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8-03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基本信息

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作者:金冲及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页码:1372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8月

·ISBN:9787509710005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读者对象:历史爱好者,中国命运关注

·定价:128.00

内容简介《二十世纪中国史纲》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委托项目,是金冲及教授研究中国历史50年、连续写作3年多而成的总结之作。全书共四卷,100多万字,分平装精装两种。全书从1894年的甲午战争中国惨败写起,历经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国共内战,以及新中国建立后大大小小的社会运动、政治风波,一直写到2000年新世纪的钟声响起。全书立论宏富、资料详实,详略有致,文字洗练。自然,最大的看点还是作者参阅了大量他人无缘与面的内部资料:比如毛周等领导人的会谈记录、一些当事人的未刊日记或口述记录。在许多重大事件、人物评价上,都有崭新的突破。坊间学者把这部书看作某种风向标:看作者写了什么,没写什么;写了的具体写到哪一步,提法上评价上有什么新的突破;浓墨重彩的是什么,轻描淡写的又是什么……总之,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关于20世纪中国历史的鸿篇巨著。它既是作者研究历史50多年的总结之作、心血之作,也是近现代中国史研究方面的大手笔、世纪之作。

作者简介金冲及教授,1930年12月生于上海,195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中国近代史学者,半个多世纪以来在该领域内取得众多开拓性成就。先后当选为中国史学会副会长、会长,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84年起担任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直到2004年退休。2008年6月,当选为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是中国历史学界继郭沫若、刘大年之后获此殊荣的第三人。改革开放以来,多次参与党的重要文献的起草工作。主编《毛泽东传》《周恩来传》《刘少奇传》《朱德传》等,其中《周恩来传》和《毛泽东传》分别获得第一届和第三届国家图书奖。

目录引言

第一章步入二十世纪的前夜

中华民族步入二十世纪时,正处在深重的苦难中。甲午战争,是一场备受屈辱的悲剧,却又是一个新的起点。戊戌维新运动推动的变法注定要失败,但决不能因而抹杀它的思想启蒙作用。不能因为义和团运动是爱国行动,就不指出那些消极落后、甚至愚昧荒唐的东西,正如不能因为它存在消极落后的方面,便不敢肯定它是一场反帝爱国运动一样。

第二章推倒君主专制制度的辛亥革命

海外有些学者对 “清末新政” 作了过高的评价,很难说符合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民报》与《新民丛报》的论战,把许多人心里隐藏着的根本问题:要不要革命?要不要推翻清朝政府?要不要以民主共和制度代替君主专制制度?一下子喊破了。人们常说改称 “民国” 无非只是换了一块招牌,但有没有这块招牌,它的区别不能小看。从结束君主专制制度和思想解放的意义来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

第三章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

中国历史上并没有共和制度的传统,民国的现状又令人失望,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起来捍卫共和制度呢?原因在于:经过辛亥革命的洗礼,民主共和国的观念已深入人心。民心的趋向,是一种无形的却又常常起着决定作用的力量;精于谋算的袁世凯,机关算尽,恰恰没有把民众是怎么想的放在眼里。 “督军团” 现象反映出中国旧的统治秩序已经乱套,无法再利用原来那套办法来维持,只得采取这种粗暴的、更加不得人心的做法。

第四章五四运动唤起的新觉醒

五四新文化运动怎么会发生?它是由人们对辛亥革命失败原因的痛苦反思而来。旧的社会不改造,个人再努力,也是没有前途可言的。把 “改造社会” 放在 “个性解放” 之上,表明人们对问题的认识已从表层向更深层次开掘。俄国十月革命为什么会在中国先进分子中引起如此强烈的反响?原因在于,它正好给了人们正在苦苦思索的问题以一个全新的答案。

第五章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中国共产党从一开始就有几个特点:一是用科学的理论——马克思主义来观察和分析中国的问题;二是下决心到占中国人口最大多数的工农大众中去做群众工作;三是要求建立严格的纪律以达到行动的一致。这样的政党在中国以往历史上还不曾有过。最早提出并推动在中国建立共产党的,是陈独秀和李大钊。

第六章“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国民革命

对当时的国共两党来说, “合则两利” 是再清楚不过的事实;如果一定要说谁在这中间得到的更多,发展得更快,大约只能是国民党而不是年轻的共产党。中山舰事件的经过当然有偶然的因素,但蒋介石立刻采取这样大的动作,以突然袭击的手段排除异己,显然有着更深的背景和用心,不能简单地只用偶然因素来解释。大革命为什么失败?决定的因素是客观的力量对比;应该说它的失败很难完全避免。

第七章南京政府的最初几年

新军阀间的大规模内战,代替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军阀割据和军阀混战,这是从一九二九年初到九一八事变前夜中国政治生活中左右全局的突出内容。南京政府建立后的最初几年,虽有过一段很短时间相对稳定的统治,实际上已为它日后的失败埋下了种子。

第八章工农红军的苦斗

当时放在中国共产党面前的路只有两条:或者是拿起武器,进行武装反抗;或者是迟疑犹豫,坐以待毙。南昌起义,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对国民党统治的第一次武装反抗。八七会议着重批评了以陈独秀为首的中共中央在同国民党的关系上放弃独立的政治立场,一味妥协退让;参加这次会议的毛泽东在会上发言,从大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中,提出 “枪杆子里出政权” 的重要论断。以后,在实践的探索中,逐步形成“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第九章“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九一八事变,日本武装占领中国的东北,民众的抗日救亡怒潮步步高涨。蒋介石在日记中也曾多次对日本的侵略表示愤慨,但他依然把对付和消灭共产党放在第一位,提出 “攘外必先安内” 的方针。红军长征,是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但长征开始时,是被迫的,而且是在极端险恶的情势下进行的。华北事变的发展,把南京政府逼到几乎无路可退的地步,不能不考虑大幅度调整它的对日政策。既然南京政府日益表明抗日的决心、同中共之间已开始秘密接触,为什么它在西安事变前夜还要调动那样多军队想来消灭共产党?

第十章全民族抗战的爆发

七七事变开始了全民族的抗日战争。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开赴前线,取得平型关战役的第一次重大胜利。国民党军队中有不少爱国将士,他们在日军大举侵略面前,同仇敌忾,奋勇争先,以劣势装备和血肉之躯同优势装备的敌军拼搏,并取得台儿庄战役大捷。国民政府迁都的决定是值得肯定的,表明了“长期抗战”的决心。抗战爆发后的一年多时间内,国民党和它的军队的表现是积极的;中国共产党在抗战开始时只有几万党员和几万军队,但它充分发动并依靠民众,充满活力地向上发展。

第十一章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怎样看待国民党为主体的正面战场和共产党为主体的敌后战场的关系?它们是相互补充、互为支持的。国民党副总裁汪精卫一向宣扬民族失败主义,走上叛国投降;国民党总裁蒋介石仍坚持抗战,这是值得肯定的。当日本军事进攻压力明显减轻后,蒋介石关心的重点就从对日作战逐渐转向防共反共方面。百团大战鼓舞了全国人民,使所谓八路军“游而不击”的说法不攻自破。延安整风最重要的历史贡献是使“实事求是”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使中国共产党在思想上政治上更加成熟起来,不仅对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而且对此后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第十二章胜利快要到来的时候

一九四四年豫湘桂大溃退造成的强大冲击波,使大后方人心发生急遽变动,在相当程度上埋下了国民党政府失败的重要种子。在八年抗战中,国民党表面上看来依然是庞然大物,但它的政治地位和受民众信任的程度,却一步步衰落下去;共产党的力量却从小到大地迅速壮大起来,并且团结了越来越多的朋友。抗日战争的胜利,不仅成为中华民族重新振兴的枢纽,同时也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十三章和平建国希望的破灭

对待面临的严重的内战危机,中国共产党的态度是怎样的?它力争和平,也做了两手应对准备。需要用多少时间来“消灭”共产党?蒋介石的两个主要将领何应钦和陈诚的估计略有不同:何应钦认为要两年,陈诚认为半年就够了。经典部分文摘新中国前十七年的一些重大决策

中国民主革命的胜利和建国初期各项工作的顺利发展,给中国共产党人造成一种错觉:似乎一切都会一帆风顺地向前发展,对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严重认识不足。毛泽东和一些领导人有些陶醉于已经取得的胜利,开始骄傲起来,对一些自己并不熟悉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作出不符合实际的判断,对一些尖锐的不同意见听不进去。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逐渐出现一些偏离正确方针的“左”的错误,从而在以后探索前进中出现大的曲折。这种错误主要表现在两个问题上,一个是阶级斗争问题,一个是建设速度问题。它是一步一步地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加快农业合作化:1955

毛泽东在内心深处总是希望把社会主义搞得快一些,对农业合作化作出过高的估计。邓子恢有不赞成意见,还认为:党的干部有这种特点,就是有任务都要超额完成。如果订计划超过一百万个社,下面执行起来就会更多,结果会造成更多的合作社减产。双方意见的分歧越来越突出。

毛泽东不顾客观条件过于强调要加快农业合作化的步伐,并且把持不同意见的人批评为“老是站在资产阶级、富农或者具有资本主义自发倾向的富裕中农的立场上替较少的人打主意,而没有站在工人阶级的立场上替整个国家和全体人民打主意”,这是错误的,形成巨大的政治压力,使别人不好再提不同意见。

随着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顺利发展,急于求成的思想便滋长起来,对农民的个体经济积极性这一面逐渐忽视,这是以后农村工作中许多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

反右及扩大化:1957

在整风过程中,对极少数右派分子的进攻进行坚决反击是必要的。但是,由于对阶级斗争形势作出过于严重的错误估计,认为已是“黑云压城”的局面,把一些从善意出发提出的尖锐意见,以及虽说了错话但并非出于敌意的意见,都看成敌对势力的活动,并且采取发动一场全国规模的急风暴雨式的群众性斗争,用习惯的对敌斗争的方式来进行,各地又纷纷加码,甚至有挟私报复的,使反右派斗争严重地扩大化了。

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造成的更严重的后果,是毛泽东和中共中央由此对国内形势作出错误的估计,国内主要矛盾的基本判断发生重大变化。

大跃进:1960

建设速度问题,在新中国历史上发生的最严重错误是:急于求成,违背经济发展客观规律,发动了持续三年多的“大跃进”。

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当时的基本指导思想是:以为只要依靠群众,充分发动群众,把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把劲鼓起来,而且鼓足,向先进看齐,那就什么人间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这就不恰当地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

事情确实就是这样:不管你出于什么善良的以至美好的愿望,只要你违背了事物的客观规律,便会受到它的无情惩罚,甚至会导致灾难性的后果。而这种后果是要经过一段时间才清楚地表现出来的。这是“大跃进”留给我们的深刻的历史教训。

七千人大会:1962

刘少奇代表中共中央作口头报告,讲了三个小时,对许多问题都谈得很坦率:“过去我们经常把缺点、错误和成绩,比之于一个指头和九个指头的关系。现在恐怕不能到处这样套……全国总起来讲缺点和成绩的关系,就不能说是一个指头和九个指头的关系,恐怕是三个指头和七个指头的关系……我到湖南的一个地方,农民说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你不承认,人家就不服。”

第三天,林彪在会上讲了话。他唱的是另一个调子,说:“我们在物质方面,工业生产、农业生产方面,减少了一些收入,可是我们在精神上却得到了很大的收入。”“事实证明,这些困难,在某些方面,在某种程度上,恰恰是由于我们没有照着毛主席的指示、毛主席的警告、毛主席的思想去做。如果听毛主席的话,体会毛主席的精神,弯路会少走得多,今天的困难会要小得多。”“大跃进”以来的巨大挫折,使毛泽东感到压抑。林彪这个讲话,却使他感到宽慰。这是他日后重用林彪的一个原因。

七千人大会后,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起来纠正自己所犯的错误,在经济上、政治上以至文化上进一步全面调整。它的决心之大、力度之强、措施之切实,是以往历次调整中不曾见过的。

“以阶级斗争为纲”:1963

中共中央在九月间召开工作会议,进行讨论,并制订出《关于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一些具体政策的规定(草案)》(通常称为“后十条”),针对前一阶段运动中出现的急躁情绪、打击面过宽和过火斗争、打人抓人等违法乱纪行为,规定了一些政策措施。但它的指导思想仍是“左”的,最严重的是它作为中央文件第一次提出了“以阶级斗争为纲”。

........................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