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花莲
行政区划
花莲县地处台湾东部,面积4628平方公里,人口只有35. 3万人(2001年底), 为台湾各县市人口密度最低的县。下设1市(花莲市)2镇(凤林镇与玉里镇)与 10个乡(秀林乡、新城乡、吉安乡、寿丰乡、万荣乡、光复乡、丰滨乡、瑞穗乡、卓溪乡、富里乡)。县治设在花莲市。
在人口结构上,存在着典型的闽南、客家、外省与原住民四大群族,有着深厚的族群意识与省籍情结。其中原住民占全县人口的四分之一,是台湾原住民聚居区高度密集的地方。
花莲县是一个经济落后的农业县,交通不便。矿产较为丰富,尤以矿石闻名遐迩,盛产大理石。同时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是台湾观光旅游胜地。
大山大水,使得花莲深具自然原始之美,由北而南,横跨太鲁阁公园、东海岸风景区、花东纵谷风景区、玉山公园四大观光资源。秀姑峦溪则是名闻遐迩的泛舟水域;其间,点缀着碧玉般的鲤鱼潭、生态丰富的富源森林游乐区、茶园溢香的舞鹤台地等观光点,瑞穗温泉、红叶温泉、安通温泉则如山中清泉般洗去旅人尘埃。而休闲农业日渐发展,未来将成为纵谷区的观光主力。
族群色彩丰富是花莲县最大的人文特色,主要原住民阿美族为台湾九族中的最大族,据说是2000年前移居而来的马来人繁衍而生;每年7、8月,各部落丰年祭吸引众多人潮前来观赏,是花莲最重要的人文盛事。此外,早期的定居者还有泰雅族、平埔族和布农族,各族传统上过着穴居与渔猎生活。后逐渐汉化。
由于开发较晚,花莲至今仍具原始风光:崇山峻岭中隐藏壮丽气象,纵谷田园则可见云影飞行,已有越来越多的花莲人欲以实际行动守护这片"台湾最后的净土"。
历史花莲港是“洄澜港”的谐音。清朝嘉庆十七年(西元1812年),部份汉人开始从宜兰移垦,见岸际溪水日夜奔注,时刻与海浪冲击而形成萦回的状态,遂称之为“洄澜港”。“洄澜港”谐音为“花莲港”则见于清同治十三年(西元1874年),沈葆桢奏请开后山路、设抚垦委员:“分东台为三路,以总兵吴光亮办之。南为卑南,中为璞石阁,北为花莲港。”又:“木瓜最悍,以穷来源,乃以宣武左右两军,分成东澳、大南澳、大浊水、得其黎、新城、加礼宛、花莲港、吴全城等,以备不虞。”花莲港之名由此而来。
在台湾日治时期,1931年苏澳镇与花莲港间道路修筑完成(现今苏花公路,为台9线的一段),使得花莲港与台湾北部地方的陆路联系为之畅通,然而在货物的运输仍未见方便。台湾总督府认为此问题未能解决,东台湾的运输设施仍无法臻至完备,对地方开发仍存在极大的障碍。
因此,自同年度起8年之间,以总经费742万日圆开始修筑花莲港街(米仑,现名花莲美仑)的商港,1939年完成了三座码头,可供3000吨级货轮停泊。1940年东部水力发电完成,计划大量设立铝业、电气、氮气、金属精炼等临港工业,扩建港口殊感需要,乃以500万日圆开始第二期筑港工程,预定于1944年竣工,但因太平洋战争关系,工程无形停顿。
交通经济花莲港距太平洋主航道仅需二个小时,而太平洋主航道是世界航运最频繁之航道,就由此可见其重要性了。而花莲港的存在对于花莲经济有着重要的地位,许多位于花莲的大企业均是因有花莲港而设于此,如中华纸浆厂、台湾水泥、亚洲水泥及不少的大理石材厂等,足以显示海洋运输的便利。这也直接、间接的对增加花莲人的就业机会有着极大的贡献。
旅游景点鲤鱼潭

鲤鱼潭位于寿丰乡池南村鲤鱼山下,是花、东、宜三县境内最大的内陆湖泊,距花莲市约18公里,为花莲县观光地标之一,老一辈人称为『大陂』,阿美族人则称为巴闹;鲤鱼潭南北最长处约2公里,东西最宽处约1.5公里,面积约为104公顷;鲤鱼潭水最深处达15公尺,终年清澈不涸,其水源自潭心涌出,更是鲤鱼潭奇妙的地方。
为花莲县内最大的湖泊,位于寿丰乡池南村北侧鲤鱼山下,水源来自木瓜溪,湖畔内设有野餐区、露营区、停车场等,更有出租船只供游客泛舟赏景。而在南面则设有池南森林游乐区,区内有幽林、营地、森林博物馆、陈列馆、代木工作站等游乐点。招待所后的集材场及索道站是园区内最热闹的地方,有载人运材的缆车,吸引不少游客前往。而陈列馆后方有座种满针叶树的山冈,景色幽美。潭边有座鲤鱼山,高约六百公尺,是花莲主要的飞行伞活动场地,常常可见色彩鲜艳的飞行伞在空中翱翔,将蓝天点缀得更为缤纷。七星潭七星潭靠的是太平洋。虽然游客没有比鲤鱼潭多,但是七星潭的日出是花莲人公认的美景,之前还曾经被登在报纸上。太阳高于海平面的那个瞬间,像金色的蛋黄刚从蛋壳内流出;空中层层的云间像夹心饼干一样,中间夹著如奶油一般一层一层的柔和的太阳光。下午还可以边吹著海风边骑著协力车欣赏七星潭的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