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妥码
威妥玛拼音(英文:Wade-Giles system),习惯称作威妥玛拼法或威玛式拼音、韦氏拼音、威翟式拼音,是一套用于拼写中文普通话的罗马拼音系统。19世纪中叶由英国人威妥玛(Thomas Francis Wade)发明,后由翟理斯(Herbert Allen Giles)完成修订,并编入其所撰写的汉英字典。
威妥玛拼音系为20世纪中文主要的音译系统。1979年以前,威妥玛拼音更是广泛地被运用于英文标准参考资料与所有有关中国的书籍当中。尽管至今为止,绝大多数的威妥玛拼音应用都已被汉语拼音所取代,还是仍有部份区域(尤其是台湾当局部分地区),以威妥玛拼音拼写。历史威妥玛拼音是英国剑桥大学首位中文讲师威妥玛在中国期间所创造的、以拉丁字母拼写拼读汉字的方法。威妥玛并在1867年以英文出版了第一本汉语课本——《语言自迩集》。随后在1912年,由英国派遣至中国的外交官翟理斯完成了此系统的修订。应用在应用上,威妥玛拼法主要用于汉字的读音标注、中国地理名称和华人人名翻译。中国大陆地区自1950年代以后,随着汉语拼音方案的广泛推广,威妥玛拼法已停止使用,但在台湾仍被广泛使用。台湾当局自2003年开始推行以通用拼音为主的统一译音政策,开始建议(但非强制)台湾公民在“护照”上的英文译名方面使用通用拼音之前,台湾当局外事部门是以威玛拼音作为译名标准,也因此大部分台湾人的姓名以及县市地名英译,皆采用此拼写法。
纵然汉语拼音已跃升为国际中文交流的通用标准,许多过去已广泛使用并成为英文单字的普通话词句,仍时以威妥玛拼音的方式出现,例如:功夫(Chinese Kungfu)、清明节(Chingming Festival)、宫保鸡丁(Kungpao Chicken)、蒋介石(Chiang Kai-shek等等。
许多华人地区的罗马地名都使用这种拼法,如台北(Taipei)、台中(Taichung)与高雄(Kaohsiung)等;而中国大陆部份城市与省份则曾经使用以威妥玛拼音为基础、依地区方言及古代发音修改而成的邮政式拼音拼写地名,例如:广州(Kwangchow,威妥玛拼音为:Kuangchou)、北京(Peking,威:Peiching)与南京(Nanking,威:Nanching)等。虽然中国大陆已经废弃这套拼音办法,但是不少著名机构与历史悠久的学府仍然保留旧有的名称,如青岛啤酒(Tsingtao Beer)、清华大学(Tsinghua Univ.)等。香港地区香港这种叫“港式威妥码”拼法(或粤式威妥码)。以港音(粤语)发音为拼写基准,威妥码拼法为形式。
港澳台根本不卖汉语拼音的账,因为汉语拼音出来得晚,而且缺点十分多。
就象这几个声母“zh,sh,c,ü等等……”
这个“ZH”声母外国人发不来的;“SH”他们也发不来,他们会发成汉语声母“X”的音;“C”他们也不会发,他们发“C”是汉语声母“K”的音;这个“ü”在一些字母语系里并没有这个韵母。
所以从某种角度来看, “威妥码”式拼音更容易让外国人拼写发音。
“香港”的这个“HONG KONG”和九龙的这个“KOWLOON”就是当时英国人根据当地居民发音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