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鸣皋
材料科学家。原籍浙江慈溪,生于河北定兴。1942年毕业于重庆中央大学机械系。1947年获美国耶鲁大学科学硕士学位,1949年获工学博士学位。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航空材料研究所研究员、高级技术顾问。开创中国钛合金研究,组建中国第一个钛合金实验室,系统开展航空钛合金研究,建立中国航空用钛合金系列,领导参与高温合金、钛合金和一些新材料的应用基础研究,在微观结构分析、合金强化机理、金属超塑性理论等方面取得一系列创造性成果。在Ti3 Al合金、Al-Li合金和Ni3 Al合金研究中均取得突破性进展。主持航空材料的疲劳与断裂研究,在新的裂纹扩展物理模型、疲劳裂纹扩展机制、疲劳门槛值预测、三维裂纹应力分析、材料的超载效应以及变幅载荷下的寿命估算等方面取得系统性、独创性的成果,为飞机安全设计、合理选材提供了大量的试验数据和理论依据。1991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颜鸣皋,1920年6月12日出生于河北定兴县。祖籍浙江省慈溪县(今慈溪市)。家庭生活清寒,父亲颜余庆决定节衣缩食,让子女多念书,学有一技之长。受这种家庭教育的熏陶,颜鸣皋从小就养成了刻苦读书和勇于进取的精神。
1928年,颜鸣皋入汉口心儒小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小学未毕业,以同等学历考入武昌博文中学。该校是英国循礼会在中国开办的一所教会学校,高年级的数学、物理、化学诸课程采用英文教材,用英语讲课。这种学习环境对他的英语学习十分有利。他还参加了学校 “ 唱诗班 ” 的宗教活动,使他逐渐对古典音乐发生了浓厚的兴趣,成为长期的爱好。
1935年,初中毕业后,他只身北上,来到北平,入汇文中学。因学费昂贵,家庭无力供给,翌年转到通县潞河中学就读。由于日军扶持成立伪冀东政府,遭到爱国学生和各界人士强烈反对,颜鸣皋不满日军的行为,气愤之下返回武昌,复入博文中学。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在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颜鸣皋毅然放下书本,参加 “ 学生抗日宣传队 ” ,演街头剧,教民众唱抗日歌曲,发动民众投入抗日热潮。
1938年,颜鸣皋考入重庆中央大学机械工程系。学习期间,他目睹国民政府的腐败,忧国忧民,苦于找不到强国富民的道路,只好怀着 “ 洁身自爱 ” 和 “ 清高 ” 的思想,立志 “ 科学救国 ” 、 “ 工业救国 ” ,刻苦学习,以求他日学有所成,实现这一愿望。
1942年,他以优异成绩取得工学学士学位,入经济部中央工业试验所任助理工程师。1944年,颜鸣皋得美国租界法案资助留美实习生的机会,赴美国进修精密机械制造。他把全部精力倾注于学习之中,周末还到耶鲁大学冶金系听课。1946年春,他正式入耶鲁大学攻读金属物理学。1947年夏,他修完研究生的全部课程,获物理冶金科学硕士学位。
1949年春,颜鸣皋被破格吸收为美国荣誉科学会(SigmaXi)会员。同年7月获耶鲁大学工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为《铝单晶体的横断弯曲研究》(Transverse bending of aluminium single crys-tals)。继之,受聘于纽约大学工学院研究部,任研究员,讲授金相学,并指导3名博士研究生。1950年,被美国菲拉姆 · 厄泼西隆(Phi Lambda Upsilon)化工学会吸收为荣誉会员。
1949年暑假,留美学生在匹兹堡组织留美科学工作者协会,颜鸣皋被推选为协会监事、金属小组组长。为了以后发展祖国的冶金和材料研究事业,他组织在美国的中国冶金技术工作者编辑《中英对照冶金学名词》,后来成为中国科学院1951年出版的《冶金学名词》的基础,其突出的优点在于把音译的冗长的外来语冶金学名词简化,如 “ austenite ” 译为 “ 奥氏体 ” , “ Widmanstatten pattern ” 译为 “ 魏氏组织 ” , “ Brinell Hardness ” 译为 “ 布氏硬度 ” 等等,就是当年在美国的中国冶金技术工作者共同磋商定下来的。
1950年秋,颜鸣皋毅然放弃任职不久而有很好发展前途的工作,决心回国,参加祖国经济建设。1950年10月启程前,不料受到美国联邦调查局的阻挠和迫害,被送往纽约附近的爱理斯岛隔离。经过据理斗争并向法院起诉,于1951年2月胜诉,乘船经香港回国。回国后,接受北京工业学院(现北京理工大学)的邀请, 任该校 教授兼第二机械系主任。1955年,又兼任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1956年,他参加了周恩来总理主持的制定中国《1956 — 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的工作。1957年,颜鸣皋调入航空材料研究所,领导建立中国第一个钛合金研究室。1958年8月,他作为中国冶金考察团成员赴苏联实地考察,然后又到全苏航空材料研究院着重考察钛合金的研究及其设备。
1962年,颜鸣皋出任航空材料研究所金属物理研究室主任,指导开展基础性研究和高温合金、钛合金等研究工作。该所于1960年划归国防部建制,1963年,颜鸣皋被授予上校军衔,任航空材料研究所总工程师。
“ 文化大革命 ” 中,他身心受到严重摧残,直到1977年才得到彻底平反,恢复名誉。
1978年,颜鸣皋任航空材料研究所副所长兼总工程师。此后,先后应邀去联邦德国宇航研究院、法国宇航院、瑞典皇家工学院、美国纽约理工学院、日本京都大学和九州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和马尼托巴大学讲学。
中国恢复鸦制以来,颜鸣皋是国务院批准的首批博士生导师之一和第一、二届学位委员会冶金评议组成员。还先后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洛阳工学院和华东工学院兼职教授或 顾问 教授。
他多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先后担任10余次学术会议的国际委员或执行委员。1987年由他主持召开了第五届国际材料力学行为会议(ICM),并当选该会理事会主席。1988年,被推选为远东断裂力学组(FEFG)执行委员和国际断裂力学会议(ICF)联络委员会委员等。1989年兼任金属疲劳与断裂国家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颜鸣皋多次获得国防科工委和航空工业部的表彰。1991年为纪念中国航空工业创建40周年,航空航天工业部将该部最高荣誉 —— 航空金奖授予颜鸣皋,以表彰他对中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卓越贡献。同年11月,颜鸣皋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后改称院士)。
他是中国金属学会创建人之一,先后担任副秘书长、常务理事,他还是材料科学学会理事长。现为中国航空学会常务理事,材料工程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航空材料学报》、《材料工程》主编。
对金属塑性变形和加工织构理论研究富有独到见解
颜鸣皋长期致力于物理金属学和材料科学研究。早在1944年他在中央工业试验所就担负了筹建材料试验室的工作,并进行过结构钢试验及楠竹材料的力学性能研究。这是他从机械设计转向材料科学研究的开始。
1947年,他在美国耶鲁大学研究生毕业时,提交的一篇题为 “ 金属加工织构研究 ” (Astudy of deformation textures in metals)的论文,发表在美国矿冶工程师学会的学报上。在这篇论文里,他提出了富有创见性的见解,采取理论分析方法,第一次同时对3种常用晶系的滑移系与加工织构作了推算,受到了不少国家冶金界学者的重视,并被英、美、德等国学者在织构专著中列为较完整和成功的织构形成理论之一,对金属加工织构的研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1948年,颜鸣皋所进行的铝单晶横断弯曲试验研究工作取得新的进展,他对晶体不均匀变形有了新的发现和认识,提出晶体塑性变形的显微弯曲新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