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恪公主
生死蒙古路——温恪公主
和硕温恪公主(1687—1709),康熙第十三女,生母敬敏皇贵妃,与皇十三子胤祥即怡贤亲王、十公主和硕敦恪公主同母,夫婿为博尔济吉特仓津。
康熙皇帝有20个女儿,有的早死,八个活到出嫁,多嫁给蒙古王子了。
八公主是温恪和硕公主,满清的公主还分两个级别。皇后生的叫固伦公主,妃子生的叫和硕公主。这是满语,“伦”是国,“硕”是旗,“和硕”比“固伦”低一个级别。按照严格的审批手续,也可以晋级为固伦公主。说起规矩,满族比汉族还要多,还要严,还要细。女孩子被管教得规规矩矩。对女儿们,康熙帝一碗水端平,按规定闺女出嫁后可以回皇宫住60天,不管公主是“固伦”的,还是“和硕”的,都不会因为哪个特别受宠爱而被允许多住一天。大公主是固伦的,有一次回京城奔丧,没有得到批准就直接去了灵堂。康熙帝严厉地批评了她。
所以清朝公主多平淡,几句话就是生平:何时出生,封号是固伦的还是和硕的,嫁给谁,接着漫长的人生就没啥可写的了,到死才最后记一笔。
八公主18岁定亲,20岁正式嫁给蒙古部落王子仓津。康熙皇帝是提倡晚婚的,女儿17岁结婚算早的,有的22岁才嫁人。这也算是疼爱女儿的表示吧。不然十三四岁就要离开父母,到遥远的草原上去,还是很让人不放心的。
康熙帝的女儿们散居蒙古各部落,于是他经常到蒙古去行猎,沿途探望各女——这样逡巡一遭,蒙古各部都等于被他视察了一遍,康熙确定蒙古部落全都很安定和臣服,这才回京。
八公主13岁时丧母,由其它妃子抚养大,性格沉稳安静,身体似乎也很弱。公主定亲后,通常要建府邸,嫁到蒙古也一样,总不能让公主住蒙古包,跟着牛羊迁徙吧。
康熙帝先到草原上的公主府去视察,并住了一日,确认公主有良好居住条件,这才放心地嫁女。
婚礼后,公主跟随仓津返回蒙古翁牛特部落。一个月后,康熙帝再次亲临公主府,翁牛特部落民众全都在道路两旁跪地迎接,感谢皇恩浩荡:“我们翁牛特部落,水草贫瘠,一向谋生艰难,现在皇帝亲临,鼓励养殖,赐给牛羊,我们终于可以安定下来,皇帝万岁万万岁!”
根据这些记录来看,公主嫁去的蒙古部落,生存条件是很艰苦的。而公主的定居,带来的是整个部落的定居,对蒙古部落确是造福的事情。
公主出嫁两年多后怀孕,回到京城待产。
正是酷热的夏天,皇帝按惯例带着妃子们到热河避暑。忽然接到几个皇子联名写来的奏折:“本月二十一日亥时,八公主浑身颤抖,产下两胎,因原本十分虚弱,生产后立刻不省人事,在彼处守护大夫霍桂芳、戴君选等用药救治,未能生效。同时迅速通知在京城值班的臣胤祺、胤佑(都是公主的哥哥),然二人尚未赶至,八公主已咽气……臣等共同伏地,扣请父皇节哀。公主妹妹已是如此,无可挽回,圣躬至为重要,若能抛开各种事端,怡养天颜,不仅为儿臣之福,也是天下万民之福……”
又另夹一张纸片,匆匆补充一句:“公主生的两个女儿都好。”
原来公主生下双胞胎女儿,本来身体就弱,一次孕育两女,让她耗尽了体力,生育困难可能带来了大出血,她还没来得及看女儿一眼,就昏过去了。过去的医疗手段的确很差,抢救的办法是灌人参汤和童便,公主牙关紧咬,根本灌不进去,灌进去也无济于事的。不多时,就没了脉象,死去了。
皇子们的奏折,意思很明显:一是通报公主的死讯;二是建议皇帝继续疗养,不必赶回参加公主丧礼。
这很无情,也是无可奈何。天气酷热,公主要赶快装殓。皇帝根本来不及从热河赶回。赶回也没有用了。康熙在奏折上批复道:“朕的身体此际瘦弱些,不甚硬朗。公主是嫁出去的女儿,又能为她怎样呢?务必照旧怡养罢了。暂将此事瞒着跟随来的妃嫔等,没有让她们知道。”
妃嫔中肯定有人照料过从小丧母的公主,所以康熙帝克制了丧女之痛,照原定计划继续疗养。过了十几天,公主的丧事已毕,这才告诉妃嫔们公主去世。
温恪公主很可怜,生育这种在现代不难通过的关口,她没能通过,在剧痛中死去。两个女儿的生日,成了她的祭日。公主的亲妹妹出嫁后一年多死去,死因不明,死于难产的可能性也很大。
三个月后,额驸仓津用马车载着公主的遗体,抱着双胞胎女儿,把妻女三人接回蒙古翁牛特部落。他到雍正年间才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