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轰-7轰炸机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1-29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歼轰-7轰炸机

歼轰-7“飞豹”(对外名称FBC-1)是由我国于80年代开始设计,依靠本国技术力量研制成功的大型战斗轰炸机,主要配备给海军航空兵,是解放军中的新星。在世界军机中,由中国西安飞机工业公司研制生产的歼轰-7可算是颇有特色的一个。该机自1970年代发展至今,将近20余年。但直到现在大多数人对对于该机的情况仍知之甚少。

轰7A是中国第一种较现代化的中程打击机,自1992年预批量生产型服役以来,便不断参加包括台海演习在内的沿海演习。而从1994年1月定型投产至今,改良型的研究业已展开。西飞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已于1995年着手进行改良型的设计工作。轰7A的改良型可能称为轰7A,最大的改变是换装俄制发动机,以AL-31SM发动机取代轰7现用的斯贝MK-202发动机。AL-31SM是歼11的心脏,它是苏-27的AL-31F推力增强型发动机,单台的最大后燃推力近13吨,两台AL-31SM的推力可使轰7A的空战推重比接近1.1,使其载弹量倍增至10吨左右。此外,轰7A将具备空中加油能力,并拥有更完善的导引武器能力。

轰7A的固定武器可能与歼十一样,为一门重110千克的6-23型6管23毫米改良型机炮。轰7A至少拥有10个外载挂架,除了能使用AM-39、C-601/611、C-801/802、新型C-803超音速反舰导弹、还会配备俄罗斯授权仿制的Kh-65SE亚音速巡航导弹,以及一并引进生产的Kh-31A(AS-17)超音速反舰导弹、Kh-31P超音速反辐射导弹,更先进的Kh-41蚊式超音速反舰导弹。蚊式导弹发展源自Kh-31A,发射重量4.5吨, 弹头重320 千克,使用惯性及主动/被动复合制导,在高/低空的射速分别是3.0 和2.1 马赫, 最大射程分别为250和150千米。现代2型驱逐舰上的3M90系列改良型反舰导弹,亦可挂载在轰7A上使用。其它适用的短、中程对地攻击武器还包括现役和研制中的国产与外国制传统炸弹、激光制导炸弹,与之配合的装备至少包括:由607所研制,正进行最后试验的蓝天全天候低空导航荚舱,以及613所研制的前视红外/激光瞄准组合荚舱等。中国可能也在研制联合直接攻击之类的先进多功能空射武器,这些武器现正在由014中心等单位研究开发中。

目前轰7A并未确定使用国产或进口的火控雷达系统,但以歼八-2M及歼十的情况分析,采用俄制系统的机会较大,轰7A因此也能发射R-73M、R-77、R-27系列俄制空对空导弹,甚至配备中国发展中的第四代发射后不管中程空对空导弹。配备这些武器系统和换装AL-31SM发动机,将使轰7A的性能大幅提高,对空/地的综合作战能力远优于现役的轰7。轰7A改用AL-31SM涡扇发动机后,虽然性能上大幅提升,但对飞机的气动外型产生重大影响,加上全面更新机载设备,整个工作量相当于重新设计一次。轰7A 是西飞首种采 用电脑辅助设计和电脑应用工程技术研制的军用飞机,它在发动机、航电系统、武器系统与歼十、歼十一和SU-27“侧卫”战斗机有高度的通用性,将使下个世纪中国主力战斗机的生产和后勤维护达到极佳的效率。

虽然轰7现用的涡扇9发动机高速性能好,稳定可靠,维护方便,经济性佳,翻修寿命长,故障率低,但也存在低速性差,耗油量大,加速性慢,推力不足等缺点,不能与现役或未来的战斗机匹配。其整体技术仍停留在近30年前的水平,甚至较中国自制的涡扇6等还差,而且尚未完全实现国产化,明显影响了轰7的性能和发展。而AL-31SM源于:“侧卫”家族中S/SK、UB、苏-30K/M/MK上共用的AL-31F双转子加力式涡扇发动机。这种发动机在研制过程中曾遇到过多种极大的困难,在10年间动用了51 台试验发动机,解决了658个难题,工获得128项专利。盖机采用了模拟式电子综合控制器(AL-31SM改用全数子式〕,能把工作状态发挥到接近极限值,当电子综合控制器故障时,会自动转换成机械-液压系统控制。另外还具有多种参数监视系统、设计举独创的防喘振系统和涡轮冷气控制系统等。AL-31SM发动机目前的价格为300万美元/台,不带加力器的 AL-31F 曾以6台共用的方式装在“暴风雪”号航天飞机上进行大气层试验,是一种优秀的发动机。因为涡扇9的最大直径和长度分别是1093毫米和5205毫米,与AL-31F的1300毫米和1950毫米不能相容,更不用说略有变动的AL-31SM。所以,势必重新设计后段机体。更新的发动机直径较大和长度略短。涵道比由0.62降到0.6,总增压比由20增至23.8,涡轮进口温度1167度升至1392度,各种推力状态下耗油率亦下降,但发动机推重比却由5.05升至8.173,对提高飞机性能的作用十分明显。由于涡扇9的气流量只有96.2千克/秒,少于AL -31F的112千克/秒,所以轰7A的进气道必须扩大。为适应单台发动机重量由1842千克降至 1530千克,以及飞机重新配重和载弹量的增加,数模混合自动驾驶仪和三重线传操纵系统必须重新设计。

轰7A将装上飞行自动控制研究所研制的全数字式自动驾驶仪和四重线传操纵系统,该系统采用冗余度技术和16位中央微处理器,已相当于美军MIL-STD-1750A软件指令控制。 随着线传操纵系统可靠性的提高,轰7A将放弃旧式的2A3H-C9C锯齿状带翼刀翼型,改用新设计的中等后掠角带前缘襟翼式上但翼。另外为提高隐身性能和强化气动外形,西飞准备为该机引入S型进气道,以减少正面雷达反射截面积和红外线信号特征,也可能局部采用翼身融合技术,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应用将会明显增加。轰7A也将会是中国首种电脑辅助设计修正外形的半隐身战斗机,在配合新研制的吸波涂料的情况下,该机被探测概率应当会有相当程度的减少。

轰7A将配备中国、西欧和俄罗斯的航电系统。根据要求,座舱内两个座位都装有国产广角抬头显示器和2~3个彩色多功能显示器,也可能配备头盔瞄准具。各显示器都可用多路视频复合记录分系统予以监视。导航系统准备用618所研制的INS/GPS组合导航系统做更换,另外加装一套环形激光陀螺。轰7A的抬头显示器能与自动驾驶仪交联,即使飞机改变航向,瞄准线仍能稳定压在目标上,另外还继承了轰7A具备连续计算释放点、连续计算命中点等功能,并加装一台角速度轰炸系统,以提高自由落体武器的命中精度。新修改的侧滑角传感器能供火控系统修正侧滑角对武器的影响,同时也提供导航武器精确计算风速、风向之用。为发挥轰7A的最大威力,机上可能加装一套海上霸王式预警机作信息交换用途的数据链,采用的将会是马可尼公司或国产型号。这将是中国第一种有数据链的飞机。

雷达方面目前并未确定使用哪一国产品,推测轰7A 采用相位电子雷达联合集团(Phazron) 为该机开发的多功能脉冲多普勒雷达的可能性很大。中国要求这种雷达具备轰7上243H“鹰眼” 雷达的地貌跟踪功能,可靠性、稳定性和维修间隔还必须大幅提高。采用俄制雷达是有利于缩短研制时间的唯一选择。软件设计可能采用051G、052型驱逐舰上的法国TAVITAC作战系统,由大陆科研单位自行编写。 轰7的电子战系统性能虽然是中国现役战斗机中最好的,但也只是优于F-4和米格23/27,只能反制SA-6之类的防空导弹的攻击,虽然与先进水平有20年以上的差距。根据研究指标来看,轰7A的电子战能力至少达到90年代中期水平,才可能在现代防空火网中生存。相信整套设备会同时采用中国和西方的组件,也可能有俄罗斯的某些技术支援,并且会装上中国第一种红外/激光干扰机和多频道战术干扰荚舱。因为轰7A具有载弹量大、机内容积大的特点,除了考虑加挂浮锚式空中加油设备当伙伴加油机外,更可考虑修改为轰侦7A电子侦察机,甚至是类似EF-111电子战飞机的改良型。型号可能是轰电7A,具体发展要待轰7A诞生后决定。如果能配备上述三种辅助飞机,轰7A系列将能暂时弥补中国没有航空母舰的不足,若国产超音速战略巡航导弹研究成功,企打击范围更可以大幅延伸。

轰7A的关键航电设备和软件将由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613所自行开发,内含综合武器控制系统和自动机动攻击系统。更先进的综合火力飞行控制系统虽然已取得技术突破,但还不能确定是否来得及配备在首批生产的轰7A上。新机上的系统自检和内建更换能力会比轰7大幅提高。该机几乎已确定改用VICOR公司生产的电源组件作为机内电子组件的电源系统,这种组件已用在多种航电系统和飞机上,曾在歼十和轰7进行过广泛试验,将是中国新一代国产战斗机和航电系统的理想制式电源。在外挂管理和机内电子信号传输方面,轰7A全面按照美军标准设计。飞机的标准武器挂载管理系统由挂载管理处理器和挂架接口装置组成,根据未来作战环境需要,中国选择了美军全面推广的MIL-STD-1760A外挂管理系统,并于90年代初修改颁布。1776A可通过夺路汇流接口(MBI)满足美军MIL-STD-1553B规格的信息链路设备传输数字信号要求。

目前采用1553B信息链路设备的中国军用飞机强五4/M、强五5、轰7、歼八3、歼十等。以此为基础,轰7A将率先在组合式航电系统中使用Ada95标准军用计算机语言。改良后的轰7A体积增加,翼面积更大,长宽比略小,最大平飞速度约2.0马赫,最大起飞重量超过35吨,与苏-24、F-15同级,作战半径和航程与苏-27相当,动力装置为2台WS-9(斯贝MK-202)发动机,机载武器含23毫米双联机炮,7个外挂点,携带C601/611、C801/802、C803、AM-39、Kh-65SE、Kh-41等导弹。其改进型歼轰7A换装了AL-31SM发动机,23毫米6联机炮,10个外挂点,载弹量增至10000公 斤,作战半径增至1500公里。

歼轰-7在研制中曾一度面临被砍掉的危险,但后来又被列入国家重点项目,而处于最优先的地位。在88年的北京国际防卫展上,曾展示歼轰-7的模型。

近期大家在广泛报道中看到的歼轰-7,与88年的模型相比已有许多不同之处。首先后座舱上设有一具超高频通讯天线,垂直尾翼前缘也增加了一具长方形的电战天线,垂直尾翼的布局构型类似MIG-23,木制垂尾顶端的水平扰流稳定片已不复见。实物与模型的最明显差别在于进气道外形,原形机进气道呈矩形,其后方有两个类似MIG-23的方形辅助进气口,而模型进气道略呈圆形,与AMX攻击机或轰-6相近,并且没有原形机上的辅助进气口。不论实物或模型,都在主翼的襟翼外侧带有前缘锯齿状结构(dog teeth)和翼刀,可增强低速大攻角飞行时的操纵性和稳定性,阻延翼央失速发生。这种锯齿状设计多见于1960年和1970年代的战斗机,例如幻影F-1和“幼狮”,符合发展时代背景,但在线传操纵系统(FBW)问世已显落后。现役的第三代战斗机中只有JAS-39仍保留锯齿结构。歼轰-7和歼-8II都隐约能看到米格系列的影子,体现了中国在苏联突然撤出后长时间都不能摆脱苏式设计的惯性。

再来谈谈歼轰-7研制的背景。1974年初,中国海军在西沙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取得了击沉击伤敌四艘巡逻艇的战绩,但也暴露出若干的问题。于是在1975年的军备发展会议上,军方强烈要求三机部(现航空工业总公司)研制一种中程轰炸机以满足未来的作战需求。空军指出亚音速的轰-5、轰-6速度太慢,无法适应现代高强度作战的要求,而超音速的强-5航程又太短(1,500千米),而且载弹量少(2000公斤)。国防科工委根据海空军的要求确定关于新型飞机的战术技术要求,除了作战使用的武器和配备不同外,飞机的技术性能基本一致。国防科工委据此要求三机部用一个机型,装备同种类武器和机载设备,分别满足海空军的需求。

1976年6月,三机部召集所属设计人员云集北京,要求各单位在最短的时间内提出各自设计方案。沈阳飞机制造厂和南昌飞机制造厂很快提出了自己的方案。起先,三机部倾向沈阳提出的歼轰-8方案,该方案计划在歼-8的基础上发展一种强调对地攻击能力的轻型歼击轰炸机。沈飞的技术人员参照MIG-23MC的机头设计,改歼-8机头进气为两侧进气配置,用两具增大推力的发动机,在牺牲升限和速度的前提下(由20000米、M2.0下降到1500米和M1.75),增大载弹量(由2200公斤到4500公斤),同时飞机的航程也提升至3000千米以上。

从60年代到70年代这段时间,世界航空界非常流行可变翼技术的应用开发,这股潮流对中国航空业也产生了相当程度的影响。在强-6的研发初期,部份科研人员建议在吸取米格-27的精华,和从越南战争获得的F-111的基础上,发展我国的下一代歼轰机。其实从60年代末开始,中国唯一具有攻击机制造经验的南昌飞机制造厂,在强-5总设计师坚持下,吸收部份米格-23的设计经验,设计了一种单发双座超音速强击机,作为强5和歼6的共同后续机强-6。强-6采用悬臂式高可变翼设计,机腹进气,装一具最大后推力为12,200公斤的涡扇-9涡扇发动机。从外形来看,强-6就像是F-16和MIG-23的混合体。但计划采用的涡扇-9发动机出现了严重的技术瓶颈,此时控制可变翼的具有高速运算能力的小型计算机也无法按计划完成。

涡扇-9两图

这时传来的卫星图显示苏联已在我边境附近部署了一种新型的地空导弹,并判断,苏联西伯利亚军区的高密度、大纵深的防空火力网已经建成。在这一严峻形势下,终于,在1977年11月,西安飞机制造厂在统一内部争议的情况下发表了第三个方案的初步设计,提出一种具有前线超音速低空突防能力的歼击轰炸机。这种飞机被定义为传统设计和线传飞行控制技术相结合的大型歼击轰炸机;其主要任务为对地或对海攻击,并具有一定的自卫能力。

在歼轰-7方案设计过程中,海,空军因为各自作战对象不同及使用兵器不同,而对飞机座舱布局要求也不同。海军的作战目标为各种水面舰艇,飞行员根据机载电子设备操纵空舰导弹进行攻击,希望采用类似美国刚服役不久的F-14的纵列双座。而空军因其主要面对是苏联地面部队,希望搞便于两名飞行员协同的并列双座布局。而当时的航空工业还不足以搞两种座舱布局,这一争论一下子占用了三年的宝贵时间。

进入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百业待兴。军队建设也不得不为经济建设让路。多项新装备研发计划被迫终止,包括歼-13,强-6等最重要的装备发展项目下马;同期的歼轰-7虽逃脱此劫,却也落得个经费削减,进度放缓的地步。1982年,英阿马岛一战,阿根廷超军旗攻击机发射AM39飞鱼导弹击毁英国皇家海军“谢菲尔德”号驱逐舰的战例给中国军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英阿马岛海战后,中国海军开始探讨轰炸机-水面舰只-潜艇三位一体的联合作战模式982年11月,歼轰-7、歼8全天候型计划再次全面实施。到1983年初,先后完成了歼轰-7结构,强度和系统原理性实验,同时转入全面详细设计阶段。与歼轰-7相配套的新一代“鹰击-8”(YJ8)空舰导弹的预研工作也正式开始。同年5月,国家拨专款更新西飞的生产制造设备,以确保飞机的正常生产研制进度。

综上所述,“飞豹”的机体、气动、火控系统均为我国自行研制。但其发动机涡扇-9则是进口货,十几年过去了,直到最近仍未能彻底实现国产化,成为了歼轰-7的一大瓶颈。

涡扇-9是英国斯贝(SPEY)MK202发动机的国产衍生型,后者是英国皇家空军F4“鬼怪”式战斗机的标准发动机。MK202最大推力9,305公斤,推重比在6.5左右。当时中国希望将MK202作为标准发动机装备。中国于70年代出资5亿英镑,于1975年12月13日与罗尔斯·罗伊斯公司签约引进了该发动机生产专利。1976年3月由西飞的中国红旗机械厂负责开始试制,1979年7月25日第一台使用英国毛料制造的零组件并用罗尔斯·罗伊斯公司的外购件和附件的涡扇-9发动机完成装配,同年11月13日完成150小时持久试车。首批共制造4台。1980年初,中国制造的两台WS9发动机和两套部件在英国高空台上作了高空性能、功能、再点火试验和-40℃冷起动试验,并对其5种零部件作了强度试验考核。同年5月30日,中英双方在考核试验报告上签字。至此,成功地通过了用英国毛料试制出的WS9发动机的各项考核试验。原拟接着进行国产毛料试制,但由于当时国民经济调整,使国产化进度拖后,直到1983年才取得初步进展。而压缩机叶片的铸造技术到88年才得以突破。国产涡扇-9最大加力推力9305千克,最大军用推力5557千克,中间状态推力4692千克,最大连续推力4692千克,最大军用耗油率0.684千克/千克/小时,最大加力耗油率2.0千克/千克/小时,推重比5.05,空气流量92.5千克/秒,涵道比0.62,总增压比20,涡轮前温度1167摄氏度,直径1093.32毫米,最大长度5205毫米(喷口全张开)。从数据来看,涡扇-9的推力固然无法与AL-31等先进发动机相比,但以当时的技术水平已经相当不错了,耗油率则远远优于当时国内的涡喷发动机,因此歼轰-7的航程得到了保证。

而在飞机制造等领域也遇到不少难题,但在有关部门的协调下后逐一获得解决。例如试飞中原型机飞掉了方向舵,飞行员竟然将方向控制能力接近零的飞机飞了回来,为此修改了垂尾设计,又用回了米格机的垂尾尖顶设计。请留意下面的图片,此图为歼轰-7早期的宣传画,曾广泛刊登于杂志上。可以清楚的看到,当时的歼轰-7的尾翼顶端是平直的。

涡扇-9的实验成功为歼轰-7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西安飞机设计研究所正确地处理了对空攻击、自卫与对地、海攻击的关系,以对地、海攻击为主;高空特性与低空特性的关系,以低空突防为主。并解决了一系列的重大技术关键,使歼轰-7飞机的综合作战能力大大提高。歼轰-7飞机对比以往的空军作战飞机,具有以下优点:

作战半径大。作战半径可达1650千米。

攻击威力强。 除在前机身右下侧处装有一门23mm双管炮(备弹200发)外,全机载弹量5000千克,具有装备大重量、大口径武器的能力。可挂能以多种姿态发射的空空导弹;可携带4枚命中率极高的空舰导弹。

中低空飞行特性好。西飞设计研究所的设计人员对歼轰-7飞机进行了适应中低空飞行的结构抗疲劳设计和乘员乘座品质设计,使飞机具有良发的中低空飞行安全性、乘座品质好、机动性能强的飞行特性。

具有较先进的武器火控系统。主要由多功能雷达、空舰导弹火控、平显、大气数据系统、机载计算机系统总线、惯性/GPS导航系统和控制增稳飞控系统组成。可以多种攻击方式对地、海攻击。据悉,“飞豹”歼轰机的雷达搜索范围为150千米,射控雷达范围为100千米,由于解放军已拥有激光制导炸弹,未来也将在歼轰-7上加装激光导引装置。该机采用了先进的机载设备和成品,采用最新的设计规范,在国内最早使用了数据总线与数字技术进行各系统的综合。计算机系统包括六台数字计算机,以HB6096(ARINC429)规范串行数据传输。总线采用广播通信方式,4个发送器,每个配置一条总线。4个发送器分别为大气数据计算机、惯导/GPS组合计算机、导弹火控系统、平显火控系统计算机服务。

歼轰-7主要作战使命是执行对地、海攻击任务,具有一定的歼击护航能力。该机可用于攻击敌战役纵深目标;攻击交通枢纽、前沿重要海、空军基地、滩头阵地、兵力集结点等战场目标;孤立战场、支持、支援地面和海上作战,以及执行远程截击对敌大中型水面舰艇等攻击任务。

歼轰-7飞机采用常规布局。采用中等展弦比后掠式上单翼,外翼带气动扭转,翼根带填角。斜定轴全动中下平尾,大后掠单垂尾,单腹鳍。两侧进气,蜂腰形机身,两台MK202涡轮风扇发动机并排于后机身内,可提供1万公斤的推力,三点式机身起落架,前起落架为后撑杆形式,主起落架为小轮距“外八字”摇臂式。

歼轰-7飞机长22.325米,翼展12.705米,停机高度6.575米,飞机最大起飞重量28 475千克,最大外挂重量6500千克,最大M数1.70,最大使用表速1210千米/小时,转场航程3650千米。歼轰-7的作战半径1650千米,是中国现役轰-5型飞机的两倍。

歼轰-7的固定武器是一门23-3型23mm双联装机炮(仿俄制GSH-3),该炮亦用于歼教7A/7P,歼7-III,歼8-II/IIM,歼8-III,教-8等飞机,该机以使用C-801/803反舰导弹为主(右图为两枚C-801导弹,颜色不同可能代表其型号不同)。两个翼尖挂架可挂霹雳-5近距空空导弹。歼轰-7也是解放军中少有的带有翼尖挂架的飞机。歼轰-7的载弹量为5吨,航程2850千米,作战半径850千米。与同类飞机相比,该机具有活动半径大,攻击威力强,载弹量大,航程远,强调在夜间和复杂气象条件下的作战能力等特点。下图为齐射霹雳-5导弹。

下图也是歼轰-7图片中较特别的一幅。在早期的图片中,歼轰-7右平尾前方的箔条/红外诱饵发射器和一些细节都被官方媒体处理掉了,大家可以留意倒飞的那幅图片。而这幅是较早出现的“原版”。

歼轰-7采用惯性和全球定位组合导航系统,导航定位精度高,利于飞机在海上和陆上作战。飞机配备了短波电台和起短波电台,保证了各种条件下通讯的需要。由全向告警装置和有无源干扰装置构成的电子对抗系统、使飞机的自卫能力和生存能力大大增强。自动飞行控制系统和火控系统交联,提高了飞机的攻击精度,多功能的雷达和平显的使用,为飞行员提供了良好的作战手段。宽敞、明亮、舒适的座舱有利于作战效能的发挥。可靠性增长和多次维修性的改进,使飞机具有良好的固有可靠性、维修性。完整、高效的综合保障系统、能有效地保证飞机完成作战和训练任务。具体设备包括:

飞控系统:

1套KF-1型三余度三轴增稳数模混合自动飞行控制系统

1台8415型数字式大气数据计算机(ADC)

1套HZX-1B型航向姿态指示系统

1套安全高度预警系统(SAW)

火控系统:

1部232H型多用途火控雷达(后期换装JL-10A型神鹰脉冲多普勒火控雷达)

1套HK-13-03G型平视显示器(含火控计算机)

1套舰空导弹火控系统

2套多功能单色液晶显示器

1套多功能彩色下视显示器

1套型头盔瞄准器

1台数字式任务计算机

1套1553B综合数据总线系统

导航系统:

1套HG-563GB型惯性/GPS组合式导航系统

1套210型多普勒导航系统

1部WL-7型无线电罗盘

1部265A型雷达高度计(后换装271型)

1部XS-6A型信标接收机

1套HGY-10B型IFF/ATC应答机

1套微波着陆系统(MLS)

1套仪表着陆引导系统

通讯系统

1部170型HF短波单边带电台

1部651型VHF/UHF超短波电台

1套483D数据传输/塔康系统

1套JT型机内通话器

电子对抗系统

1部605B型敌我识别器

1套RKL-800A型综合电子对抗系统(AAP)(包括:

1台KJ-8602/RW-1045型雷达告警接收机

1套综合电子自卫智能计算机

1台960-2型噪音式电子干扰机(后换装KG-8605型)

1台KG-8601型应答式电子干扰机

1台KZ-8608型电子侦察机

2套941-4G型红外/无源电子对抗系统(红外诱饵/干扰箔条发射器)

现有至少有48架以上的歼轰-7装备了海军航空兵,并已完成评估和定型工作,后续量产型仍按照原计划稳定进行中,但产量不会太多。在研制过程中,大量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机载设备,设计与工艺结合,保证了继承性。采用系统工程的管理办法,推行“全面质量管理”,确保了科研目标和战术技术指标的实现,并创造了多项国内第一。例如:歼轰-7飞机是我国第一个完全自行设计的歼击轰炸机;是第一个自觉进行可靠性和维修性补充设计的机种;是第一个地面试验、试飞规模最大、过程最全、试飞架次最多的机种;是我国第一次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管理系统研制全过程的机种。

歼轰-7另一个值得注意的亮点是JL-10A“神鹰”雷达。“神鹰”雷达是一种真正的脉冲多普勒平板缝隙天线雷达,其对地工作模式相当好,波束扫描可获得地面成像。一共有中程拦截、近距格斗、对地/海攻击、辅助导航等11种工作模式,具有边搜索边跟踪模式和多目标攻击能力。上视和下视搜索距离分别为80和54千米,上视和下视跟踪距离分别为40和32千米。工作波段是X波段。但据说该雷达无法过滤低空杂乱的目标,实际上用处不大,是照顾科研机构的决策。

总的来说,歼轰-7性能表现只能满足海航部队的燃眉之急,无法满足海航全部战术和未来战场环境的需求,西飞在广征意见后已于1995年著手进行改良型的设计工作。歼轰-7的改良型可能称为歼轰-7A,主要作战目的集中为打击大型舰艇。据称最大的改变是换装俄制发动机,以AL-31SM发动机取代歼轰-7现用的斯贝(SPEY)Mk202发动机(编号涡扇9/涡扇-9)。AL-31SM是歼-11(Su-27SMK)的心脏(国产编号涡扇12/WS-12),它是苏-27的AL-31F推力增强型发动机,单具的最大推力可使歼轰-7A的空战推重比接近1.1,使其载弹量倍增至10吨左右。但同时涡扇-9的全面国产化并没有停止,2001年前后该项工作获得重大突破,结合以往的情况,涡扇-9应该实现了全面国产化。因此上述关于发动机的说法哪个真实,还很难说。A型另一个重点是将飞行控制系统和火控系统互联综合,这在国内是首创,空军对此也深感兴趣。此外歼轰-7A将具备空中加油能力。

在机体结构、气动外形方面也作了改进。采用了复合材料平尾,简化了平尾的工艺难度和成本,对平尾翼尖配重形式进行优化,改善平尾的颤振特性;提高了其承载能力和颤振临界速度,减低振动效应,原来减重20%的目标提高到24%。改用整体圆弧风档。钛合金超塑成型双腹鳍,调整飞机的稳定性和载荷分布。垂尾前缘改用芳纶复合材料。经过以上改进之后,A型减重500千克,且隐身能力增强、航程增加。提高了可靠性和维护性。局部涂敷隐身涂料。

按国内近年航空武器发展的情况,歼轰-7A的武器装备推测如下:机炮与歼-10一样,为一门重110公斤的6-23型6六管23cm机炮改良型,最高射速为6,000发/分,炮弹初速约1,000公尺/秒。歼轰-7A至少拥有10个外挂点,除了能使用AM-39,C-601/611,C-801/802/803(超音速)反舰导弹外,还会配备俄罗斯授权仿制的Kh-65SE次音速巡航导弹,该型导弹在1995年的西北戈壁空军大演习时已形成战斗力。歼轰-7A还可使用一并引进生产的Kh-31A(AS-17)超音速反舰导弹,Kh-31P超音速反辐射导弹。有可能采用国产巡航导弹,极速超过3.0马赫,射程超过3000千米。这种战略巡航导弹已于1990年代初进入工程研制阶段,预计可在2005年部署服役。

其他适用的中、短程对地攻击武器,还包括现役和研制中的国产与外国之传统炸弹,导引炸弹,与之配合的装备至少包括:由607所研制,正进行最后实验的蓝天(Lantine)全天候低空导航夹舱,以及613所研制的前视红外(FLIR)/激光瞄准组合夹舱等。国内可能也在研制联合直接攻击弹药(JDAM)和联合距外武器(JSOW)之类的多功能空射武器,这些武器在由014中心等单位研究开发。

飞豹携带613所吊舱的图片已经曝光,字样FILAT。

更重大的歼轰-7改型也在研制中,总的来说,这一改型实际上是一种全新设计,只不过有部分机体还和歼轰-7相同。据传此型号被称为歼轰-7B,也有传说实际就是歼轰-8。一个更虚幻的说法是歼轰-7B将采用并列双座双垂尾布局,结合当初空军希望要一种并列双座战斗轰炸机的想法,有一定道理。外形的改动工作量很大,说明研制单位对其的作战对象、环境有了全新的想法。飞行控制系统将彻底大改,取消配重、翼刀等落后的控制手段。B型采用火控、电子设备将进一步改进,涡扇-9届时将全面国产化。另外,将采用更深入的隐身技术。目前并列双座这一说法较为受网友肯定。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