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台中
台中概况台湾台中市[1]位于台湾岛西部的中央,座落于台中盆地中心北侧,四周均与台中县接壤,全市分东、南、西、北、中5个市区

和北屯、南屯、西屯3个郊区,面积163平方公里,人口75万,以人口计为台湾第三大城市,是台湾中部的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台中彰化都会区的核心都市。
2009年6月23日,经台湾当局核准“台中县市合并改制直辖市”案,并订于2010年12月25日正式与台中县合并升格为直辖市。
台中市气候温和,交通方便,市内环境优美,街道整洁幽雅,有“宁静之都’的雅称。 台中市昔称“东大墩”、“猫雾栋”,周围土地肥沃,终年气候温和,盛产稻米、甘蔗、水果和烟草,不仅是台湾中部物产的集散地,也是重要的工业城市。 台中市的开发比台南市、高雄市晚,但与台北地区同属一个时期。这里最早曾是高山族平铺人居住的地方,名为岸里社。
象征

台中市市花长寿花
市鸟小白鹭
市树黑板树
海拨最高:
最高:859米(头嵙山)
最低: 30米(筏子溪)
黑板树于1988年订为市树后遂进行大量栽种。然而黑板树为外来种,生长过快且枝干松散。每逢台风造成残枝遍布,气根也破坏建筑地基。2006年,台中市政府宣布将以20种行道树取代,并移植既有24处街廓之黑板树,黑板树将于2009年陆续移植至南屯区岭东苗圃附近,市政府规划的树木银行内。
历任市长主条目:台中市市长2004年立法委员选举应选8席
号次
党籍
姓名
得票数
结果
1
无
史惠群
976
2
无
张温鹰
17,764
3
亲民党
沈智慧
34,726
☆
4
无
林忠胜
131
5
民主进步党
谢明源
41,483
☆
6
民主进步党
魏瑞洲
282
7
中国国民党
卢秀燕
50,944
☆
8
中国国民党
蔡锦隆
67,711
☆
9
民主进步党
李明宪
30,865
☆
10
无
倪振听
332
11
民主进步党
王世勋
54,912
☆
12
台湾团结联盟
何敏豪
34,565
☆
13
无党团结联盟
林佩乐
7,344
14
无
刘士洲
687
15
无
何文海
6,464
16
无
苏云华
570
17
亲民党
黄义交
38,568
☆
18
中国国民党
陈淑琬
9,842
历史沿革郑成功收复台湾以后,大陆福建、广东沿海移民开始进入台中盆地一带从事垦殖。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总兵兰廷珍以其土地肥沃,易于耕作,遂招福建漳州人前来屯垦,至清雍正年间(1723-1735),人烟渐盛,形成村落,名为“大墩”。由于这一带土地已辟为良田,水源丰富,盛产稻米,而且因地表溪流落差大,沿河建起许多水车,碾米店毗连,

逐渐出现了稻谷脱壳加工业,并由此发展成为台湾中部地区农产品集散和加工中心,这便是台中市最早的城镇雏形。到清同治六年(1867),形成了顶街、中街、下街等市街,改称东大墩。清光绪十三年(1887)台湾正式建省,初时以台中山环水复,中开平原,气势恢宏,又当全台适中之地,曾计划在该地建立省城。清连横著《台湾通史》中载:“光绪十三建省,移台湾府于此,附郭亦曰台湾。先是,巡抚岑毓英来巡,择地于兰兴堡东大墩之麓,刘铭传亦以为可。十五年起工,选建八门四楼,…十七年二月略成,周六百五十丈,费款二十一万五千两。而铭传一去,其事遂上。”后任巡抚认为这里远离经济发达的台南和台北,往来南北交通又有许多溪流阻隔,交通不便,便将省城改设在台北。台中仅名义上作了几年省城,而实际上修筑了两年多的工程最后没有完成,台中失去了发展的机会,东大墩仍然是一座小市镇。日本殖民者占领台湾后,以此地位于台湾中部要冲,于1897年在这里设台中县,又于1920年改设台中州,台中为州辖市。1945年台湾省归还中国后,台中州改为省辖市,不过由于台中市无特殊的自然资源和工业基础,距海岸较远,没有直接的出海口岸,所以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速度都比台北、高雄两市缓慢。直到70年代中期,在这里设立了台湾省第三个加工出口工业区,兴建了距台中市最近的台中港及与台中市联系的高速公路,使该市经济发展速度才明显加快,城市建设规模也开始不断扩大。1975年台中市人口比50年代增加1倍多,突破53万人,一跃成为台湾省的第三大城市。
市区道路台中市的都市道路规划呈蜘蛛网状分布,是由数条放射状的连外干道,台中港路、大雅路等,及环绕市区的环状干道,忠明路、文心路、环中路,所组成的。
近年来台中市的人口激增,以及台中市的汽机车使用率居全台之冠,但由于市区内道路的拓宽速度远不及汽车数量的增加速度,使得每逢假日或上下班尖峰时间,市区内各主要道路常有塞车情形出现,其中以台中港路、文心路、公益路、崇德路、北屯路、中清路及大雅路等主要干道的塞车状况最为严重。
为解决台中市日趋严重的塞车问题,台中市政府目前提出多个解决方案,例如“部分路口禁止左转”、“增加公共汽车路线” 、 “台中港路取消停车格” 、 “增加路口员警数量”及“兴建捷运系统”等,以减少台中市区的车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