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东街道

街道简介2000年,辖区有18个小区通过区级文明安全小区验收,其中14个通过市级验收。街道被省委、省政府评为第七届“省级文明单位”。同时,通过了省科技示范街道验收。
鼓东街道被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全国精神文明先进单位”、“全国拥军模范先进单位”、“全国民政工作全优单位”、“中国街道之星”、“全国和谐社区示范街道”、“省社区建设示范街道”、“福州市标兵单位”等荣誉称号。[1]
行政区划行政辖区下辖中山社区、庆城社区、贤南社区、观风亭社区、开元社区、树兜社区6个社区和公正经济合作社。辖区内有中央驻榕机构及省、市、区属机关事业单位118个,其中省厅级单位12个。辖区代码下辖区
代码
下辖区
代码
下辖区
代码
中山社区
350102001001
庆城社区
350102001002
贤南社区
350102001003
观风亭社区
350102001004
开元社区
350102001005
树兜社区
350102001006
[2]
人口数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总人口
39267
男
18835
女
20432
家庭户户数
10869
家庭户总人口(总)
32664
家庭户男
15614
家庭户女
17050
0-14岁(总)
4562
0-14岁男
2370
0-14岁女
2192
15-64岁(总)
31003
15-64岁男
14727
15-64岁女
16276
65岁及以上(总)
3702
65岁及以上男
1738
65岁及以上女
1964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
21719
[3]
历史沿革1949年建鼓东街道,1960年改公社,1964年复置街道,1968年更名红光街道,1979年恢复更名。1955年2月街道办事处成立,辖庆城、井直、赛月、七星、湖东、鼓东、开元、贤南8个居委会。1984年从湖东、赛月、开元居委会划出部分地域,分别组建鼓屏、中山、卫前3个居委会。1987年增设营迹、树兜居委会。[4]
党建工作截止2008年8月,街道党工委有6个总支(辖18支部)和18个党支部(其中“两新”经济组织党支部15个),党员823人。党工委不断强化党建工作,积极探索社区党建工作新路子,广泛发挥社区党组织和社区党员的作用,由街道党工委牵头成立了社区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形成了完善的党建网络,同时积极推进“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加强非公企业党组织的覆盖面,2003年6月成立了宏利大厦党支部,成为全省首家楼宇党支部。街道精心培育先进典型,以点带面,抓好党建示范区建设,不断提升党建工作水平。[5]
经济产业截止2008年8月,辖内有三资企业26家。为加强经济工作,街道加大区域经济工作力度,大力开展“六赛六比”活动,推进鼓东商务圈建设,做大做强楼宇招商,盘活资产,进一步增强了街道的经济实力和发展后劲。社区服务方面,街道本着“立足基层,面向社区,造福群众”的宗旨,不断拓展社区服务领域,完善社区服务功能,满足社区居民的要求,力求做好“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努力在推进公共行政事务社会化上下功夫,进一步健全了街道市民服务中心。
社会事业鼓东街道强化社区管理,截止2008年8月,投入小区建设经费300多万元,治理内河,修缮路街。抓好市容管理,加强辖区环保噪声治理工作。全面落实主次干道和小街巷日常保洁、交通整顿、清理占道摊点等,使街道的环境卫生面貌有了明显改观。按照“一居一段一警”的管理模式,建立群防群治责任共同体,构成有效的防范体系,努力打造“平安社区”建设,积极创建市级文明安全小区,社会治安状况良好。
街居设有文化站、老人活动中心、舞蹈武术辅导站、图书室、健身馆、棋牌室等文化娱乐场所,组成了由辖区居民组成的舞狮队、舞蹈队、百名老人合唱队、青少年读书队、鼓东社区文工团等群众性文化娱乐团体。充分利用街居文明学校,开展“八荣八耻”等宣传教育活动,提高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文化生活的积极性,增强社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人文景观鼓东是福州的发祥地,辖区内历史古迹风景名胜众多,有鼓楼冶山、开元寺、闽王祠、七星井、观风亭、城隍庙、林则徐出生地、中山堂等,鼓东又是福州的商贸、金融中心,省、市主要金融机构涉外旅游宾馆、外商投资企业等多汇聚于此。
主要古迹有冶山城隍庙、开元寺、七星井、崇德寺、闽王祠(王审知故居)、以及明戚继光的屯兵营——营迹村和古观风亭。主要路街有尚宾路、井大路、鼓东路、卫前街、庆城路、营迹路等。[6]
地名由来庆城路庆城路由庆城寺寺名衍生而来。西起井大路口,穿过“元帅楼下”口,经化民后巷口和大斗彩巷口,东接五四路,是东西走向的街巷干道。
庆城寺本是闽王旧宅,后晋天福七年(942年)这座王第舍为永隆金身罗汉院。宋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赐额庆城寺,并立有高丽铜佛及二石笋木塔,至明万历《福州府志》已载“今俱无存”。庆城寺作为福州佛教的寺院,历史较久。正是佛寺的兴盛,寺前的通道也称为“庆城寺”,沿用至今。营迹路据考,营迹路一带,原是一个村庄,古名营蠊,东连汤边村,西绕井关外路,南接观风亭村,北与模兜、红墙、三头角等村毗邻。这里汉代以前作为港口;三国时期吴设典船校尉,衙署就在井大路,营蠊是一个造船场地,一直到晋代。五代时期,为了建筑南北夹城,营蠊村已成城外士兵的驻地。南宋时期,随着泥沙淤塞,港口成为田园,营房也渐为农舍民居,自成村落。营蠊,福州方言念为“营迹”,明清时期便把村名改为“营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