誓愿图

誓愿图是一组壁画,原作曾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区东北约40公里的火焰山峡谷木头沟河西岸一个叫伯孜克里克的地方。那时候柏孜克里克的石窟被称为“宁戒窟寺”,描绘非常多的千佛。伯孜克里克(Bezeklik)一词用维吾尔语叫“有画的地方”、“美丽的装饰之所”。 柏孜克里克窟群散布在河谷西岸约一公里范围内的断崖上,自6世纪左右开始营造,分三层修建,现存洞窟83个,其中有壁画的40多个,誓愿图就绘制于15号回廊石窟里。回廊曾被巨大的誓愿图所围绕,回廊成“Π”字型构造,宽1.2米仅能通过一个人的狭小回廊外侧有9幅内侧有6幅,被认为共有15幅誓愿图,描述了释迦前世的15 个故事。来自东、西方和叙利亚的画家创作了这组佛教壁画。壁画是在日晒砖墙上涂上掺有植物纤维的石灰土,用青金石、氧化铜、朱砂、金箔等作为颜料绘制而成的。
誓愿图是由西回鹘王国1000年前创作的。西回鹘王国也称为“天山西回鹘王国”。维吾尔族原来曾是生活在蒙古草原的骑马游牧民族,公元840年故乡的游牧国家被灭亡之后维吾尔人分三支分别南下,其中的一部分在天山山脉脚下定居下来,在这里建立了历时350多年东西横跨1000公里的西回鹘王国。作为西回鹘王国皇家寺院的柏孜克里克第15号石窟,现在的回廊仅存有2个僧侣的壁画,整体的画像已不复存在。
现在柏孜克里克第15号石窟回廊两侧几乎全部露出了日晒砖墙,誓愿图其昔日的真容已不复存在。哪么誓愿图究竟到哪里去了呢?公元13世纪以后宗教原因致使壁画开始遭受损毁,不过还是有相当数量的壁画因为地震和塌方被沙土掩埋而保存了下来。它们被时间封存,侥幸掩埋了4 个世纪。当这个秘密被人发现以后,这些作品竟从它的原生地离开了。俄罗斯古都圣彼得堡国立埃米尔塔什博物馆,这里收藏着高2.4米,宽3.1米被称为“丝路秘宝”的壁画就是柏孜克里克第15号石窟誓愿图局部。巨大红色佛像,被称为“过去佛”。释迦牟尼来到这个世上之前的世界,即前世的佛。过去佛的左侧屈膝合掌的是释迦前世的摸样,将来成佛,普度众生的誓愿,即正在起誓的场面。誓愿图上留有笔直锐利的线条,这幅壁画其实是20世纪初叶俄罗斯探险家克莱门兹从中国吐鲁番用尖刀(狐尾锯)剥取而来的,他是第一个对誓愿图用刀子的人,锐利的断线就是其刀痕。从柏孜克里克剥取誓愿图最多的是德国人。1904年--1905年,曾是柏林民族学博物馆的历史学者勒·柯克受德国皇帝威廉二世之命组成了普鲁士皇家吐鲁番探险队。探险队由两个人组成,一个是他本人,另一个就是柏林民族学博物馆的勤杂工巴图斯。在德国军火商克鲁伯·弗里得里西的资助下前往吐鲁番探险。勒·柯克把剥下的壁画带回发达国家德国的举动,他自己甚至坚信这就是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方法。20世纪初叶,在禁止偶像崇拜的伊斯兰教徒众多的吐鲁番,据称“佛教遗迹正面临危险”。据勒·柯克手记:“当地人不断地挖掘,遗迹正在被大规模地破坏,倒不如说遗迹中埋有很多对生活在这里的人有用的东西。遗迹上面,春天的沙暴已堆积了几百年,把沙土和被毁坏的佛像残片混在一起就变成了非常贵重的肥料,壁画也能成为肥料,但是墙壁上画着的画是伊斯兰教徒忌讳的东西,只要一发现就会被毁坏,至少要把画中的人物、马的眼睛和口破坏掉。否则晚上就会从画里复苏后出来做出各种加害与人的事。至今也被深信不已。”当时,吐鲁番的维吾尔人已经信伊斯兰教近400年了,探险队到访的时代曾经繁华至极的佛教寺院已遭破坏,已完全不复存在了。1905年春天命运的一天,从被埋在沙土中的柏孜克里克石窟中发现了巨大的誓愿图。那天的事勒·柯克如此记到:“一天,幸运正向我们微笑,这个石窟寺院还有个很窄的回廊,但是从地上到天花板填满了沙土,我们拼命地攀爬而上,沙土耐不住体重不断地向下滑,想找到落脚的地方,边踩边爬,向小山一样堆积的数百磅沙土就这样被搬走了。就好像是完全得到了魔力的帮助,暴露出来的左右的墙壁上出现了非常美丽的彩色画,就像刚刚画好的一样。看到的全是新鲜的色彩,巨大的佛陀的绘画。带着头巾的异族人,带着奇怪帽子的丝路商人,捧着贡品。壁画的保存状态只能说是好的极致。喜悦之情难以言表。”被德国探险队偶然发现的誓愿图勒·柯克命令部下巴图斯将其剥下。因其强壮的体魄和灵巧的手被称为“剥画的天才”。列强探险队中剥画技巧最娴熟的人巴图斯在柏孜克里克被剥去壁画的墙壁上刻有他的签名:巴图斯,将这里的东西运往柏林。巴图斯用其娴熟的技巧将壁画切割开来仔细地将刀笔直地,就像要贯通壁画的表层一样,而且还要适合装箱的大小。小心谨慎地切割下来,满满装了40只木箱。1905年初夏,满载着柏孜克里克誓愿图的骆驼商队向着遥远的5000公里之外的柏林进发。勒·柯克回国后,将壁画作为“丝路秘宝”展出,在柏林大受欢迎。但是,勒·柯克死后悲剧发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纳粹首都柏林遭受了盟军的空袭,巨大的誓愿图没有来得及转移,因为镶在玻璃罩里,就在外面磊上沙袋保护。想应该没问题,但是博物馆受到轰炸,沙袋压向玻璃,玻璃碎片又将壁画压的粉碎。勒·柯克在1913年出版了大型画册《高昌》,在战争中失去壁画的一部分成为印刷品保存下来,现在只能在图册中才能焕发光彩的柏孜克里克誓愿图,立志出家正在剃发的前世释迦正是第15号石窟誓愿图的一部分。到访并剥取柏孜克里克壁画的还有在楼兰发掘中出名的瑞典的斯文·赫定;以弄到“敦煌文书”而为人所知的英国人斯坦因。斯坦因剥取的壁画被保管在了当时英国殖民地的印度新德里。日本西本愿寺的第22代主持大谷光瑞在伦敦留学中看到世界各探险队不断向西域出发并掠回如此精湛的艺术品,大大的刺激了他的神经,想到作为佛教徒的自己要亲手调查佛教传承之道。1902年开始,由他亲点的年轻僧侣们组成了大谷探险队,分头进入丝绸之路,共3次到丝路探险,将贵重的经典佛教壁画等带回日本。第15号石窟中壁画被剥离的墙面上刻有一个日本人的名字“大日本臣民野村”,是大谷探险队野村荣三郎留下的。1908年,雇担夫5人,去了47处洞窟剥下7幅壁画,拿到7尊佛像。那时剥下的一幅壁画就是第15号石窟的誓愿图“持伞菩萨像”现藏于东京国立博物馆。身披盔甲的护佛菩萨手持令人联想起炙热大地吐鲁番的太阳伞,这幅壁画被认为是位于第8个主题的左下部。就算是一幅壁画也是一部分被各国探险队剥去,要想拼成一幅完整的壁画简直就像拼图游戏画。但原物已不在这里了,留下来的第15号石窟誓愿图只有两个印度风格脸型的僧侣像了。大谷探险队掠取壁画的一部分,当时由于日本吞并韩国,而流转于韩国总督府的首尔。现藏于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的勃孜克里克第15号石窟的誓愿图“燃灯佛授记”的右下部,描绘了将来立为誓为佛的重要场面。15幅誓愿图如今分散在包括原生地中国和俄国、日本、韩国、印度、德国等六个国家。
100年后,日本龙谷大学开始了第15号石窟回廊誓愿图的数码复原工作。复原专家花了整整一年的时间通过参照散落在世界各地的誓愿图实物和参考勒·柯克出版的“大型图册”,对矿物颜料的特性以及颜色的反射特点等进行科学分析,通过对好几种岩画颜料的分析,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才复原色彩,最后决定了颜色。并运用最新的数码技术一条一条的补上线条,一块一块的补上遗漏部分进行复原作业复原成了一幅完整的誓愿图。穿越时空,围绕着佛祖的菩萨们也重新焕发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