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交响乐
“空中交响乐”是如东旅游的一个著名旅游项目。1900年3月,首届南通国际风筝会暨第二届“紫琅杯”全国风筝邀请赛在如东举行,地点在南黄海滩上的黄海村。南通代表队的板鹞飞上天空后,一排排哨子迎风鸣响,高音清越,中音圆润,低音浑厚,宛如一支铜管乐队在天空演奏。至此,“空中交响乐”成了南通风筝的代名词,闻名中外,成为当地的特色旅游项目。
南通风筝多为“板鹞”,系硬质风筝,有长方形、六角形、八角形等几何图形。其特点是能发出声响,故又称“响筝”,为南通所独有当地风筝大多装置“哨口”,上天后能凭借风力发出声响。“哨口”多少不等,大小不一,发出的声响五音和谐,古朴幽远,声震长空,音传数里,为当地一景观。如东旧俗,农家有喜庆常放风筝助兴。十数名壮汉协力将巨大风筝放上天,风筝绳系在大树上,一任风筝随风定位,久者可在空中逗留半月,其声亦长留空中和人们耳际。
因为“哨口”只宜附着在“板鹞”上,而风筝竞飞要比奇、比高、比响,所以哨口越放越多,风筝也就越做越大,人们就把许多小风筝拼接起来,成为“七串联”、“十三串联”乃至“十九串联”。“哨口”也越做越巧,越做越精致。风筝“哨口”为“哨子”与“口”的统称,制作材料、音响效果均不同。“哨子”一般较小,呈圆管形,制作材料有秸杆、鸭毛管、竹管等,为高音区;“口”用白果壳、栗子壳、葫芦壳等制成,为中、低音区。其大者状如笆斗,声若洪钟。哨口的多少取决于板鹞的大小及负荷能力,少则几个,多则数十乃至上百。
由于南通板鹞在空中能发出声响,故被誉称为“空中交响乐”,每年吸引着大量游客去如东海岸游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