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銮鼻灯塔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1-29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鹅銮鼻灯塔

鹅銮鼻灯塔,是台湾拥有百余年历史的灯塔,位于屏东县恒春镇垦丁国家公园内,为著名历史古迹,目前在灯塔所在地设有鹅銮鼻公园。灯塔位置是东经一百二十度五十分零秒、北纬二十一度五十三分五十九秒,一度被认为是台湾最南端的标志,后被台湾最南点地标所取代。

鹅銮鼻半岛位于台湾的最南端,地势东陡西缓,沿岸布满珊瑚礁。“鹅銮”一词为排湾族语,有“帆船”之意;鹅銮鼻的地标为鹅銮鼻灯塔,也是台湾尾的代表。灯塔塔身全白,呈圆柱形,高18公尺,周长110公尺,分4层,光力可达20海里之远,强度几为亚洲灯塔之冠,有“东亚之光”的美誉。位于台湾岛的最南端,地处中央山脉尽头的台地,尖端挺伸海外形成半岛,三面临海,一面背山,是太平洋、巴士海峡和台湾海峡的分界处,南部海上轮船来往必经这里,其重要性有如非洲的好望角。这里原来住着高山族的排湾人,鹅銮乃排湾语的“帆船”之意。因为附近香蕉湾的海中有一石,高50米,周围约40米,极似船帆,取名“帆船石”。又因这里北接恒春丘陵,衔山环海,突出如鼻,故得名“鹅銮鼻”。其之所以著名,还因为这里有一座大灯塔。

鹅銮鼻灯塔
鹅銮鼻灯塔

鹅銮鼻附近的外海有七星岩暗礁,过去常有不熟悉附近水域的船只触礁沉没。1867年(清同治六年),一艘美国商船从汕头开往牛庄途中,在暴风中迷失方向,漂至七星岩附近触礁沉没,船长夫妇和船员游泳登岸后,除一中国船员逃至打狗外,其他人均被龟仔角社(社顶)的原住民俘虏杀害。琉球渔民也在南岬一带遇难,还因此引发牡丹社事件,美国和日本政府因此要求清朝在此处设灯塔。

历史背景

鹅銮鼻灯塔是清政府为避免外国人航海时在台湾南部触礁引发事端,于1882年(清光绪八年)始建的。是台湾南部海域夜航船只测定方位的重要座标点。塔身全体白色圆形,内分四层,每层各有铁梯15级,塔高18米,塔底周长110米,像巨人般巍然屹立在海岸。塔内灯光每隔10秒钟自动闪亮一次,光力可达20海里,是远东最大的海上灯塔,有“东亚之光”的美称。白天登上灯塔顶端,极目远眺,太平洋与台湾海峡、巴士海峡碧波万倾,海天一色。天气晴朗时,台湾省最南端,孤悬于波涛中的七星岩隐约可见,偶尔还可看到鲸鱼群在海中戏水。

鹅銮鼻附近的海域为珊瑚礁石灰岩地形,巨礁林立,怪石嶙峋,有好汉石、擎天石、猪石、草海洞、古洞等天然奇石怪洞,妙趣横生。这里四季如春,旖旎多彩,素有蕉风椰雨、碧海白浪的热带海滨情调,人称“台湾的夏威夷”。

在外交压力下,清廷于1875年委托英国皇家地理学会会员毕齐礼,于6月18日自打狗出发前往琅峤(今 恒春)地区勘察灯塔建地,并支付一百银两向龟仔角社原住民购买灯塔预定用地建塔。灯塔于1881年动工,1883年建成。由于当地是原住民的地盘,因此在兴建前后,官方还派了五百兵力守护。

鹅銮鼻灯塔自高潮面算起,至灯火中心的高度是56.4米,白色圆形铁塔内共分五层,第一层储煤油,第二层置格林炮,三层为洋人休憩所,四层则设置榕林炮,第五层则为灯塔光源,初设的鹅銮鼻灯塔,是以汽油自热灯发光,一千烛光的亮度,由反光镜反射后,增加为六千五百烛光,光距可达十浬,在经过四次的修改后,一九九八年的今天,一千五百烛光灯泡,经过大型旋转透镜后,增为一百八十万烛光,照射距离达二十七点二浬,是目前台湾光力最强的灯塔。

后来在甲午战争后,1895年清军在离台前,恒春知县欧阳萱奉令秘密焚毁南台湾鹅銮鼻灯楼、石墙,以及石路码头。灯塔在9月13日摧毁。在1898年日治时代时灯塔整修完成,1904年灯塔架设电话线,是为恒春地区第一部电话。二次大战时灯塔遭盟军空袭受损。1962年重建后,塔高24.1米,塔顶换装新式大型四等旋转透镜电灯,经过大型旋转透镜后,光力为1,800,000支烛光,每十秒一闪,照射距离达二十七点二浬,是目前台湾光力最强的灯塔,被称为“东亚之光”。

鹅銮鼻为台湾南端海角,属于珊瑚礁石灰岩地形,所以地理景观上十分奇特,有怪石、巨礁及洞穴,海景更是一绝,被视为“台湾八景”之一。在1982年成立鹅銮鼻公园,以灯塔为主体,规划出邻近五十公顷的风景区。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