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茶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7-31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叶的原产地和发源地之一。处于成都平原西南的峨眉山,有着悠久的茶文化历史。唐代学者李善在其所著的《昭明文选注》中记载:“峨山多药草,茶尤好,异于天下。今黑水寺后绝顶产茶,味佳而二年白一年绿,间出有常。不知地气所钟,何以互更”。

唐代以后,峨眉山僧众农禅并重,此中农事即为茶事。在黑水寺、意月峰、白岩峰、天池峰、宝掌峰一带的中山区,各寺皆有自己的大片茶园,采摘、炒制有自己的技术,形成了独特的禅茶文化。

明神宗万历年间,由于明神宗朱翊钧与其母慈圣皇太后独尊峨眉山,明神宗曾御赐茶园数亩予万年寺,寺中僧众在当家主持的引领下,在寺侧开地建茶园近十亩,精心管理,每年采焙雪茗进贡。神宗之赏赐之物不为他物而独为茶园,峨眉山茶事之盛可见一斑。该茶园至今仍归万年寺所有,仍年年产茶。

峨眉山是普贤道场,与普洱茶亦有着殊胜的因缘。在普洱茶区,茶民中世代相传的一个传说。相传7世纪左右,古代南诏国所辖的思茅与西双版纳一带发生了大型瘟疫,一时间哀鸿遍野。普贤菩萨为解救苍生而化身老家,摘取绿叶供百姓煮沸饮用,瘟疫竟不药而愈。当地居民为感谢菩萨恩德,从此广种大叶种茶,并因茶叶状似普贤之耳而将其命名为“普耳”;又因佛教中水代表慈悲、二者合并而称“普洱”。此一说,充分表明了当地人民视茶为菩萨恩赐的感激、崇拜之情。

从佛教史考察,禅茶文化的发端可追溯至唐代。茶文化与禅文化同时兴起于唐代,禅茶文化兴起之时,正是中国唐密隆盛之期。唐王朝以茶供佛真身舍利,以茶斋僧。唐代茶道与佛教食法相关,僧修禅定,过午不食,但许饮茶助修;在陕西法门寺地宫供奉物中就有唐代皇室系列茶具,是世界现存最古老的成套茶具。禅茶文化是一个容量很大、范围很广、内容丰富的大文化圈,并不局限于佛教文化。但其主流确是中国佛教的茶道。它由佛而兴起,继由禅而成熟,终因禅而成就。中国佛教不仅开创了自身特有的禅文化,而且成熟了中国本有的茶文化,使禅、茶融为一体而成为中国的禅茶文化。禅茶文化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

在茶道发源地的中国,有着世界最高水平的中国茶道,却于唐朝之后逐渐湮没。近年来随着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复兴中国茶道文化的呼声愈来愈高,身为中国茶禅学会会长的吴立民先生,把破译法门寺地宫唐密曼陀罗,挖掘、整理出的《药师茶供会仪轨》,做为中国茶道之法本,它既可为禅门清修供施之仪,又可为中国茶道表演之用,让人们看到了中国茶道复兴的希望,使得禅茶一体的茶道文化重放光辉。

1998年末,吴老郑重的将唐密茶道仪轨传授给谢美霞女士,并嘱其弘扬、传播“唐密茶道”,让中国和世界人民对中国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茶道文化有所了解和认识:唐密茶道《药师茶供会仪轨》不但是一部教人生活做人之大法,也是教人即生即身认识人身人生,而改造人身人生之大法。

唐密茶道传承是按中国传统的师带徒方式授受、灌顶修学。唐密茶道,集供茶、施茶、饮茶于一体,可观、可参、可修、可饮。

峨眉山的茶文化与佛教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二者经过一千多年来相互润浸、交流、融合,茶文化已经成为峨眉山佛教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峨眉山佛教协会会长永寿大和尚,在观看了谢美霞居士展示的唐密茶道后,感悟中国茶道的式微,立志弘扬禅茶文化,寻根溯源,着力于人间佛教触处全是佛法大用的理念,纳茶用的药、饮、艺于道,为此特邀请“唐密茶道”传人谢美霞女士,在大佛禅院举办首届“唐密茶道”研修班,以收领略佛法之精微、步入茶道之堂奥之功,希望有志之士积极参加。

峨眉竹叶青属于绿茶类。产于四川省峨眉山。历代文人都赞美峨眉之秀丽,唐代诗人元稹有“锦江滑腻峨眉秀”,南宋诗人范成大有“三峨之秀甲天下”的诗句。峨眉山产茶历史悠久,唐代就有白芽茶被列为贡品。宋代诗人陆游有诗曰:“雪芽近自峨眉得,不减红囊顾渚春。”明代峨眉山白水寺(今万年寺)种茶万株,采制入贡。现代峨眉竹叶青是20世纪60年代创制的名茶,其茶名是陈毅元帅所取。

就目前而言,峨眉山的正规竹叶青企业主要有两家:一是获得“竹叶青”命名的“竹叶青公司”另外一个则是源于大诗人陆游名句中“雪芽”命名的峨眉雪芽公司,从口感和做工来讲,并无差异,而从价格来讲,竹叶青每年的广告费远高于雪芽公司,加之其本身的商标优势,所以价格自然也远远高于雪芽!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