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社会学
简介历史社会学是一门新兴的社会学分支,其主张者强调对社会现象的研究必须考量历史因素,社会现象本质上就是历史过程中社会互动的结果。从学术典范变迁的角度来看,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后这门分支在美国社会学界的兴起是对当时占主流地位的结构功能论与抽象的量化研究法的一种反省与批判,为解决帕深思主导的现代化理论对历史不够重视的困境,社会学家如赛雅达·斯科克波(Theda Skocpol)主张返回到更重视历史的欧陆古典传统,但以韦伯跟马克思的思想遗绪为主,比较下涂尔干的传统被忽视。从跨学科交流产生的影响来看,当时在历史学界中新社会史跟新文化史的盛行也对社会学的历史转向有推波助澜之效,在方法跟主题上丰富了社会学家的历史想像。
学科发展历史在“重塑现代性:政治、历史、社会学”一书中,Julia Adams, Elisabeth Clemens,Ann Shola Orloff等人将历史社会学的发展划分成三个时期,虽然他们对同领域学者作品的解读及划分的原则仍受到相当程度的质疑,但三阶段说还是可以当成一个大致掌握历史社会学版图演变的参考。古典时期也正是社会学研究跟理论基础形成的肇始期,现代社会的崛起成形为社会学探讨的中心课题,这一历史性转变是马克思、韦伯、涂尔干、齐美尔、W·E·B·杜波瓦(DuBois)、范布伦、伊里亚思等人关注的焦点。复兴期二次大战后到60年代前期,社会学理论跟研究方法分别被以帕深思为首的结构功能论和问卷、普查等数理量化研究所笼罩,古典作品中的历史意识跟历史面向的必要性消失在“社会学为纯粹科学”的学科目标中,但是正是这些理论家及实证主义者的学生后来成为历史社会学再兴的主导份子,在70跟80年代,巴灵顿·摩尔、班迪克斯、舒默凯·诺亚·艾森思塔特、李普瑟、查尔斯·堤利、赛雅达·斯科克波、华勒斯坦等人成为再兴的先驱、着重探讨民族国家、革命、群众运动、工业社会跟阶级形成的历史过程、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历史等主题[3]。开枝散叶时期指80年代后受到后现代、后结构主义潮流冲激而生的文化转向之影响,有关性别、认同、后殖民历史、大众文化纷纷成为历史社会学家关注的焦点,复兴期以来的主流-政治经济学、国家、革命-逐渐转成多元化的众多分流,也采用了更多质性研究的方法。
主要学者查尔斯·堤利(Charles Tilly),赛雅达·斯科克波(Theda Skocpol),麦可·曼恩(Michael Mann),巴灵顿·摩尔(Barrington Moore J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