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海明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7-27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教育经历:2006年8月 美国夏威夷大学比较哲学博士

1999年7月 北京大学中国哲学硕士博士论文:Ars Contextualis: Confucian Pragmatism as the Art of Contextualizing Personal Experience and World发表论文(部分):1. 《荀子心“合”物论发微》,《中国哲学史》,2008年第2期;

2. 《心通物论——<系辞上>的形上意蕴》,《现代哲学》,2008年第3期;

3. 《论儒家伦理思想的原点》,《光明日报》,2008年;

4. 《郭象与萨特命运观之比较》,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哲学家》,2007年;

5. “From Substance Language to the Vocabularies of Process and Change: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Translation of Key Philosophical Terms of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and ‘Focusing the Familiar’,” in Dao: A Journal of Comparative Philosophy, 2004, III, pp. 217-33;

6. 《朱子早年易学本体思想之形成过程》,《东南学术》,2001年第1期;

7. 《朱熹河图洛书说研究》,《周易研究》,2000年第3期;

8. 《阳明易学略论》,《周易研究》,1998年第3期。国际学术会议(英文,部分)2008年6月 “Confucian Understanding of Self and Deweyan Democracy”国际中西哲学比较研究学会第三届“建设性交锋-交融”国际会议,美国圣荷塞州立大学比较哲学中心,北京大学哲学系与外国哲学研究所; 2008年5月 “Ingenuum in Renaissance and Contextual Creativity in Confucianism”中山大学“对话中的比较伦理学:以儒家思想和基督教传统为例”,中山大学哲学系/比较宗教研究所,美国对华学术交流联会(CAC); 2007年12月 “From Confucian Feelings (Qing 情) to Dao’s-eye-view”第二届“北京大学-首尔大学-东京大学”三校青年学者哲学会议,北京大学; 2007年4月 “Meaning and Naming: Chinese Relational Creativity”,美国哲学年会中部会议,芝加哥; 2006年12月 “One and Many: Chinese and Whiteheadian Metaphysical Creativity”美国哲学年会东部会议,华盛顿; 2005年12月 “What is Chinese Philosophical Creativity”,美国哲学年会东部会议 ,纽约。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