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阳县志
宁阳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 纪兴本 主编 张延春 杜秀芝 副主编
北京方志出版社 2007年1月 5000册 1400千字 894页 398.00元
ISBN 978-7-80192-986-0
该志为第一部社会主义新方志《宁阳县志》(1994年出版)的续志。 上限1985年,下限2002年。部分章节内容适当上溯下延,大事记延至2003年底。全志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以志为主,随文插入图片,力求图文并茂。
宁阳县位于鲁中偏西, 地处鲁西南平原和鲁中山区交接地带,地理坐标为北纬35°40′~35°57′,东经116°36′~117°18′。东西最大横距63公里,南北最大纵距31公里,总面积1124.6平方公里。2002年,全县辖3乡9镇,567个行政村(居委会) 。总人口80.67万人,其中男性41.23万人,女性39.45万人,男女性别比为104.51∶10 0,人口密度为717人/平方公里。除汉族外,共有少数民族19个、7041人,占总人口的0.87%。
宁阳县资源丰富。全县土地总面积11.246万公顷。其中农用地9.04万公顷,建设用地1.62万公顷,未利用地0.58万公顷。水资源总量3.15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总量为1.53亿立方米。矿产资源丰富,已发现27种矿产,其中,已探明储量的矿产14种, 除地下水外,矿产总储量13.37亿吨,人均1670吨。煤炭是境内优势矿产资源,地质储量约3.58亿吨。铁、铝土、 钾长石、沙等资源储量也比较丰富。植物资源300多种,动物资源200多种,其中鸟类126种。近年来,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多年少见的白鹭、水鸭子、山鸡等重迁栖居。
宁阳县在历史上以小农经济为主,工商业十分落后。新中国建立后,全县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虽曾多次受到“左”的思想的影响,但都没有阻挡住宁阳人民前进的步伐。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特别是1985年以来,全县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抢抓机遇,开拓进取,推进了国民经济全面发展,综合实力明显增强。2002年,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8.8亿元,比1985年增长10.9倍,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13.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6058元,比1985年增长9.7倍,年均增长15%。实现地方财政收入2.06亿元,比1985年增长11.3倍,年均增长15.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8.49亿元,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0.4亿元。全县三次产业比例关系,由1985年的53.5:32.9:13.6, 逐步调整为2002年的27:40:33。
农村经济稳步发展。1985年后,全县农村完善土地承包责任制,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科技投入,发展设施农业,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了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发展。2002年,全县实现农业总产值22.6亿元,比1985年增加19.6亿元, 年均递增5.9%(按可比价格计算)。曾4次荣获“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称号。全县农机总动力55.75万千瓦,比1985年增加35.98万千瓦。素有“宁阳种子种天下,宁阳大枣誉四方,宁阳蟋蟀霸五洲”之盛名的三大特产,20世纪80年代后得到有效开发,形成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重要产业。宁阳种子特别是蔬菜良种,除西藏外,全国所有省、市、自治区均有引种,并出口欧洲及东南亚地区。1998年至2002年已连续举办五届种子技术交易会和蟋蟀友谊大赛,适时举办大枣产品推介会,推动了种子、大枣、蟋蟀经济的发展。
工业经济快速发展。1984年起,全县工业企业经营体制从一、二轮承包经营到承包目标责任书的签订,再到授权经营、试行企业“老总”年薪制,探索出了一条国有资产管理运营和保值增值的新路子。企业产权制度从推行股份合作制,到实行租赁、破产、兼并、拍卖出售,再到实行公司制,推行“双置换”改革,闯出了企业改革的一系列新经验。特别是“双置换”改革,曾被市委、市政府作为“宁阳模式”在全市推行。随着省级“五大企业集团”的建立和“工业立县”战略的实施,全县企业生产规模和经济综合实力有了很大提高,工业经济步入发展的快车道。2002年10月,山东华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成为境内首家上市企业。是年,全县工业企业发展到3739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52家,重点规模以上企业15家,形成了以化工、 轻纺、煤炭、建材等行业为支柱的工业体系,主要工业产品达到343种,比1985年增加250种。地方煤矿原煤产量120万吨, 比1985年增长1倍,为全国百个百万吨产煤县之一。化学农药产量6567吨,比1985年增长8.4倍,其中三聚氰胺产量居全国第一,为国家银牌产品;涕灭威生产装置亚洲第一,50%甲基1605乳油生产能力全国第一,氨基酸脂农药系列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享有盛誉。化学肥料7.15万吨,比1985年增长3.6倍。水泥产量40.9万吨,比1985年增长9倍。全县实现工业总产值56.72亿元,比1985年增长23.3倍,年均增长17.9%。
重要基础产业发展步伐不断加快。 公路网络纵横交错,干支相连,城乡贯通。2002年,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到549公里,有480个行政村通柏油路,占总数的85%。完成货物周转量9615万吨/公里。电信事业变化巨大。1985年,全县仅有固定电话750部, 2002年装机总量达到12.1万部;移动电话从无到有,发展到5.98万部。电力事业发展迅速。1988年全县村村通电,1995年实现户户通电。2002年8月,宁阳县被国家计委、国家电力公司授予“全国第一批农网建设与改造先进县”称号。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 全县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有了很大提高。2000年1月,实现了小康县的预期目标。 200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998元,是1985年的6.6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7029元,是1985年的7.85倍。 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全县企业职工参保3.2万人,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参保1.54万人,农村居民参保17万人,保险基金滚动总额为3074万元。
1985年以来的18年,宁阳人民实现了自贫穷迈向富裕,由落后逐步崛起,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历史性转折,实现了生活水平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但全县综合整体实力还不够强,对外开放程度不高,利用外资和对外贸易规模偏小,大项目、好项目、高科技项目偏少,拉动力较弱;经济结构不够合理,企业自主创新力不强,核心竞争力较弱,人才和科技资源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城乡与县域单位之间不平衡;全县人均耕地仅1.27亩,低于全市平均水平等诸多问题。因此,要走符合宁阳实际的强县富民之路,必须时刻牢记“发展才是硬道理”,毫不动摇地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首,工业经济作为重中之重,同时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农村经济和城镇载体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繁荣社会各项事业,让人民群众享受更多的发展成果;必须坚持改革创新,主动适应形势的变化,用改革的办法、市场的手段积极破解发展中的难题;必须坚持真抓实干,鼓实劲,办实事,求实效,不图虚名,不务虚功,用求真务实、狠抓落实的“笨”功夫运作干事创业的“巧”办法;必须坚持“稳定压倒一切”,治标又治本,实现改革发展和稳定的高度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