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822元,农民收入以甘蔗等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0.58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3人(占劳动力的 5.1 %),在省内务工3人。基础设施该村截止2008年底,已实现通水、电、路、无路灯。全村有32户通自来水。有32户通电,拥有电视机农户19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 100%、65.5 %);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16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6户(分别占总数的 55.1 %和 20.7 %)。全村建有沼气池农户1户;装有太阳能农户4户;建有小水窖3口;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厨、改厕、改厩)的农户3户。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30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27 亩。该村到2008年底,农户住房以土木结构住房为主,有32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3]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