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鱼儿·问莲根有丝多少
概况【作品名称】摸鱼儿·问莲根有丝多少
【创作年代】金末元初
【作者姓名】元好问
【作品体裁】词
原文摸鱼儿
泰和中,大名民家小儿女,有以私情不如意赴水者,官为踪迹之,无见也。其后踏藕者得二尸水中,衣服仍可验,其事乃白。是岁此陂荷花开,无不并蒂者。沁水梁国用,时为录事判官,为李用章内翰言如此。此曲以乐府《双蕖怨》命篇。“咀五色之灵芝,香生九窍;咽三危之瑞露,春动七情”,韩偓《香奁集》中自序语。
问莲根、有丝多少,莲心知为谁苦?双花脉脉妖相向,只是旧家儿女。天已许。甚不教、白头生死鸳鸯浦?夕阳无语。算谢客烟中,湘妃江上,未是断肠处。
香奁梦,好在灵芝瑞露。人间俯仰今古。海柘石烂情缘在,幽恨不埋黄土。相思树,流年度,无端又被西风误。兰舟少住。怕载酒重来,红衣半落,狼藉卧风雨。[1]
词牌词牌简介摸鱼儿:词牌名。唐教坊曲名,本为歌咏捕鱼的民歌。 又名《山鬼谣》,《陂塘柳》,《摸鱼子》,《买陂塘》、《迈陂塘》、《双蕖怨》。唐教坊曲。宋词以晁氏《琴趣外篇》所收为最早,兹以取为准则。一百一十六字,前片六仄韵,后片七仄韵。前第四、后第五韵,定十字一气贯注,有作上三、下七,亦有以一字领下四言一句,五言一句者,可以不论。双结倒数第三句第一字皆领格,宜用去声。词牌格律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平仄平仄(韵)。
中平平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韵)。
平仄仄(韵),仄中仄、中平中仄平平仄(韵)。
中平中仄(韵)。
仄仄仄平平,中平中仄,中仄仄平仄(韵)。
平平仄,中仄平平仄仄(韵),平平平仄平仄(韵)。
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仄中平平仄(韵)。
平仄仄(韵),仄中仄、中平中仄平平仄(韵)。
中平中仄(韵)。
仄仄仄平平,中平中仄,中仄仄平仄(韵)。
作者作者简介
作者元好问元好问[2]
(1190—1257),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山西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生于金章宗明昌元年(1190年)七月初八,于元宪宗蒙哥七年(1257年)九月初四日,卒于获鹿(在今河北省)寓舍,归葬故乡系舟山下山村(今忻县韩岩村)。元好问墓位于忻州市城南五公里韩岩村西北,1962年被评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区。
兴定进士,历任内乡令、南阳令、尚书省掾、左司都事、行尚书省左司员外郎,金亡不仕。工诗文,在金元之际颇负重望。其诗奇崛而绝雕琢,巧缛而不绮丽,形成河汾诗派。晚年致力收集金君臣遗言往事,多为后人纂修金史所本。著有《杜诗学》、《东坡诗雅》、《锦畿》、《诗文自警》、《壬辰杂编》、《遗山先生文集》四十卷、《续夷坚志》四卷、《遗山先生新乐府》五卷等,传世有《遗山先生文集》,编有《中州集》,现有清光绪读书山房重刊本《元遗山先生全集》。
他是我国金末元初最有成就的作家和历史学家,文坛盟主,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其诗、文、词、曲,各体皆工。诗作成就最高,“丧乱诗”尤为有名;其词为金代一朝之冠,可与两宋名家媲美;其散曲虽传世不多,但当时影响很大,有倡导之功。
著有《元遗山先生全集》,词集为《遗山乐府》。辑有《中州集》,保存了大量金代文学作品。著有其诗刚健、其文弘肆、其词清隽,缺点是“往往自蹈窠臼”。今存诗1361首,内容丰富。一些诗篇生动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动乱和百姓苦难,如《岐阳》、《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后即事》诗,沉郁悲凉,追踪老杜,堪称一代「诗史」。其写景诗,表现山川之美,意境清新,脍炙人口。诗体裁多样,七言是其所长。
元好问之文继承唐宋大家传统,清新雄健,长短随意,众体悉备,为金代文学批评之巨子,仿杜甫《戏为六绝句》体例所写《论诗绝句三十首》,在文学批评史上影响颇大。
今存词377首,艺术上以苏、辛为典范,兼有豪放、婉约诸种风格,当为金代词坛第一人。今存散曲仅9首,用俗为雅,变故作新,具有开创性。《续夷坚志》为其笔记小说集,为金代现存的优秀短篇小说作者生平元好问出身于一个世代书香的官宦人家。他的祖先原为北魏皇室鲜卑族拓跋氏。相传,他的祖先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儿子(一说为秦王拓跋翰,另一说为南安王拓跋余)。后来,后来的祖先又随北魏孝文帝由平城(今大同市)南迁洛阳,并在孝文帝的汉化改革中改姓元。北魏分裂之后,户籍落至汝州(今河南省临汝县)。五代时期以后,又由河南移家平定州(今山西省平定县)。他的高祖元谊,在北宋晚期徽宗宣和年间(1119-1225年)官忻州神武(虎)军使。曾祖元春(一作椿)任北宋隰州(治今山西省隰县)团练使,又从平定移家忻州,遂为忻州人。祖父元滋善,在金朝海陵王正隆二年(1157年)任柔服(今内蒙古土默特右旗托克托附近)丞。父亲元德明多次科举不中,以教授乡学为业,平时诗酒自娱,著有《东岩集》。
元好问出生后七个月,即过继给他的任县令的二叔父元格(后元好问称他为陇城府君)。
元好问生活的时代,正是金元兴替之际,金朝由盛而衰被蒙古灭亡,蒙古本是金的臣属,崛起后征伐四方而灭掉金国。在这样的大战乱大动荡的社会环境里,元好问也经历着国破家亡,流离逃难的痛苦煎熬。
大致来说,他的一生可以分成这样几个大的阶段:
21岁前,他过的是学生和公子哥儿的优裕生活。这20来年,随着他的过继父元格,转徙于山东、河北、山西、甘肃的县令任上,一方面得到了良好的教育,很早显露出文学才华,8岁即因作诗而获得“神童”的美誉。虽然初次参加科举未能魁名高中,但因多遇名人指教,学问大为长进,打下了做诗为文的深厚根基。太原王中立(字汤臣)、翰林学土路铎(字宣叔)、名儒郝天挺(字晋卿)等都对元好问有过指教师授的功劳。另一方面,丰厚的物质生活和科场失意的打击,使元好问养成了嗜酒的不良癖好。
22岁至35岁,是元好问科场多次挫折和遭受战祸、家破人亡,由山西逃难河南并在豫西逐渐定居时期。其间,他备尝了人生的痛苦艰辛。不过,通过应试汴梁,他得以与朝中名人权要如赵秉文、杨云翼、雷渊、李晏等交接结好,不仅在学问上受到高明的指点,诗文大为进步,而且为以后的仕途进退也打下了重要基础。
自35岁中博学宏词科入选翰林院,到金哀宗完颜守绪天兴二年(1233年)汴京城破被蒙古兵俘虏,是他宦海浮沉和仕途最终结束时期。这一时期,他因不满史馆的冷官生活,很快辞官回豫西登封家中闲居。后被荐举出任镇平、内乡、南阳县令,再调金中央政府任尚书省令史,移家汴京,经历蒙古围城、崔立叛降、汴京城破、被俘囚押的饥饿忧愁、流血流泪、生离死别等恶梦般的生活。
自天兴二年(1233年)四月被蒙古兵俘虏,押赴聊城羁管软禁,到元太宗窝阔台十年(1238年)八月49岁结束羁系生活,他作为囚徒,与家人辗转于山东聊城、冠氏之间,并逐渐与蒙古国的汉军首领严实、赵天锡等接上关系,生活逐渐好转和自由。这期间,他痛心金国的沦亡,奸贼的误国,并为了以诗存史,勤奋编辑金国已故君臣诗词总集《中州集》。以“中州”名集,则寓有缅怀故国和以金为正统的深意。从窝阔台十一年(1239年)秋他50岁时返回故乡忻州,到元宪宗蒙哥七年(1257年)九月初四他68岁时在获鹿寓舍逝世,是他的遗民不仕和为金史编纂四处奔忙搜求有关资料时期。这期间,他的交游范围更广、作诗为文更多,对蒙古国的态度也逐渐转变。作者年谱金章宗
明昌元年庚戌(1190)一岁,生于秀容,出生七月,即过继与其叔元格。
承安元年丙辰(1196)七岁,始学为诗,有神童之称。
泰和三年癸亥(1203)十四岁,从郝天挺问学。
金宣宗
贞祐二年甲戌(1214)二十五岁,蒙古军围燕京。五月,自燕京迁都汴京。乱后避兵至汴京。作石岭关所见》《梁园春》等。
贞祐三年乙亥(1215)二十六岁,蒙古军攻陷燕京。作《过晋阳故城书事》等
贞祐四年丙子(1216)二十七岁,二月,蒙古军围太原。夏,奉母移居河南三乡。十月,蒙古军破潼关入河南。作《老树》等。
兴定元年丁丑(1217)二十八岁,家居三乡。作《论诗三十首》等。
兴定二年戊寅(1218)二十九岁,自三乡移居河南登封。十月,蒙古军攻陷太原、平阳。作《秋怀》等。
兴定四年庚辰(1220)三十一岁,夏,游洛阳。作《西园》等。
兴定五年辛巳(1221)三十二岁,在汴京登进士第。座主为赵秉文。作《家山归梦图》等。
元光二年癸未(1223)三十四岁,夏,过昆阳。作《昆阳》等。
金哀宗
正大元年甲申(1224)三十五岁,五月,应宏词科合格,权国史院编修。从京中文人游。作《野菊座主闲闲公命作》等。
正大二年乙酉(1225)三十六岁,夏,辞史院职,归登封。著《杜诗学引》。作《饮酒》《后饮酒》《南溪》《颍亭留别》《少室南原》《颍亭》《梁县道中》《横波亭》等。
正大三年丙戌(1226)三十七岁,任河南镇平县令。
正大四年丁亥(1227)三十八岁,改官河南内乡县令。作《宿菊潭》等
正大五年戊子(1228)三十九岁,金将领元颜彝在大昌原击败蒙古军。作《张主簿草堂赋大雨》《别程女》《长寿山居元夕》等。
正大六年已丑(1229)四十岁岁,服母丧,闲居内乡白鹿原。著《东坡诗雅引》。作《山居》《范宽秦川图》《赤壁图》等。
正大七年庚寅(1230)四十一岁,闲居白鹿原。应邓州帅移刺瑗之邀,赴任幕僚。作《被檄夜赴邓州幕府》《邓州城楼》等。
正大八年辛卯(1231)四十二岁,正月,蒙古军围凤翔。四月,陷之。八月,赴汴京,任尚书都尚掾。作《岐阳三首》《雨后丹凤门登眺》《李屏山挽章》等。
天兴元年壬辰(1232)四十三岁,三月,蒙古军围汴京。十二月十六日,金哀宗出奔河北。在汴京,任左司都事。作《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后即事》《眼中》等。
天兴二年癸巳(1233)四十四岁,四月,金朝守将崔立以汴京降蒙古。擢为左右司员外郎,参与《功德碑》事件。被蒙古军拘管出京至聊城。作《俳体雪香亭杂咏》《癸巳 四 月二十九日出京》《癸巳五月三日北渡》《续小娘歌》等。
天兴三年甲午(1234)四十五岁,正月,蒙古与南宋联军陷蔡州。哀宗自杀。金亡。六月,崔立被刺杀。在聊城。作《即事》《喜彦深过聊城》《秋夜》《十二月六日》《梦归》
《甲午除夜》等。
蒙古
太宗七年乙未(1235)四十六岁,移居山东冠氏县。七月,游济南。作《学东坡移居》《泛舟大明湖》等。
太宗九年丁酉(1237)四十八岁,秋,暂归忻州。冬,还冠氏。作《游黄华山》《卫州感事》《羊肠坂》等。
太宗十年戊戌(1238)四十九岁,夏,至东平。秋,携家归乡,途中暂寓济源。作《出东平》等。
太宗十一年已亥(1239)五十岁,夏,发济源,越太行山,归忻州。家居读书山。作《初挈家还读书山杂诗》《外家南寺》等。
太宗十二年庚子(1240)五十一岁,家居。作《东山》《九日读书山》等。
太宗十三年辛丑(1241)五十二岁,北游雁门、应州、浑源等地。作《杏花二首》《雁门道中书所见》等
蒙古
乃马真后二年癸卯(1243)五十四岁,秋,应耶律等之邀,赴燕京。冬,归忻州。作《出都二首》等。
乃马真后三年甲辰(1244)五十五岁,秋,至燕京。归途中游洛阳。作《洛阳》等
蒙古
海迷失后元年戊申(1248)六十岁,夏,至真定,筹备刻刊《中州集》。作《自题中州集后》《客意》《种松》《镇州与文举百一饮》等。
蒙古宪宗二年壬子(1252)六十三岁,居真定获鹿。作《壬子寒食》等。
蒙古宪宗四年甲寅(1254)六十五岁,夏六月,游五台山。作《台山杂吟》等。
蒙古宪宗五年乙卯(1255)六十六岁,《中州集》出版。游汴京。作《出都》等。
蒙古宪宗七年丁巳(1257)六十八岁,九月,卒于获鹿。
赏析作者在小序中为读者讲述了一个凄切哀婉的爱情故事。泰和年间,河北大名府有两个青年男女,彼此相恋却遭家人反对,固而愤而投河自尽。后来人们才发现他们在水中的尸体。由于这一爱情悲剧,后来那年的荷花全都并蒂而开,为此鸣情。故事哀婉,令人动情。这首词就是作者闻听此事后,抒发感想,向为争取爱情自由而牺牲的青年男女表示同情,显示作者比较进步开明的思想。此词与《雁丘河》同为姊妹篇。
全词写爱情悲剧,直言其人其事。上片写莲花并蒂的奇观,由此揭开故事的源头。“问莲根”三句,起首一个“问”字引起人们的注意。“丝”谐“思”,意为为情而殉身的青年男女,沉于荷塘,仍藕接丝连,爱情之思永存。“莲心”实指人心,相爱却只能同死,其冤其恨,可想而知。这样的起句,表现作者闻听此事后,按捺不住内心的情感,情绪激动,要寻问,要责问,要斥问,为什么竟发生如此之事?所感之深,所触之大一语可见。“双花”等两句形象表明这对痴情男女至死不渝的爱情。“天已许”两句,更表现作者愤怒的心情。他们的爱情感动的连苍天都允许了,让他们化作并蒂莲,生死相依,为什么仍有人不让他们偕老白头?这一问,感情更为强烈,矛头直指禁锢男女爱情自由的封建礼教,表现作者进步的爱情观。“夕阳无语”四句,面对词人义正言辞的责问,没有人能回答,只见夕阳也在沉思,为苦命的鸯鸯哀悼。面对此情此景,就算是谢灵运所写的伤感之词,娥皇、女英这样湘妃投江自殉的悲境,都赶不上这青年男女殉情给人们带来的哀伤。“谢客”指谢灵运,善写伤感之词,造伤感之境。“湘妃”,传说中尧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后舜南巡死于途中,二妃寻而不得,遂投湘水而死,后世称她们为湘妃。以这两个典故,引古喻今,抑古扬今,更加衬托出作者对这样事的悲伤。“未是断肠处”,谢客的伤词不是,湘妃投江也不是,那么答案就在不言中了。
下片更是大赞这对青年男女的爱情精神。“香奁梦”两句引用小序中韩偓《香奁集》自序语,用灵芝、瑞露这样的仙物来映衬他们爱情的纯洁神圣。
“人间”后三句,叹惜这样的爱情却在俯仰之间,成为陈迹。但接下来的“海枯石烂情缘在,幽恨不埋黄土。”却盛赞他们爱情的坚贞,任凭海枯石烂金不损,他们对世道的怨恨;就连黄土掩身也不灭其迹。“相思树”,等三句更确切地表明作者的进步立场。虽然这对青年男女的爱情被顽固西风(指顽固守旧的封建势力)所误,但他们的爱情却长存人间。因而又有下句“兰舟少住”等四句。依者心绪难宁,固而乘舟少住,凭吊这对青年男女用生命结成的并蒂莲花。作者知道,顽固的旧势力不会善罢甘休,若不及时凭吊,恐怕以后再来,就会“红衣半落”,甚至于“狼藉卧风雨”了。同情之深,珍爱之切,掬之可出。结尾一句,以词人的料想推断更揭示出世道的黑暗,使全词更添悲剧色彩。
此词最突出的就是以情见长,情之真,意之切,纯情流露。全词句句有情,充满对青年男女爱情不幸的同情,充满对顽固守旧势力的愤怒,使词充满各种感情。此词运用的手法富杂多变,或议论,或抒情,或写景,或叙事,相互交杂,而却皆有归所,更增添作者所抒发的爱情故事的悲剧色彩。[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