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拓之
近代作家,福州人,生年不详,父亲名砥字砺吾,清末秀才,同盟会会员,民元后到南洋,做报纸的编辑,后归国任教,著述至弃世。李拓之为庶出,1927年毕业于福州第一中学,父亲去世后接做民报编辑工作维持家计,后与友人合办野火文艺社,同时开始阅读新文艺刊物并写作。因在报纸上发表了文字,被福建当局认为思想过激而拘捕,释出后避难金门岛。他不满现状且受到家庭排斥,遂自背井离乡四处流浪,先后至上海浦东、漳泉中学任教。工作之余刻苦自学,从事学术研究。曾与邓拓通信,深受其影响,1937年抗战开始,与邓拓赴西北,欲入解放区,因病未能如愿,转回上海。1938年,抗战军兴,赴武汉,任职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后随机关先后移至重庆、恩施等地。皖南事变后,军事当局认李拓之为嫌疑分子,将他拘捕并扣押于黔江凉水井集中营,因查无证据释放。此后在重庆淑德女中、江苏联中等校任教。时抗战局势沉闷,重庆生活贫苦,李拓之心境寂寞苦闷,写了很多旧体诗词,陆续发表。1945年抗战胜利回沪,到上海教育局任编审,同年加入民盟。1946年辞职,同友人合办南极出版社编印丛书,兼任晓光中学教职,课余从事文艺创作,发表于《大公报》、《新民晚报》的副刊,任过《文汇报》的特约撰述。1948年辑印创作的历史小说12篇出版,名《焚书》。1962年任教漳州第二师范学院,1964年解雇回家。1978年平反,到厦门大学中文系任教授。因长期遭受折磨,身心交困,于1983年3月逝世。
《焚书》目录:
听水
招魂
焚书
变法
文身
束足
埋香
溺色
惜死
阳狂
投暮
催哀
李陵
以上,节选自李拓之《焚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