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港村

1、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法泗镇西港村区域概况西港村[1]是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法泗镇辖村,与金水办事处鲁湖分场接壤,交通较便利,辖区地势低洼平坦,土层十分深厚,水网密布,属低山丘陵地区,年均温18℃,年无霜期262天,年降水量1350毫米。发展基础1、基本情况
西港村下辖9个村民小组,有6个自然湾,2008年,有农户262户,1113人。初中文化以上人员700人,劳动力688人长期务农320人,外出务工等非农业368人。总土地面积2881亩,其中:耕地1881亩(水田1661亩、旱地220亩),可养殖水面220亩,绿化林地200亩,道路用地110亩,居住用地295亩,沟渠用地125亩,其他50亩。供电及电视入户率100%,程控电话入户率达80%,有村卫生室2所,村组文化活动室1个。
2、生产发展情况
2007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2800亩,其中粮食2600亩,油料200亩。2007年粮食产量1400吨,油料85吨。
2007年淡水养殖面积220亩,总产量15吨;全年出栏生猪850头,出栏鸡3000只,禽蛋产量750公斤。
3、收入情况
2007年全村总收入1100万元,其中种植业437.5万元,渔业收入2.5万元,畜牧养殖收入160万元,外出打工500万元,其它收入60.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450元。发展机遇1、区位和资源相当优越,西港村地处鲁湖旁边,交通四通八达,运输条件很好,农业自然资源较为丰富, 低湖洼田多,土地肥沃,特别适合种植水稻即发展优质稻生产。
2、保留有一定水利基础设施。
3、干群热情高,村党支部村委会班子服务能力显著增强,群众威信高。村民建设新农村的意愿强烈热情很高。发展目标1、2008年度发展目标
2008年发展名优水产养殖300亩,产值100万元;发展优质水稻3000亩。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230元,比上年增长14.3%。
2、中长期发展目标
根据“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加强该村的各项建设。坚持“一村一品”大力发展水产养殖(河蟹)产业,到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000元以上,自来水及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100%,合作医疗参保、适龄儿童入学率100%。新建一座800平方米集政治、文化、科技、法律、卫生、文娱一体的多功能活动中心,培养专业技术骨干及政策、科技、法律知识宣传人员200人。主导产业确立池塘养殖和优质水稻二大支柱产业,为产业化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坚持走节约型、环保型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加大资金投入和科技管理的力度,同时探索各类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走“公司+农户”村民入股等多种企业化的经营管理模式, 提高市场开拓能力。重点项目1、名优水产养殖基地建设项目
利用当地独特的湖区资源,发展名优质水产养殖,建设名优水产养殖基地300亩。
2、优质水稻基地建设项目
将1600亩的基本农田打造成优质水稻种植基地,通过加强水利及农田设施建设,推广良种良法,实施测土配方施肥,科技管理,组建植保专业队,实行群防群汉,达到质优、高产、效益高。实施计划1、加强人才培养。结合新农村建设的实践,培养一批新型农民,在2008-2012五年内,培养水产养殖等技术能手10名,培养科技种田技术骨干300名,培养农机操作能手50名,培训250名政策与法律知识普及宣传员。
2、当好群众的领头雁。村委会要带领群众建养殖协会,种植协会和营销专业队伍等农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加快农业产业化、专业化及农业经营产业化的进程。
3、重点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如碎石路、当家塘、机泵站建设等,各湾水泥路硬化建设等。
西港村2008—2010年重点项目建设进度计划:
2008年完成:养殖业基地建设30%,优质水稻基地建设30%,碎石路建设80%,沼气建设30%,机泵站建设40%,新村建设40%,培训30%。
2009 年完成:养殖业基地建设40%,优质水稻基地建设30%,碎石路建设10%,沼气建设30%,机泵站建设20%,新村建设30%,培训30%。
2010年完成:养殖业基地建设30%,优质水稻基地建设40%,碎石路建设10%,沼气建设40%,
2、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丹西街道西港村基本概况

西港村地处丹西街道所在地正南面,是一个无工业污染的农业村。截至2007年,有12个村民组,230户,人口639人,党员23名,其中女党员1人,土地1298亩,耕地面积547亩,山林977亩(其中水果88亩)。经济状况村民主要从事蔬菜、桔子、小海捕捞等职业。蔬菜是该村主要农产品,其中有大棚80多亩,桔地115.5亩。该村经济蓬勃发展,群众生产积极性高涨,发展经济势头强劲,2007年人均纯收入7580元。基础设施村级道路状况良好,信息比较畅通。村组道路小循环的格局,截至2007年,全村有线电视入户率达95%,自来水受益人口占全部人口90%。医疗卫生截至2007年,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保率90%以上,低保户、“五保户”做到应保尽保。[2]
3、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禹越镇西港村基本概况

西港村隶属于德清县禹越镇,截至2008年,区域面积3.3平方公里,下辖16个村民小组,共有农户565多户,人口2233人,耕地面积2336亩。地理位置德清县禹越镇西港村座落在美丽富饶的杭嘉湖平原的北端。是禹越镇的西大门,与德清县的新安镇隔河相邻,南面与经济高速发展的余杭区接壤,北与栖丰村交界。经济状况截至2008年,全村已有大小个体私营企业13家,主要以建材、纺织、塑料、针织品加工,农业以粮油、黑鱼、甲鱼、青虾、淡水鱼养殖为主。新农村建设该村在村党支部、村委会一班人的带领下,坚定不移地贯彻农村方针政策,始终不渝地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以加强班子建设为抓手,促进全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得到全面进步,人民群众安居乐业。[3]
4、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高峰乡溪港村乡村概况西港村位于舒城县西南,万佛湖上游,距县城约50公里。该村属大别山东麓浅山区。村四周群山环抱,中央山冲小盆地。截至2008年,全村人口1480人,农户380户,辖21个村民组,劳动力820人,村民代表30人,中共党员31名,村干部4人。拥有耕地面积912亩,山场面积5800亩。村内有小二型水库1座,当家塘28口,村集体林场1个,180亩。
西港村是革命老区,1938年5月新四军第四支队东进抗日的司令部就设在该村的钝斧奄组,并在该村驻一年之久。舒城县人民政府于1999提在此树立了“新四军四支队东进抗日司令部旧址---钝斧奄”纪念碑,西港人民为抗日战斗的胜利、中华民族的解放作出了很大的贡献。经济发展西港村属山区村,主要是传统农业,工商业较弱。茶叶、板栗等经济林果收入是村民们的支柱产业,主要经济来源大都是靠劳务输出,全村常年在外务工人数约500多人,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年创劳务收入400余万元。基础设施建设西港村21个村民组基本通车,村级主干道于2007年修通了水泥路,全长2.6公里,方便了村民的生产生活。2008年又投资12万元兴建了标准化标级活动室,村级办公条件大大改善。[4]
5、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法泗镇西港村乡村概况西港村在法泗镇属中等村,位于法泗镇的西侧,截至2008年6月,人口1167人,土地种植面积1881亩,支部成员3人,全村有党员23人,其中女党员2名。党政建设党支部不仅把工作重点放在支部的自身建设上,还大力在建设一支有力的党员队伍上下功夫,截至2008年6月,西港村共有23名党员,70%是老干部,老党员,如何发挥好党员的模范作用,调动全体党员的积极性,党支部也做了不少工作,利用各种机会、场所让党员光荣光荣。如收纳税费时党员先交,防汛时党员先上,开会时党员先到,同时还利用党员、老干部的威信,积极调动他们发挥作用,让老党员、老干部到村工作,并兼任队长,老党员同时兼任5组长,老书记周春明任6组会计,村里财务管理请党员代表参加等,由于村党员各有机会显身手,加之平时多加做工作,使全体党员都能积极向上,充分体现了党员的作用。社会建设为了搞活村级经济,解决村里“三农”问题,村党支部也动了不少脑筋,想了不少办法,不论是村里、组里,还是农户的,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党支部,党员的身影。小组的机泵坏了,村里出面及时修理,小组的电机坏了,村支部马上出面借或去赊,以解决燃眉之急,农户与农户之间,村民家庭发生纠纷,村支部、村党员马上就有人出面调解,阻止了矛盾的激化,杜绝了恶性事件,有的农户子女因故辍学,村里干部就会出来做工作,直至其重返校园为止。[5]
6、江苏省张家港市锦丰镇西港村西港村由原定丰、西港两村合并而成,截至2003年,总面积3.88平方公里,辖32个村民小组,总户数1284户,总人口3833人,其中流动人口510人。村内有塑机、电机、毛条、精细化工、铸件等行业企业11家。该村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兴建了社区卫生室、村级篮球场和休闲场所,完善了社区服务功能。[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