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隍镇
基本概况
留隍镇位于韩江中下游,地处丰顺县东北部,东南毗邻潮汕、揭阳,县内与汤坑、潘田、黄金、小胜和潭江等5个镇接壤,是革命老区。全镇总面积428.23平方公里,山林面积20.3万亩,常用耕地面积30739亩(其中旱地7685亩、水田面积23054亩),山地面积555733亩。本镇2002年被省政府确定为中心镇,2006年9月被省定为“青榄专业镇技术创新试点单位”。
历史沿革留隍镇在春秋战国属百越地,又名万江市。汉时,隶属南海郡揭阳县,宋朝绍兴10年县城曾设此处,后才迁揭阳玉窖村。相传宋末皇帝南逃时曾在万江 古庙求神庇护,躲过了追兵,取“万江古庙可留皇”而得名,后为避元朝耳目,将留皇二字加上“阝”旁成阝留隍沿袭至今。
现万江古榕、古庙仍在,93年被县政府划为熏点保护文物。清代隶属潮州府,民国时属丰顺县第二区。 1925年周恩来、蒋介石率东征军讨伐陈炯明时,曾在本镇科兰公祠设军事指挥部。1958年改为阝留隍公社,59年后并入大埔县,61年划归丰顺县,2004年10月原东留、茶背镇并入留隍镇。
行政区划留隍镇下辖36个行政村和1个社区居委会,现有常住人口19796户、94563人(其中农业人口16410户、83795人)。
留隍镇下辖村:
溪北村溪南村莲塘村上湾村市郊村 环市村 西洞村 富足村 高华村 黄再村 砂汤村 上围村 黄砂坑村 九河村 葛布村 田坫村 庵坑村 锡坑村
特色经济本镇主要以农业经济为主,民营经济主要有竹器、陶器、席编、服装、食品和水果加工厂,及商品贸易、饮食和矿产业等。农业主产稻、薯、蔗、姜、烟等。水果盛产青榄、青梅、枇杷、龙眼、荔枝、杨梅、香蕉、柿子等。镇区域内温泉资源丰富。
位于韩江东岸的东留鹿湖天然温泉,平均水温65摄氏度,日溢流量880吨,可谓品质好、水温高、流量大,温泉区呈狭长小峡谷状,旅游开发价值极高。森林覆盖率高,盛产枇杷、杨梅、龙眼、荔枝、青榄等水果。
另外韩江枢纽水利工程已在兴建之中,该工程建成投产后将成为留隍的“韩江小三峡”,推动留隍地方经济的新发展。特色产品有“铜峰牌”青榄获全国第三届水果展销会”中华名果”称号,大乌脐、青边枇杷获广东省“优质水果”奖,留隍传统云片糕和姜糖等。
主要资源有水力、河沙、瓷土、稀土、叶蜡石、铅锌矿、多色辉绿岩、松杉们及杂木等。
旅游资源旅游景点有军塘湖、韩江留隍大桥、万江古庙、古榕林、妈宫、红岽炮楼等。
军塘湖笃庆堂
位于留隍镇口铺村,俗称大厝内、朱厝,相传是朱三爷创建,国师刘江东设计。建于清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是一座集中原宫殿式、府第式、三合院式于一体的古建筑。
笃庆堂整体建筑面积5472平方米,坐东向西。整座建筑依地形分三台阶建造,即大厅堂、伸展之两厢和后围包(即围龙),以及屋前灰埕(长方形坪地)、池塘、角楼等。屋顶为穿斗式,架梁盖瓦的硬山顶结构。大门两旁坚有黑色扁体石鼓,八角形石柱。正面墙壁两边嵌有完整的“麻雀戏梅”石雕。大门前灰埕宽约7米,前面是一个池塘,屋后半月形后围包跟屋前灰埕和池塘构成太极形平面布局。周围是一片片绿树、田园,远处是凤凰山层峦叠嶂,林水葱茏,蔚蓝色的天空飘着白云,小桥流水,构成一幅古迹与大自然协调的自然画卷。
笃庆堂内共有11个厅堂、16个天井、65间房屋,回廊通道相连,布局巧妙,具有良好的通风系统。屋内外檐采用斗拱,外檐彩绘有人物、花鸟图案。堂内三大厅均用五层大式瓦盖顶,琉璃剪边。屋的正脊、垂脊、围脊、角脊都镶有琉璃彩龙艳凤。
笃庆堂地处韩江东岸,群山拱抢,秀水环绕,人杰地灵,英才辈出,闻名遐迩,因基具有潮汕特色、客家特色和侨乡特色的独具风格的围龙屋,颇具价值,被丰顺县人民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太史第
太史第是清翰林院大学士故居,位于留隍镇九河村。该房屋为双合屋,共有16间2大厅,灰砖结构,面积525平方米,建筑基本完整。
太史第的历史价值:郑家兰(1772—1860年),号秋臬,留隍九河乡人。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由禀生登举人,嘉庆十三年(1808年)中进士,钦点为翰林院庶吉士,馆散改授福建省邵武县知县。在官时清操自持,廉洁正直,体恤民苦,民咸称其为郑菩萨。民间有许多关于他的传说。任广西学政门生曾元海督学广西,感恩知己,遣人赠送金钱,并为其建太史第。师生情重,一时传为佳话。
太史第为丰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科兰公祠
民国14年(1925年)10月1日,广东省政府国民革命军第二次东征盘踞东江的陈炯明叛军,蒋介石任总指挥,周恩来任总政治部主任,统率第一、二、三纵队,分三路进军。东征军在攻下惠州后,长驱疾进,直逼潮汕、兴梅。10月30日,陈军林虎、刘志陆门路在五华罗甘坝战败后,星夜经丰顺桐梓洋,猴子岽向汤坑逃窜。31日,东征军猛追至汤坑,残敌弃枪逃到阝留隍向闽赣溃退。东征军二路追到阝留隍,11月3日,蒋介石在留隍科兰公祠(今留隍中心幼儿园)设立总指挥部,5日离开。东征大军进抵潮汕后,又分三路入闽,追歼残敌,终于取得第二次东征的胜利。当时上海《申报》(1925年农历乙丑十月初五日第九版)以《蒋介石在留隍设总指挥部》为标题作了报道。
展思堂
展思堂,位于留隍镇九河村,上下堂大型祠堂。上堂不立大房间,俗称官厅构筑。创建于明万历年间,为九河郑氏开基祖郑松溪所创,后几次重修。1987年,旅泰侨领郑明如倡议重修。内有一批宝贵文物,如“太史”题匾等。
堂内雕梁画栋,典雅庄重;墙上壁画、瓷塑浮雕、千姿百态;堂中石柱、门前石狮、技艺精湛;堂中祠联、哲意深长。
勤训卢
座落于留隍镇上南村溪尾。始建于民国25年(1936年),为溪尾村侨胞江善民之父江宁勤建筑四横一正身,房屋共26间。门楼有石刻“光前裕后”四个大字。厅堂横染及走廊墙上雕龙画凤,显示当年建筑艺术上高超。
勤训卢为阝留隍茶背乡唯一古建筑。[1]
历史文化留隍历史悠久
留隍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旧石器、新石器时代,就有先人在境内活动,已发现的生活遗址分布在韩江中游流域,主要有拱厝盘遗址;窑址有梅印、九河、西洞等。古代先民在留隍域内栖身山野,过着击石取火、狩猎网鱼、刀耕火种的生活,在这块沃土上辛勤劳作,繁衍生息,创造古代文明。
拱厝盘遗址,位于韩江中游阝留隍镇东岸乌石塘村。该地周围原是河湖沼泽,背靠莲花山脉,面积约1480平方米,先后两次从墓地、生活遗址(林炎炮侨胞筹建华侨新村)中土层0.7米—1.25米处发现大量的长方形穿孔石刀、石奔及捕鱼垂网圈、出土釉陶条纹大口樽、釉陶小樽、红陶罐、夹砂黑陶壶等。同时还发现有较分散、纹饰单调,以方格纹为主的陶片。专家认为,属浮滨文化墓葬和生活遗址。文化遗址说明:远在4000—7000年前,韩江流域两岸,先民们已在这里生活,生活来源是以捕捞采集野果为主,猎取小动物为辅。
留隍曾是揭阳县治
留隍原名万江市。春秋战国属百越地,汉时属南海郡揭阳县。宁绍兴十年(1140年),揭阳县治设在留隍,后才迁至揭阳玉窖村(今揭阳榕城)。清乾隆二十三年(1757年)重刻《揭阳县老》。《沿革》载:“宋徽宗宣和三年,始割海阳之永宁、延德、崇义三乡置揭阳县。宋高宗绍兴二年,废县制并入海阳县。十年,复设,卜地于留隍、玉窖二村。留隍在丰政都,属丰顺县地;玉窖,今揭阳城。”该城址面积约3000平方米,设4个城门,东门在现在妈宫;西门在后井;北门在宫汶头,也曰城之头;南门在街尾李厝埕;里即内,内即城之内。出后井就是是城之外,以现在寨内城墙为界,当时还在宫汶头设码头,名曰揭阳县渡船所,专管往来船只。清初时饶平总兵、邑人吴六奇重建城围,另设4个城门,并田阝留隍地势险要,利于江防,下令在留隍江边建筑码头,以便往来船只装卸货与征收捐税。官府还设《奉县宪示禁石碑》,这块石碑已在当地被发现,现在放在官汶头风景区内。石碑上规定对韩江船只需加管理,“上水只载饷盐,不载地货,亦不能搭客。”这个碑文,实际上反映当时封建时代这一带的自然经济情况。此外,吴六奇还下令在留隍西北部辟有面积约2000多亩的湖塘,以湾泊江防战船,老百姓称之为“军塘”。这个军塘,成为留隍的一个古景,叫做“军塘鱼筏”。
留隍由来历史传奇
留隍,在丰顺县的东南部,韩江流到这里,正好中游。韩江从大埔高陂镇至潮安归湖镇,其流向形成一个弧形,江阔水深,便于停泊船只;又因这里西北靠高山,少受风寒与涝灾害,适合高品集散和形成集市,故阝留隍自古成为潮梅水陆交通的重要枢纽。留隍,是丰顺这个年轻县伤中最古老的圩镇。她的古名不叫留隍,而叫万江,圩镇称万江市。至于万江后来改为阝留隍,都有一段历史传奇哪!
南宋末代皇帝赵昺被元兵追击,他带着一批大臣在一个雨夜里躲进宫汶头的万江古庙的一株大榕树下避雨。过了一阵,雨歇天晴,君臣们欲走,雷雨又至,只得缩回树下,连续几次都是如此。一近臣向皇帝进言:“万江庙小,可留皇上,天助我也!”皇帝听其言,便在庙里夜宿。临走,在香案上用香灰写下“留皇”两字。虽然是一个落难的小皇帝,但他的到来,却成为万江这个小地方的人们经历见闻中的一件大事。事后,当地的人们为纪念此事,便将万江改称“留皇”。后来,蒙古人统治中国,是谓元朝,当地人们害怕因地名“留皇”引起祸端,故将“留皇”两字的左边各加上耳旁,便成为今日之“阝留隍”。这个“阝留”字,是阝留隍这个地名所专用的。而今字典还没有收入这个字,新旧中国的新旧版本《辞源》和《辞海》都没有这个字,由此可反证这个传说的可靠性。
留隍墓碑有“孺人”二字
南宋末年,宋帝昺在强大的元兵追赶下,带着一群随臣向南奔逃。一日,宋帝昺逃到万江市韩江对岸,竟被汹涌的江水挡住了去路。一时找无船只,眼看元兵就要追上来了,君臣束手无策,不由得仰天长叹,听天由命了。
忽然,远处的山峰上,一群妇女正上山砍柴割草,她们头上梳饰“大蓬斗”大髻,望去犹如一把刀柄朝下、锋刃向上的大砍刀;而且有七八尺长;远远看去,就像是长矛一样。元兵登高一看,以为是天降神兵来扶助宋朝皇帝,不然怎有此“奇装异服”的装饰呢?元兵一吓,急调马头奔逃而退。
宋帝 好生奇怪,刚才气势汹汹的元兵,怎么一下子就销声匿迹,他们发慈悲回去了?还是中了邪?这时,一随臣悄悄告诉他:“幸亏是一群土著妇女救驾,否则我们早就没命了。”
元兵退却后,宋帝昺和随臣们渡过韩江,来到万江古庙安下身来。他为了表彰这群无意中“救驾”中的万江妇女,便下令封万江一带妇女为“一品夫人”。谁知小地方的妇女不懂朝延礼规,认为既然救了皇帝的一条“金命”,只封得“一品”,未免太低微了。于是,她们纷纷到万江庙找宋帝,要求追加封品,宋帝昺与随臣们再三解释,妇女仍是听不懂,宋帝昺无可奈何,只得重新封为“七品夫人”,大家也就皆大欢喜而去。
从此,留隍一带妇女,无论是官家庶民,出嫁时都是以“七品夫人”妆扮,穿大红宫袍,头戴风冠,肩披霞披,足穿绣花红鞋,撑娘伞,乘坐花轿,八间锣鼓动乐送嫁。百年之后,墓碑上都刻写“孺人”或“大孺人”。七品夫人亦称七品孺人。
留隍镇境内,既有潮州人,又有客家人,且有丰山客,故风俗各异,风情五彩缤纷,各具浓郁的地方色彩。[3]
民风民俗出花园
留隍潮俗民间盛行成人礼俗就是出花园,类似古代的冠笄礼。虚岁16岁的男孩子、15岁的女孩子要在农历七月(七巧节)或七月十五日(中元节)举行简单仪式,另按照孩子的生辰八字去另选日期。
是日,家长要备三牲果品酒菜带着孩子去辞别公婆母神(即护儿神),表示孩子已经成人,以后不要再拜了。拜公婆母很有趣,所谓公婆母,实际就是床上的“神”,这时要在床中央放上一只浅沿的大箩筐(竹编器具),用来简盛满米。拖上三炷香,前面摆上十二碗甜薯粉圆,十二盅乌豆酒以及红桃果、发果和三牲(鱼、猪头、三鸟)。男孩子供的三鸟是一只公鸡,象征着朝气蓬发,女孩子供的是母鸡,祈求将来能生儿育女。
出花园的孩子要洗洗种鲜花的花水浴,穿外公外婆缝制新衣,脚着外公外婆赠送的红木屐,还要吃鸡头。传说明嘉靖年间(喜靖元年为1522年),潮州状元林大钦少时读书买不起红鞋,便穿红皮屐。一天,他放学回家,见有个老人要求路人以“雄鸡头上髻”应对,对得好者奖赏一只公鸡。林大钦略思片刻,朗声对:“牝羊颔下须。”那位老人情不自禁地说声对得好!便将带来的公鸡送给他。林大钦的父亲十分高兴,暗自称赞孩子有出色,并将公鸡宰了,煮熟后砍了公鸡头奖励林大钦,以示独占鳌头之意。后来林大钦果然得中状元,名扬天下。自此之后,潮汕人就认定吃鸡头是个好兆头,便在孩子入学时像林大钦一样,着红皮屐,抱大公鸡;出花园时给孩子吃鸡头。
留隍俗语云:“十五成丁,十六成人“,表示过了十五六岁进入了成年,家庭像花园,孩子就要跳出了花园墙,到外面去,真正踏上人生之途,故称出花园。有诗云:
十二鲜花水浴身,红皮木屐步芳辰;
公婆床上深深拜,跳出花园成大人。
留隍拜神风俗
留隍城乡建有很多大小神庙,普遍的是“伯公庙”、“关帝庙”、“三山国王庙”等。每个庙都供奉着神明,俗称“老爷”,比如伯公爷供奉的是福德老爷;关帝庙供奉的是三国时蜀汉大将的关羽,他以忠、义、勇、信而著称;三山国王庙供奉的是揭西县境内的中、明、独三山国王;“天后宫”供奉的是传说中的保护江海平安的女神林默娘等等。留隍庙宇之多,信奉的人多,均位于本县城乡之首。
各神庙供养的“老爷”,其实都是历史上有名有姓的有益于人民的官吏、贤人,但经过很长时间,许多姓名人们不记得了,并不断加以神化,给予披上一层神秘的面纱,而通统为“老爷”,人们希望这些“老爷”们死后变成神,今继续为民造福,所以祭拜他们会给自己的家庭甚至亲人带来幸运和吉祥。
每逢时年八节,每月初一十五日,或某位“老爷”生日(诞辰),留隍每家每户主妇们不管工作多忙,都要一清早备好三牲果桃香烛到庙宇祭拜,成为妇女们雷打不动的习俗,那时候,各个庙宇都江堰市是一番热闹,香火不熄。尤其是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妈祖生,留隍附近城乡市民、村民在二十二日晚开始,携老带幼,穿红着绿,掼篮兜,盛香烛,提果品,杀猪宰羊,成群结队,络绎不绝地拥到妈祖宫祭拜,热闹非常。因妈祖宫面前埕较小,容不了很多供桌,于是,祭拜的人要排着队,等到空着的供桌,才能摆上祭品,有时要等上一二个小时,人们也静心等候,没有流露出一点不耐烦之意。主办者还请来外地戏班庆祝,少则三天三夜,多则五天五夜,城乡城乡男女老少,相率前来赶热闹、看戏,天后庙里外,场挤得水泄不通,有时还往来当地派出所前来维持秩序呢!
留隍人拜神风俗,成为阝留隍民间信仰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时年八节
留隍时年八节指民间8个重要节日,即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元、中秋、冬至、除夕。各地风俗大同小异,但阝留隍都有自己的特点。下面仅描述其特色。
春节:拜年时必带柑橘,阝留隍人称“大吉”。回礼时也必赠回大吉,称“大吉大利”。宴请客人时必摆上“四点金”,即用鸡头、鸡脚、鸡屁股及鸡肉摆上鸡盘,客人吃饭时鸡肉尽量吃,而其它绝不用吃。
元宵:留隍农村用竹筒装上煤油点火游灯,远远看来,如满天繁星,十分欣欢。
清明:留隍扫墓必在清明节前三天至节后三天进行。
端午:留隍面临韩江,过去多赛龙舟,吃棕球,其中以“桅棕”最具特色,如小枕头,剥下竹叶像一块晶莹的羊脂玉,吃时用纱线割成小片,蘸砂糖。因用桅子泡制,吃起来有一种柔润滑腻和特殊的香味。
中元:过去在妈宫前搭祭孤祭孤。
中秋:留隍有“月圆人也圆”之说,不少华侨和在外的人多选择这个日子回去。
冬至:俗称冬节,吃冬节圆,做冬节圆时一家大小围坐在一只“米罗”(浅,沿的箩筐)亭边,各自提取粉团搓成弹珠样吉的冬节圆,放进“米罗”里,越搓得大大小小参差不齐越好,这叫“父子公孙”圆,象征着岁暮之际一家子圆圆满满。
除夕:合家聚餐,称为“围炉”表示大团圆。一家人不论平时分散在多远的地方,都必须在除夕前赶回家团聚。“围炉”后,长辈要给小辈们发“压岁钱”,能挣钱的小辈也要给长辈红包。这一天不能吵闹,不能打坏盘、碗等器物,若打坏了说诸如“缶开嘴,大富贵”等吉利话来弥补过失,象征着全年一家自始至终圆圆满满。家中的水缸要装水,米缸要装满米。以象征“年年有余”。是夜室内室外灯火通宵,家家户户合家守岁,等得新年的来临,俗称“守岁”。零点一到,家家户户燃放鞭炮,古镇内外一片轰鸣,一直持续到天亮。
其他的还有重阳节,即农历九月初九日。这一天,留隍城乡人们多到凤凰山看日出;五谷主生,即农历十月十五日,农民做菜果、豆目果、粟穗果,杀猪宰鹅去祭祀谷神,五谷主相传为神农氏,他教人从事农业生产并发明农具,还发明草药。教人治病;送灶,即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各家各户备各种供品放于灶前祭拜,送灶神上天述职。正月初四要打扫房屋,备清水一缸及稻草扎,插香于灶台,迎接灶神返归,俗称“神落天”。
留隍人生四大礼仪
留隍人生四大礼仪,即:诞生礼、出花园、婚礼和丧葬礼。自古有繁简之别,主要的地方特色有:
诞生礼:怀孕称“有喜”、“有身份”。怀孕期在留隍有很多禁忌,如忌丧事,忌裁布缝衣,忌墙上钉钉,忌动工,禁食虾、鹅、番鸭、羊肉、牛肉等。满月称“到月”,亲朋送猪肉、鸡蛋贺喜,主人请亲朋吃酒菜,婴儿方可出产房及见天,产妇方可出产房。外婆要送新衫裤、新腰兜、新背条、新摇篮。婴儿周岁称“对岁”以后每年生日,家长还得给他“做生日”,一般让他吃鸡蛋。51岁称“上寿”,要“做大生日”,有繁有简,繁者要大摆宴席,请亲朋吃酒菜。“做生日”是诞生礼的追忆仪式。
出花园:见《出花园》。
婚礼:古时要行“六礼”,即提亲、合婚、定亲、行聘、请期、迎亲。新中国成立后,婚礼有所改革,多是自由恋爱结婚,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大办喜事崇尚奢华,城镇结婚多到餐厅酒楼宴请宾客,而在农村则大办酒席,有的做了几十桌,留隍人追求“越热闹越好”的气氛。
丧葬礼:城乡繁简有异,较标准的有6个程序:一为停尸,将尸体停于祠堂或者厅堂;二为报丧,向亲戚朋友报知死讯;三为收观,儿女要向死者告别,死着是妇女还要等娘家的人看后才能盖棺;四为吊孝,亲戚朋友上灵堂祭奠,家人日夜守灵,晨昏祭哀;五为出枢,也称“送葬”;六为回灵,将亡灵引回至家门口,家人到队迎接。以后“头七”至“完七”均要祭拜。
茶背客家民俗
留隍镇茶背地区村民,其祖籍都是来自福建及江浙一带,故属于客家聚居地。其风俗习惯,有很多独特地方,如村民的热情好客,大大超过平原地区人民;语言上也与其它客家人有所不同,客语较重、较土音;妇女和劳动量不亚于当地男人。
(一)婚嫁。新中国建立以前,茶背地区婚姻嫁娶,都服从于媒约之言,父母之命,和取决于“算卜”之口。还有部分高寒山区,贫穷人家则采取“童养媳”,从小许配终身,少数有钱人家则三房四妾。新中国建立后,人民政府颁布新“婚姻法”,禁止和废除不合理旧婚姻制度,解除童养媳婿约,寡妇可再嫁,男女平等,自由结婚,妇女身上的几千年封建枷锁被打碎。在大跃进、人民公新时期,各村抽调大批男女青年参加农田集体劳动,以及大闹钢铁,筑山塘水库等工程,在劳动过程中,互相建立了感情,建立夫妻关系,如茶背村胡彩芳、蔗溪村刘同皮等都是在劳动工地上举行婚事的。他们都是不花钱或不花钱,自由恋爱结婚。20世纪70年代中期,茶背乡规定举办集体婚礼,全乡男女对象统一时间结婚,冲破婚姻嫁娶看时看日的旧习惯。下南村还为全村青年在村址举行集体婚礼,支部书记作证婚人,给社会带来 了不少良好的风气。80年代,婚事新办盛行,如旅行结婚、不办酒席等。但随着人民生活提高,婚嫁礼节重新讲究起来。
(二)丧事。解放前,由于历史传统,富有人家丧事则做佛事,叫做“七、七消灾”,请地理仙选墓地,花钱如水;穷苦人家则生银借债,从俭从简。新中国建立后,人民政府宣传破除迷信,号召废除封建陋俗,较大的村落如下南、岽下、金岗、茶背等村,村民自觉组织老人会,提倡丧事简办,较有效地起到互相帮助和移风易俗的作用。
(三)喜庆。本地乡民结婚、娶媳、生孩子、入新屋、祝寿,大凡喜庆之日,主家亲朋好友,村中父老都要欢聚一堂,喝喜酒吃喜糖,好不热闹。70年代后期,有些在喜庆之日,请上一场电影,给乡村父老乡亲观看,增加喜庆气氛。
(四)民俗。
请帖。每当村民办好事,都要发出“请帖”,“请帖”分二大类,即全帖、半帖。十二板大帖称全帖,简帖则称半帖。全帖请外氏和亲朋长辈,半帖请本乡人、同族人。当主人有喜事,需办酒席,如娶媳妇、嫁女、生小孩、祝寿等,必须向亲朋发出请帖,接到请帖的人,一般不能推辞,到时一定要参加宴会,但必须带上贺礼,以表示祝贺。对于“报丧”一类,则不用发出请帖,而是派专人用口头通报,通报完毕,被通报人一定要给通报人红包及食点心,在食点心时,桌上一定要放四个小碟,而示对通报人感谢、祝通报人平安之意。
农村四时八节以春节、元宵最为隆重,家家户户宰三鸟,贴春联,热闹非凡,走亲访友,互送年礼。
画符。本地山区还遗有一些古老的迷信陋俗,每当村民家中有人生病及不详之兆,需叫“卜卦”先生算卜或画符、赶鬼(俗称送册仔鬼)等。各病情按各种不同符类贴法,有的贴在门上,有的贴在床边,也有的让病人戴在身上,意示保平安。如赶鬼的话,病人家中要用3个盅子,3支香、3小碗煮熟后,在半夜人静时分,送到酵三岔路口,以示驱走病人身上的鬼魂,祝病人早日平安康复。
二次葬。茶背地区至今仍流传着一种奇异的死者葬礼。一般人死之后,要请地理仙看个吉利地方,先用土葬(也叫大葬地);待若干年后,又要为死者做风水,如遇死者时日不吉利,则要60年后才可做风水。
第一次埋葬称大葬或寄土,在山上选好地方后进行挖穴,穴位挖成防空洞形式,依山势挖成比棺木大的隧道,把棺木寄放进去,然后封口修坟面。
过了几年之后,再扒开坟面,抽出棺木,开棺取骨骸,按人体顺序装入陶罐,陶罐称为金罐。如死者骨骸全部腐化,也要撮上一把土放进金罐。然后盖上罐盖,看好时日放进事先挖好的风水穴里,并请来泥水匠,用石灰砌成永久性的坟墓。坟墓的基面大小好坏不仅显示死者的身份,也代表了死者家属的贫富和社会地位的高低。
如死者的年庚与死时的时日是不吉利的话,当地人称为“落枕空”,死者的子孙亲戚不能哭,意会给后人带来不祥之兆。大葬后在百日内就要修好风水,否则,就要过60年方可进行,而且这60年内子孙一概不得上坟扫墓。以上带有迷信色彩的旧习俗,为纪念长辈,作为子孙一项责任,一直遗传至今。[4]
领导机构朱耀辉(党委书记、人大主席)负责党委、人大全面工作。
郑春李(党委副书记、镇长)负责政府全面工作。
陈杰有(党委副书记)分管党群、政法、信访、教育、旅游、招商引资等工作;受书记委托处理镇委有关事宜。
刘跃(正科级干部、党委委员、人大副主席)负责水利、供电、电改、人大日常工作。
朱金豹(党委委员、副镇长)协助镇长开展政府日常工作,分管国土、城建、城管、环保、规划、房管、人防、安全生产等工作。
陈春史(副镇长)分管财政、税务、工商、经贸、生猪管理、工程和资金监管等工作。
刘巧凤(副镇长)分管文化、广播电视、体育、科技、扶贫等工作。
郑培钦(副镇长)分管人口和计划生育、卫生、食品、医药、药监、农村合作医疗等工作。
刘兆源(党委委员、纪委书记)分管纪检、监察、农村、农业、经管、气象、畜牧,协助工程和资金监管等工作。
刘奕标(党委委员、武装部长)分管武装、民兵、工业、企业、林业等工作。
林素君(党委委员)分管工、青、妇,劳动保障、侨务、统战、宗教等工作。
胡伟国(党委委员)分管民政、残联工作、协调茶背片工作,协管教育、卫生工作。
江垂京(党委委员、党政办主任)分管党政办、接待、统计、交通、公路建设等工作。
刘伟光(党委委员)分管精神文明、宣传、打假、物价、发改、经协、烟草、金融、邮电、通讯、技监、粮食等工作。
李汉锋(党委委员、派出所所长)分管公安、国保、消防等工作,协管综治工作。[2]
发展情况全镇创现价农村社会总产值1.44亿元。其中工农业总产值1.1亿元;乡镇企业总收入0.76亿元。完成工商各税181.33万元,占县下达任务的124.4%。农村人均纯收入3284元,完成县下达任务农业税27.3万元、特产税5万元。镇财政预算外资金收入183.9万元。镇办企业电站因遇早灾,发电量只有320万度,比减160万度。村集体经济收入5000至1万元的有7个村,1万至3万元的有11个村。
民营经济异军突起
全镇有民营企业408家,其中个体381个,私有企业27个。总产值6.3千万元,为国家创税87万元。
农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
粮食种植面积调少20%左右,增加适销优质的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粮食总产虽略有减少,但经济作物效益可观。
通过培训农业技术人员1650人,水果生产形势喜人,全镇有青榄万元树32株。全镇水果种植面积累计1.7刀多亩,可收获面积共1.5万亩,水果总产1.68万吨(其中青榄种植面积1。38万亩,可收获面积1.17万亩,总产1.08万吨,人平1020元),比增35吨,总收入达5000万元以上,农村人平水果单项收入可达1180元。
林业生产采取强有力措施,加大宣传、管护、检查、处理力度,乱砍滥伐和山火事故明显减少。森林覆盖率逐年增加。全镇宜林用地20.2万亩,有林地18.7万亩。其中松5.9万亩,杉0.5万亩,竹8.2万亩,经济林1.8万亩,杂林2.3万亩,覆盖率81%。畜、牧、渔、菜总产量均比上年增加。
投资环境得到优化。
交通方面:省道丰柏线本镇境内11.2公里,省道茶公路10.9公里已水泥硬底化,留隍大桥联接潮州通福建,行政村实现“三通”。韩江通航于梅州至汕头。新建了刈布大桥(由乡贤捐资),部分村道实现了硬底化。电信方面:全镇共装电话5850部、宽带网40部。水利方面:韩江岸线在本镇长达20公里,沿江有4个村筑防洪大堤11.2公里,可防海拔24—27米水位,防洪大堤部分险段逐步得到维修加固。
城镇规划建设步伐加快。
现有城镇面积1.5平方公里,居民人数1.5万人,历史有老街1条,最近十年新发展了4条街道。新开发的万江商住区建设逐步完善。
各项事业协调发展。
球山中学高中部有6个班,学生338人,初中部有27个班、学生1406入,教州109人,职工13人。小学有19间完小,学生4500人,教师225人;全镇有15个村架设了有线电视,基本都能收到中央和省台播出的节目;镇设中心卫生院1个,病床60张,每个村都有卫生站,落实农村合作医疗16146人,占应保人数38%。全镇人口出生率千分之十二点零六,计生率88.98%,自增率千分之七点三,节育率达90.56%;城乡居民衣、食、住、行大为改观,社会治安基本稳定,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投资环境留隍镇地处丰顺县东南部,韩江中下游西岸,靠近潮州市。县内与东留、茶背、小胜、东联、潘田、黄金镇接壤,总面积161.07平方公里,山地面积20.3万亩,耕地面积18749亩,其中:水田16725亩,旱地2024亩。
镇行政辖1个居委会和18个村委会。1998年全镇有10214户,总人口48817人。其中:农业户8020户,41383人;非农户2194户,7434人。
1998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1.67亿元;乡镇企业总收入1.01亿元;镇级财政收入188万元;粮食总产11574吨;农村人均纯收入3136元;非公有制总产值5000万元。 留隍镇地理位置极佳,自然环境优越,地下矿藏丰富,水力资源量大,岭南佳果遍地,森林品种繁多。留隍大桥横跨韩江,境内韩江岸线长20公里,湖光山色,风景如画。妈宫、万江古庙、古榕树等是文明遐尔的风景胜地。
交通、能源、通信、集镇、教育等基础设施初具规模,欢迎港、澳、台、侨胞和外商、实业家前来开发旅游业、水电业、贸易业、服务业、运输业及中介组织。
留隍镇的发展目标是:稳定粮食生产,发展优质粮食品种;推出“三高”农业产业化进程,实施“青榄强镇”计划;创办以青榄为龙头,其他优质水果为次龙头的农副产品加工、
储藏、保鲜、运输为主的贸工农一体化的农业龙头企业;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力争到2001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8亿元;乡镇企业总收入1.1亿元;农村人均纯收入3770元,到2002年实现小康水平[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