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水徐氏
一、沂水徐氏概述
沂水县位于山东省中南部,地处沂蒙山区腹地,北依“东镇”沂山,因沂河过境而得名。它历史悠久,西汉时称东莞,隋开皇十六年改名沂水县沿用至今。
沂水徐氏为当地十大姓氏之一,堪称大族。沂水徐氏的远祖自汉代起居住东莞(今沂水)县,传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发展成为名门望族,史称“东莞徐氏”。根据道光版沂水徐氏宗谱记载,沂水徐氏为东莞徐氏后裔。沂水徐氏宗族唐时衰落,家居于沂水城南关。宋金时期,兵祸不断,居无定所。元代发迹,复居沂水城。明朝时家族人丁兴旺,散居沂水、沂源、沂南、莒县各地,还有一支徙住平阳(今新泰),更有远播外地者。
沂水徐氏重视修谱,宗谱始修于东晋时期,族谱始修于明朝中期。根据族谱记载,沂水徐氏自明朝至今共四次大修族谱,分别是:明万历戊午重修族谱(一六一八年);雍正三年乙巳重修族谱(一七二五年);道光五年重修族谱(一八二五年);民国三年重修族谱(一九一四年)。
二、民国元年沂水徐氏族谱序
凡事莫创于前不能清其源,莫继于后不能通其流,然源已清矣,流已通矣,苟不随时浚修,将于塞泛溢之是患,欲其支派分明,条分缕析,不奡奡(ao音傲)乎难哉。
吾族古称东海徐氏,族谱之修也始自明万历戊午(1618年),重修于清雍正乙巳(1725年),再修于道光乙酉(1825年)。始则总序至四十四世分为二十七派,分序可谓穷源竟流、条分缕析矣,然准以人群生存进化之例,三十年将加一倍,溯自道光迄今九十年间,吾族之繁衍当加七八倍,而户口愈繁,贫窭愈甚,迁徙离居者不知凡几,失续绝嗣者不知凡几,子失父名,孙忘祖讳者不知凡几,流离失所糊口他方,鸿迹萍踪居无定所者更不知凡几,一脉之人觌(di音迪)面不识,世次错乱,称谓颠倒至于此极,苟不及时重修是先人已创于前者,吾人不能继于后,先人已清其源者,吾人不能通其流,不但不能联族谊,岂不负先人跋山涉水栉(zhi音治)风沐雨,历次修谱之苦心哉。历年来龙家圈庄台、沭水庄鼎铭等屡次提倡此事,但以事体重大,肩任匪易,且各有本务不得抽身,任事故每次提议辄作罢论。宣统年清明节族众于祖茔墓祭时,目击祠堂颖废之惨状怒焉心伤,于是龙家圈维周、司马庄曰义、留田庄清章、山子庄祯祥、徐家洼鸿逵等决议,先修祠堂后修族谱,推举广明担任联钱事,而牛旺庄砚铭且以垫款,自任议既定命愚作文布告阖族醵(ju音句)资开工,行有日矣,适有他故未果。旋因国体改革,地方虽未扰乱,人心殊多恐惶,事又搁起。然修祠堂续族谱两事深印于族人脑海中者久矣。民国二年始议定先续族谱,后修祠堂。然道光间之修谱也,光灿等仆仆不遑,三四年始克竣事,今生齿日繁,各村之迁徙者又数十百处,欲以三二人任之,加以铝板印刷,恐非十年不为功,于是议定各村序各村,序成送局校正印刷,广明子庆堂刻作木质字模成活字版,各村序成陆续印刷,事半功倍。预计民国四年可以蒇(chan音禅)事,族人促愚作序文,以志颠末,愚曰今之修谱也,先修支谱,后印总谱,而总谱中有一大问题焉,按总谱,上自汉魏下及明代,不但书香累世、科甲连绵,而名儒硕辅代不乏人,岂不谱牒生色,为吾族之光荣乎。惟世远年湮,文献无证,考之史乘容有未符,以今证古实有未敢凭信者。万历间所修之谱,分前后两编,而后编即以逵族为第一世,诚又见于此也,查吾族自胜祖以下始分支派,今拟略为变通,以胜祖为始,何如众韪其言,遂以胜祖为始而世次仍袭其旧者,以相沿既久末易卒改故也。
呜呼,前之修谱也,三四年始克成功,今之修谱也,提倡数十年,经营五六载,编序、印刷、又经二年始克就绪,非有坚忍成性、劳怨两忘者力肩其任,何以至此。今幸告成,有日先人开其源者庶几,有以清其流尚望后之起者随时续修,上以继述于先人,下以垂示于后昆,使本支百世有条不紊是又愚之所后望也夫。
(沂水县)徐家洼 五十六世 廪生自忠序
注:六十世以众评论
华夏大地百家姓氏历朝历代修谱人中多有好大喜功者,造成了谱牒文化出现攀龙附凤、名人挂靠、弄假成真的丑恶现象,此举造成的严重后果令君子痛心小人窃喜。民国年间我沂水徐氏修谱者尊重历史实事求是的做法已为后人传颂。
三、二零零八年修《沂水徐氏族谱》上篇目录
二○○八年续修族谱序………………………………… 1
乡谊颂诗………………………………………………… 6
道光乙酉重修族谱序…………………………………… 9
自沂水城南关分二十七处长幼目次…………………… 12
凡例……………………………………………………… 13
徐氏宗族行辈对照表…………………………………… 16
族训……………………………………………………… 17
历次修谱人员名单……………………………………… 21
知名族人简介…………………………………………… 24
徐氏状元录……………………………………………… 27
功德榜…………………………………………………… 31
各村(分支)修谱负责人名单………………………… 35
徐氏溯源………………………………………………… 41
远祖世系………………………………………………… 51
家传与碑文……………………………………………… 57
祖茔……………………………………………………… 63
几点说明………………………………………………… 65
现今专业技术职称等级,学历、学位层次…………… 75
古代学校及科举制度…………………………………… 75
九族五服………………………………………………… 80
堂号摭拾………………………………………………… 83
四、历史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