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特尔斯巴赫家族

维特尔斯巴赫家族是德意志几个古老贵族世系之一,他们自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一世‧巴巴罗萨手中,得到巴伐利亚公国领地以来,便开始其家族长达8个世纪的统治。
自1180年,皇帝弗雷德里希一世将其强劲对手狮子亨利统治的巴伐利亚改封与维特尔斯巴赫家族的奥托一世后,维特尔斯巴赫家族便开始了其在巴伐利亚的漫长统治。虽然,之后维特尔斯巴赫家族曾几度将巴伐利亚公国分割继承,但最终都因家族的一支绝嗣,而得以复归于统一。
13世纪时,维特尔斯巴赫家族又在莱茵河地区得到了莱茵宫庭伯爵(或音译为"巴拉丁那伯爵")的领地与称号。莱茵宫庭伯爵作为帝国的七个选侯之一,其政治地位在神圣罗马帝国中,自然非比寻常。然而,维特尔斯巴赫家族却因此将巴拉丁那与巴伐利亚分割统治,因而产生了日后维特尔斯巴赫家族的两大主要支系:巴伐利亚支系与巴拉丁那支系。出了两个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路易四世,查理七世)与一个德意志国王(普法尔茨的鲁普雷希特因未曾加冕为帝,所以仅称德意志国王)。
维特尔斯巴赫家族一直以来,对于扩张其在南德与莱茵河地区的领土,显示出颇为强烈的兴趣。他们除了在13世纪取得巴拉丁那与运用军事与继承扩张家族领地以外,还利用将族中没有继承机会的儿子,送入教会中,成为教士,并运用其影响力,使他们当选为科隆大主教(科隆大主教也为七个选侯之一),于是科隆大主教也就被维特尔斯巴赫家族变相地世袭了几个世纪。
宗教改革时,维特尔斯巴赫家族的两个支系在宗教上,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巴伐利亚支系仍坚持他们传统的天主教信仰,而巴拉丁那支系则成为了加尔文宗的信徒,这也种下了日后兄弟阋墙的种子。三十年战争爆发前夕,原本为哈布斯堡家族统治的波希米亚王国,因宗教信仰问题,反抗哈布斯堡统治,而迎来了巴拉丁那选侯腓特烈五世为国王,但弗雷德里希五世成为波希米亚国王不过一个冬天,即为哈布斯堡家族赶回莱茵河畔(也因此,弗雷德里希五世被讥为「冬王」),从而揭开了三十年战争的序幕。
三十年战争中,巴拉丁那选侯做为初期新教阵营的领袖,首先对上的就是他们信仰天主教的兄弟巴伐利亚公爵。于是,三十年战争就如同维特尔斯巴赫家族的内战一般。三十年战争后,巴拉丁那支系不但丧失了选侯的地位,也割让了上巴拉丁那给巴伐利亚公国,导致巴拉丁那支系彻底衰微下去。
1777年,巴伐利亚支系绝嗣,经过巴伐利亚王位继承战争,维特尔斯巴赫家族重新统一在巴拉丁那支系(已经改回信天主教)下。1805年,巴伐利亚选侯晋升为巴伐利亚国王(改建王国后,最为人所熟知的国王,当属建筑新天鹅堡的国王,路德维希二世了),后来该王国于普法战争后,加入俾斯麦所打造的德意志帝国,成为德意志帝国的组成国之一(巴伐利亚王国虽然成为德意志帝国的一部分,但仍保有自主的军事、邮政、财政与议会,甚至还能在海外派驻使节)。之后,随着德意志帝国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失败,而垮台,维特尔斯巴赫家族也丧失其对巴伐利亚的世袭统治。
维特尔斯巴赫家族除了是德意志境内的重要贵族家系,同时在北欧与东欧也都曾经建立起其王朝的统治。在北欧方面,1440年时,巴拉丁那支系的克里斯多弗便获选为丹麦、瑞典、挪威国王(时,丹麦、瑞典、挪威三国正处于卡尔马联盟的君合状态);1654-1720年间,巴拉丁那-茨维布吕肯-克利堡支系又成为瑞典的统治王朝(卡尔十世、卡尔十一世、卡尔十二世)。在东欧方面,巴伐利亚公爵奥托三世曾一度被选为匈牙利国王贝拉五世 (时匈牙利贵族同时推选出了三位国王),对最终为其他竞争对手所击败。在19世纪时,希腊独立后,巴拉丁那-茨维布吕肯-比肯费尔德支系的奥托被列强推选为希腊国王奥托一世。虽然,奥托一度受到希腊人民的欢迎,但最后却因外交问题与继承人不愿改宗东正教,而遭到放逐。
相关词条维特尔斯巴赫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