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泳池热
游泳池热游泳池热,又叫咽头结膜热,是一种病毒感染,又称“游泳池病毒热”,潜伏期为5天左右。
症 状小孩在多次游泳以后会突然生病,开始像是要感冒一样,接着出现眼睛充血、长眼屎、腹痛、呕吐、腹泻等症状。
发病原因暑期,不少孩子经常去游泳池戏水弄浪,即使太阳再晒也无所顾忌。这些孩子由于长时间顶着酷热游泳,池水侵入眼睛、口等处的黏膜,就易出现嗓子发红、食欲不振、眼睛充血,甚至高烧5天-7天的症状。
预 防专家指出,目前对“游泳池热”没有特效药,高烧时服用解热药,最好保持安静,用冰枕降温,同时要多饮水。
抑制“游泳池热”的发生主要是以预防为主。一是要减少跳水次数,避免让游泳池的水进入眼睛、嘴巴;二是孩子游泳后要督促他们立即刷牙、漱口,不要共用毛巾和脸盆;三是一旦开始流行“游泳池热”,就不要带孩子到游泳池去。
专家提醒,人们夏季在游泳池消暑、健身的时候,应高度重视泳池卫生,学会自我防护,警惕“泳池热”这种传染性疾病的侵袭。
病 例游泳归来高烧不退
为了不让儿子成天打电脑游戏,这个暑假,刘先生把上小学三年级的儿子送到了一个游泳培训班。没过多久,小男孩就喜欢上了这项运动。最近一段时间,虽然培训班没课,儿子也照样天天缠着父亲非要到小区的游泳池里泡上一阵。
儿子喜欢游泳,刘先生自然高兴。不过前几天,儿子游泳回来后却莫名其妙地发烧,同时还伴有双眼充血、嗓子痛等症状。刚开始,刘先生也没太在意,只是给儿子吃了点感冒药,并叮嘱他等感冒完全好了后再去游泳。没想到,儿子这几天竟然持续高烧,每次量体温都在39℃以上退不下来,而且还开始出现呕吐、不能喝水、抽筋等症状。刘先生见状,赶紧把儿子送进了医院。经医生初步诊断,刘先生的儿子是感染上了咽结膜炎,也就是俗称的“泳池热”。
释疑 “泳池热”是传染病
“泳池热”即咽结膜炎,是一种由腺病毒引发的上呼吸道疾病。这种病最早在美国流行,后来陆续传播至欧洲、亚洲,多见于4至9岁的儿童及青少年,常于夏冬季在幼儿园、学校中流行。
“泳池热”的临床表现是,突然发高烧,全身无力,头痛、咽痛、肌肉痛及胃肠系统症状,还伴有咽部充血、淋巴组织增生、颌下及颈部淋巴结肿大等症状。患者的眼部通常表现为急性滤泡性结膜炎,单眼发病,眼睛发红,2至5天后累及另一只眼睛。除了这些症状外,“泳池热”还会引起肺炎、肠炎等疾病。如果抵抗力比较弱的幼儿感染“泳池热”,还有可能危及生命。
医生指出,“泳池热”的病菌主要隐藏在眼睛和喉咙的黏膜上,通过唾液、粪便传染。因此,在消毒工作做得不够的泳池里,一些集体游泳,尤其是儿童集体游泳,最易感染腺病毒,引发“泳池热”。除了泳池,患者接触过的地方,或是咳嗽飞沫等,也都有可能传播这种疾病。
专家建议,得了这种病后,患者要避免参与集体活动。由于即使在病情好转甚至基本痊愈的情况下,这种病的病菌两三周之内依然会潜伏在人体内,因此在这段时间内,患者也不宜进入公共游泳池。患了“泳池热”的人,平时要多喝水,以利于排出体内的有毒物质。患病后,适当服用板蓝根也有一定疗效。
为避免“泳池热”,游泳者入池前后,应养成滴眼药水的习惯;对游泳过程中常接触到眼睛和嘴的毛巾,要经常消毒;游泳后要及时洗澡,避免细菌残留于身体上。如果游泳结束后感觉眼睛或喉咙不舒服,要赶紧到医院检查治疗,避免病情延误。
提醒 夏日游泳“六项注意”
专家提醒,夏季游泳要注重自我防护,将健康放在首位,在下泳池之前应注意六个方面的情况:
一、进门首先要查看泳池有无“公共场所卫生许可证”,是否有“禁泳”的警示牌。
二、观察更衣室、淋浴间的卫生状况,看看墙壁、坐凳上有无霉斑。
三、浸脚消毒池应当与进入泳池的通道同宽,闻上去有氯味。
四、进入池内看周围是否有杂物,闻空气是否污浊;每场游泳人数是否严格控制,人均游泳面积是否少于2.5平方米。
五、观察池水是否洁净,水面是否有漂浮物,站在池边能否看到两三条泳道外的池底,池底有无污垢。
六、不要租用馆内的游泳衣裤,游泳时注意戴泳帽、泳镜等个人防护用品,游泳后用清水彻底清洗全身。这既能减轻池水中的消毒剂对头发和皮肤的不良刺激,也可冲洗掉皮肤上的致病微生物。
此外,一旦发现游泳者出现群体性不明原因的发热,应立即向当地卫生监督机构报告。
专家还认为,为了保护游泳者的健康,游泳时应该遵守游泳场所的有关规定,自觉进行体检,患有肝炎、心脏病、皮肤病、中耳炎、肠道传染病等的人,以及精神病患者和酗酒者,都不允许进入公共游泳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