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儒泳
孙儒泳(博士,1927年6月出生),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双聘院士。
个人简介
浙江宁波人。1949年-1951年,在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学习,1951年毕业。提前半年留教任助教。1953年入北京俄语学院留苏预备部学习,1954年保送到原苏联国立莫斯科大学生物土壤系研究生,1958年获副博士学位回国,在北京师范大学任教师。1978年任副教授,1984年任教授,1986年为博士生导师,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中国生态学会第三届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生态学科评审组成员,教育部高等学校理科生物学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北京市政府水产科技顾问团成员,《生态学报》和《兽类学报》副主编,《动物学报》和《动物学研究》编委,美国《生理动物学》(Physiological Zoology)编委。现任兰州大学干旱农业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虫鼠害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师范院校科技教育顾问。
主要研究成果
孙儒泳院士从事生态学教学和科研四十多年, 撰写和参与撰写的专著、译著、高校教材等共16种,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10余篇。他独著的《动物生态学原理》获第二届高校教材评审全国优秀奖和1992年全国教学图书展一等奖。他先后主持和参加了十六项科研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六项奖励,并于1991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他以8个季节的实验资料,证明地理上相距仅110公里的两个种群间存在着静止代谢率的地理变异,它平行地出现于两种小啮齿类,生活在草甸中的普通田鼠(Microtus arvalis)和森林中的欧鼠(Clethrionomys glareolus),从而为兽类提供了地理物种形成假说的生理生态学证据;同时,提出了地理变异季节相的新概念。他研究长爪沙鼠(Meriones nguiculatus)代谢率随环境温度的变化,发现静止代谢率与平均每日代谢率的变化率不同,提出以20°C下ADMR为主要参数的weiner日能量收支(DEB)模型应予以修正。他提出恒温动物的恒温能力的一个新指数,在应用上优于Ricklef指数。他发现晚成性根田鼠的体温调节能力的胎后发育呈“S”型,可划分为三个时期。
代表性论著
孙儒泳:Geographic variation of some eco-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Microtus arvalisandClethrionomus glariolusin Moscow region. (in Russian)。Thesis of Moscow State University. 部分译文见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59, 1962.
孙儒泳、方喜叶等:柴河林区小啮齿类的生态学。Ⅰ. 生态区系和数量季节消长。动物学报,14(1):21-36, 1962。
孙儒泳、方喜叶等:柴河林区小啮齿类的生态学。Ⅱ. 垂直分布。动物学报,14(2):165-173, 1962。
孙儒泳:对以耗氧量作为化学体温调节强度指标的意见。动物学报,15(1):44-48,1963。
孙儒泳、黄铁华:褐家鼠和社鼠耗氧量研究中方差分析的应用。动物学报,19(3):282-292, 1973。
孙儒泳,(2001)《动物生态学原理》(第三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