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象偶联假说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7-30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该假说基于线粒体超微结构的形态变化,在1964年由美国化学家Paul Boyer,最先提出的。他认为线粒体内膜上的大分子成分(电子传递蛋白)以两种构象状态存在(高能状态、低能状态),在电子传递过程中,由于电子传递的自由能差,电子传递蛋白的构象发生了变化,转变成一种高能形态;进而这种高能状态将释放能量,同时发生磷酸化作用形成ATP。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