涞水城隍庙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8-03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涞水城隍庙位于县城内东北隅。据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涞水县志》载:“城隍庙县治东北,明洪武八年知县董孟宗建正殿三间,后寝三间,前厦四间,东西厢房各一间,大门一间。弘治间知县于辅建……嘉靖间贡士李廷口、郭景等率众修……等等记载。”另据弘治《易州志》载:“此庙建于洪武八年(1375年),明弘治四年(1491年)、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隆庆二年(1568年)均有修葺。”

其现存建筑仍保留明初之风格。正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平面成方形,为悬山布瓦顶建筑。用四排柱,梁架结构为五架梁前出双步、单步梁,后出抱头梁,前坡长后坡短,全柱高5.12米,通高8米。后两殿为硬山灰布瓦项式建筑,饰正脊并施吻兽。亦用柱四排,面三、进三,梁架结构为五架梁前后施抱头梁。装修已改原貌。因为无道士看守管理,年久失修,呈倒塌之势。后一度由县剧团和幼儿园使用。

众所周知,城隍原为守护城池、保障治安之神。道教吸收其为神后,其权限增至护国安邦、剪凶除恶、调风和雨、管理亡魂诸事。官员赴任,首先到城隍庙拜神,宣誓造福一方,并求神护佑。

随着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贯彻落实,为了弘扬发掘古老的道教文化,满足广大道教徒过好正常的道教生活,涞水县道教徒于宗玲等积极向政府申请,要求恢复开放城隍庙道场,得到有关部门批准。城隍庙交由道教界管理使用,并于2006年11月重修,恢复了奶奶殿等部分殿堂和神像,每年的农历十月初一至初六为城隍庙传统庙会之期。2008年是日,城隍庙举行了隆重的殿堂落成暨神像开光典礼活动,住持于宗玲致欢迎辞并介绍该庙情况,保定市道协会长刘崇汉和涞水县民族宗教事务局长卢杰等有关领导应邀出席并做重要讲话,千余信众参加了此次开光活动。(史理广)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