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百科
分享
 
 
 

张传旭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8-05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人物简介张传旭,男,1967年11月生,山东莒南人。山东省第一位书法专业博士。1996年考入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所,从师于欧阳中石教授,1999年获书法专业硕士学位,2002年获博士学位。现为山东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王羲之研究所所长,硕士研究生导师。

学术贡献曾在《文艺研究》、《书法研究》等杂志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著作、教材20余种;出版个人书法作品集一种。出版著作、教材《楚文字形体研究》(中国文史出版社)、《黄庭坚》(河北教育出版社)、《临摹与创作·米芾》(安徽美术出版社)、《临摹与创作·十七帖》(上海书画出版社)等二十余种。出版个人书法作品集《青李集》(河南美术出版社)。

媒体报道中央电视台、山东电视台、《新华文摘》、《文艺研究》、《中国书法》、《书法导报》、《中国书画报》、《大众日报》等媒体均对张传旭的书法创作、书法研究、书法教育进行过报道与专题介绍。

其他天价《砥柱铭》疑声再起[1]

6月3日晚,保利春拍现场创造了中国艺术品拍卖的世界纪录——北宋黄庭坚书法长卷《砥柱铭》以总价4.3亿元成交。此前2.3亿元成交的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图罐保持了5年的纪录,一下子被提升了2亿元。正在人们为这一天价咋舌时,河南书画爱好者王保良竟提出《砥柱铭》是赝品,并举出三条证据为佐证。而以保利拍卖行为代表的“挺真派”也抛出了台北故宫博物院指导委员傅申洋洋数万言的学术论文,驳斥赝品说。一时间,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疑窦重重。

《砥柱铭》是一副什么样的作品?它经历了哪些流转过程?为什么在它拍出如此高价的同时,对其真伪又总是众说纷纭呢?记者通过调查试图为您廓清迷雾。

●900年流转路

《砥柱铭》写于典型的北宋澄心堂大纸上。卷长8.24米,共82行,407个字。从南宋初到清末的题跋长达6.21米,外加卷首的山谷像(黄庭坚自号“山谷道人”),总长近15米。仅次于现藏于美国的18.22米草书《廉颇蔺相如列传》卷。

《砥柱铭》原为唐代名相魏征所作。黄庭坚非常钦佩魏征敢于直言进谏的品格。遭到贬谪后,他特别喜欢为追随他的年轻学者书写此铭。在《山谷题跋本砥柱铭》后段,黄庭坚有这样一段记述:“余平生喜观《贞观政要》,见郑魏公之事太宗,有爱君之仁,有责难之义,其智足以经世,其德足以服物,平生欣慕焉,时为好学者书之。”而他一生究竟写过多少本《砥柱铭》,现在已不可考。据史料记载,除今天所见的《砥柱铭》外,黄庭坚至少还写过4件《砥柱铭》。

从题跋中可以看到,这版《砥柱铭》是黄庭坚赠送给友人杨明叔的。据说黄庭坚非常赏识杨明叔的人品学问,杨明叔也极喜爱黄庭坚的书法,并不时向其求索墨宝。在1095年前后,黄庭坚把这幅《砥柱铭》赠予杨明叔。

从历代题跋和印章上,人们可以看出《砥柱铭》坎坷的流转过程。卷轴上的题跋自宋元至明清,共有26则之多。

第一位为《砥柱铭》作跋者署名“曲肱寮”。据专家考证“曲肱寮”是宋彭城魏衍的斋名。魏衍之跋虽无年款,但根据其卒于建炎初(约1127年)推算,作跋时间距《砥柱铭》创作至多不过30年。第二位作跋的是曾与秦桧做过斗争的南宋进士汪应辰。南宋后期,《砥柱铭》又为权臣贾似道所得。现在在卷尾左下角的“哉”字旁还印着贾似道的“秋壑图书”收藏印。南宋理宗年间,贾似道权倾朝野,其收藏更为丰富,黄庭坚的另一件名作《松风阁帖》也曾被他收入囊中。

元天顺元年(1328年),《砥柱铭》为黄庭坚八世孙黄璂所得,此后至明隆庆四年(公元1570年),一直由黄氏家族保存。现在卷尾第7跋至第15跋,便记录了这一期间的收藏情况。

此后《砥柱铭》为明末大收藏家项元汴所得。项元汴是明代第一鉴藏大家,据说凡经项氏收藏的作品,便可身价百倍。项氏非常珍爱此卷,一口气在上面盖了60多方印章。清朝前期,此卷辗转流传于几位广东藏家之手。20世纪初被南京人伍福收藏,而后流入日本著名的有邻馆。2000年,在台湾寒舍艺术中心王定乾的帮助下,《砥柱铭》流传到台湾藏家手中。今年,台湾藏家将《砥柱铭》送拍至北京保利,一位神秘的中国买家电话竞拍以4.3亿元将其买走。

●质疑之声早已有

其实,自清以来一直有人质疑《砥柱铭》的真伪。就连“挺真派”主力台北故宫博物院指导委员傅申先生也在论文中毫无讳言地表示,“在三十五年前的黄庭坚研究论文中,对有邻馆墨迹本《砥柱铭》的真伪不能遽断而存疑”。这件书法作品为什么会受到这么多质疑呢?

傅申先生当年的博士论文研究的就是黄庭坚,可以说现在存世的黄庭坚作品,他都亲眼鉴赏过。对于《砥柱铭》的真伪,他也经历过一个“从存疑到肯定的过程”。傅申疑问有二:一是此卷用笔速度比其他行楷快速,出锋爽利迅疾,多纵而少擒,

无战颤波折,线质偏于扁薄;二是此卷风格年轻而有俊气洒脱气象,与其晚年其他作品不相合。

傅申提到,这一点上大陆学者张传旭与他持有相似观点。

昨天,记者采访了山东大学书法硕士生导师张传旭先生。当记者问到《砥柱铭》的真伪时,张传旭用了“拿不准”三个字。张传旭说,如果从字的外形上看,非常像黄庭坚的字,但从精神气质上看似乎又有点儿差别。

张传旭说,一般认为行草是一种非常感性的书法形式,而黄庭坚却以一种极为理性的方式写行草,这就是他最不可思议之处。《砥柱铭》运笔较快,似乎并不那么理性。黄庭坚笔力刚劲,穿透力很强,而这幅《砥柱铭》却显得比较脆弱。如果说黄庭坚的代表作像钢筋的话,那这幅作品顶多像竹子。但张传旭又强调,即便是书法大家也存在着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时期作品的风格也不尽相同,不能以代表作的功力来衡量其所有作品,所以也不能排除这幅字是黄庭坚年轻功力尚不炉火纯青时所作。

张传旭说,自己曾长时期临摹草书大家怀素的作品,越临摹越觉得那些书法神品是后人无法企及的。“黄庭坚的作品也是这样。我想,即便是明代的书法大家也不可能写出这种可以乱真的伪作。”张传旭说。

对于王保良质疑的《砥柱铭》中错字太多的问题。张传旭认为,书法家写错字是常有的事,并不能以此作为真伪的论据。“如果是伪作,大概作假者不会写下这么多错字留给后人指摘吧!”张传旭说。

●如是真迹4亿不高

为什么黄庭坚的作品可以拍出4亿多元的天价?中国的艺术品市场是否也存在炒作和泡沫呢?

张传旭说,“宋四家”苏黄米蔡中,以苏轼和黄庭坚造诣最高。苏轼天赋奇高,不用怎么下工夫就写得很好。相比之下,黄庭坚天赋不敌苏轼,下的工夫也就比苏轼多。苏轼善写行书,黄庭坚只好另辟蹊径,主攻草书。于是便成了宋以后的草书第一大家。“他们俩交流书法心得像说黑话一样,这样的交流只能在苏黄二人之间进行,连米芾都不行。”张传旭说,这些“黑话”以前他都看不大懂,只是最近几年才渐渐体味出其中的真意。

俗话说:唐诗,晋字,汉文章。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一种艺术形式被发挥到巅峰。唐代是诗歌,宋代是词,元代是曲,而书法则以晋代王羲之为最。张传旭说:“唐宋以来,还延续着巅峰后的余韵,唐出了怀素、张旭,宋出了‘宋四家’,而宋以后虽然也不乏书法大家,却已经无法复制前人的成就了。”可以说,黄庭坚是一个时代的终结。这也就是他受到历代收藏家推崇的原因了。

另一方面,唐宋以前的书法作品存世非常稀少,从历史价值看也是它拍出天价的原因。据了解,王羲之的真迹没有一件流传至今,而威震海内外的“三希堂”法帖,只有王珣《伯远帖》是真迹,《快雪时晴帖》和《中秋帖》则为唐代仿品。即便是这样,它们也是中国书法艺术的瑰宝了。可见,唐宋以前的书法大家作品多么珍贵。“即便是一小幅宋以前的作品,也比大型的现代作品珍贵得多!”

张传旭认为,宋以前的书画作品每出世一件,对于藏家来说都是千载难逢的机会,稍纵即逝,有实力的藏家不会放过。

张传旭说:“与西方的艺术品和一些现代艺术品相比,中国古代艺术品价格并不算高。”如果它是黄庭坚的真迹,即便是4亿元的成交价,也无法衡量它的价值。

●拍卖行不保真

是不是拍卖行拍卖的东西就一定是真的?北京市文物局政策法规处处长高小龙告诉记者:“据我所知《文物法》和《拍卖法》中都没有规定拍卖行保证拍品必须是真品的法律条文。”

高小龙说,艺术品鉴定没有统一的标准,某种意义上说也不存在权威鉴定机构。即便是靠科学鉴定也只能化验出纸的年代和成分,并不能化验出是谁画的。特别是中国古代书画,只能依靠史料和权威专家们的共识作为基本准则。高小龙说,以前他陪启功先生逛书画市场,看到一些落款是启先生的字,他经常问启功,您看这是真的吗?启先生经常挂在嘴边的话是:“比我写得好。”由此可见艺术品鉴定的困难。高小龙说:“对于一件艺术品的真伪存在一些争议是非常常见的事,但存疑并不能就此认为它是伪作。毕竟,它经历了几百年的流传,经历了那么多大收藏家的鉴定。”

另一方面,大拍卖行为了自身的信誉,都会有一个资质雄厚的专家班底,一般来说不会知假拍假。历代艺术品投资都具备一定的风险,没有任何一个机构可以保证真伪。专家建议,如果要参与艺术品收藏,藏家最好先做好相关的知识储备。

砥柱铭:由疑伪到存疑[2]

传为黄庭坚所书的《砥柱铭》拍出4亿多元的天价,成为最近的一个社会热点,傅申先生的文章《从迟疑到肯定──黄庭坚书〈砥柱铭卷〉研究》成为这次拍卖的一锤重音。

傅申先生文章中说从三十多年前研究黄庭坚起,对《砥柱铭》的真伪不能遽断而存疑,此疑一直延续到今年初。文中提到黄君和我的观点,黄君在《山谷书法钩沉录》中,疑是临本,我在《中国书法家全集·黄庭坚》一书中的观点是疑为伪作。傅申先生经过仔细研究,反复思考,最后肯定此卷为黄庭坚书风转换时期的真迹。

我对此事一直没有关注,直到七月十三日《北京日报》社的记者电话采访我关于砥柱铭的事情,说围绕砥柱铭的真伪有争议,别人写了不少的文章。可惜这些文章我一概没有看到,只能就记者提出的几个问题简单谈了我自己的看法。采访时间有限,几句话也难以说清楚。好在别人为我找到了傅申先生的文章,看后受到启发,有些想法谈一谈。

我研究黄庭坚是在1998年年底,为撰写硕士论文。论文的题目最后定为《黄庭坚书风的嬗变与苏轼之关系》。1999年年底接到河北教育出版社《中国书法家全集·黄庭坚》卷的约稿,在我的硕士论文基础上稍加修改,于2000年交稿,2004年3月出版。

2000年年初交稿后,我有意躲避着黄庭坚,一直到今天。为什么躲避他呢?因为我在研究过程中,不得不仔细观察我所能看到的黄庭坚的书法作品,结果在创作中不自觉地带上了黄字的习气,难以摆脱,大概两三年之后,这习气才逐步摆脱掉。所以再也不敢碰黄庭坚了,一直到今天。因为一直没再研究,下面所谈也大致还是原来的意见,浅陋不可避免。

《砥柱铭》,我一直没有看到原作,当时的研究都是依据所能看到的印刷品。当时对砥柱铭的看法是怀疑为伪作的。

定《砥柱铭》为黄庭坚真迹的学者, 把《砥柱铭》的纪年定为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这是我当时疑为伪作的主要原因。因为《砥柱铭》与同一时期的作品在笔法、笔力上相去甚远。

从总体上看,砥柱铭的结字与章法,可以说是带有黄庭坚作品的典型特征。但最大的问题是笔法,黄庭坚代表作用笔擒纵自如,如锥画沙、折钗股,线条老辣生涩,立体感、穿透力极强。而砥柱铭笔法脆弱稚嫩,线条扁平,无立体感。如果说黄庭坚代表作的线条如同弯曲的钢筋,砥柱铭的线条就像是木头片。砥柱铭如同一位刚刚出道扮演伟人的特型电影演员,在外貌、装扮上很像,但在神采、气质上相去甚远。如果在神采气质上类似而外貌上有些差异,还不太容易引起怀疑,而外在形式上很像但神采不像,最容易引起怀疑和争议。傅申先生若干年前的怀疑与我类似:砥柱铭“在用笔速度比其他行楷都要快速,出锋尤为爽利迅疾,多纵而少擒,绝无代表性的战颤波折,线质偏于扁薄。”

至于其它因素,如有的字形庸俗,有错字等,都是枝节性的问题。

近些年虽然没有继续研究黄庭坚,但对于汉唐之间的书法,可以说未尝一日不挂在心上,尤其是在汉代隶书、钟、张、二王、颜真卿、张旭、怀素等大家上颇花了些功夫。这些收获对于理解黄庭坚和《砥柱铭》还是很有些帮助的。

譬如,就历史上这些大家来说,我以前往往过分注重他们的代表作,并以代表作为“标准器”来衡量其它的作品,这样容易出现一些问题。

一是对于超一流的大家,如钟、张、二王、颜真卿,比较容易看到其统一性的一面,看到其作品中同的一面,而忽略他们创作上的丰富性和差异性的一面。这些巨匠,其创作时的创造力、想象力往往远远超出我们一般人的理解,他们可以在保持风格统一性的基础上,随时根据文辞、情境等各种不同的因素而随机做出调整,正如孙过庭评王羲之所说“写《乐毅》则情多怫郁,书《画赞》则意涉瑰奇,《黄庭经》则怡怿虚无,《太师箴》又纵横争折。暨乎兰亭兴集,思逸神超;私门诫誓,情拘志惨。”再如颜真卿,在他六十多岁创造力鼎盛时期,同一年所书的几种碑,面目差别极大。

二是对一些象张旭、怀素、宋四家这样的大家,容易产生片面性,容易根据他们的代表作,拔高他们的平均水平。尤其是对他们在早期和晚期、高潮期和低潮期的作品,容易产生误解和争议。譬如怀素,如果以《苦笋》为代表作,作于晚年的《草书千字文》则过于颓唐,《论书帖》则过于平庸;如果以张旭的《郎官石柱记》作为楷书的代表,则1992年出土的后《郎官石柱记》一年所作的《严仁墓志》,如果没有张旭的题款,又有谁能相信是与《郎官石柱记》同一人所写?柳公权的《回元观钟楼铭》仅仅比《玄秘塔》早了五年,可是其差距却是一般书家与大家的差别;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则属于超水平发挥,远远高于同一时期的作品。

黄庭坚的草书,也有这样一个发展过程。《廉颇蔺相如列传》,书于绍圣二年(1095)左右,属于他学习探索期的作品,用笔稚嫩,风格妩媚,与黄庭坚后期成熟的作品,相去甚远。《刘禹锡竹枝词》大致书于绍圣后期至元符年间,显示了黄庭坚出众的熔铸能力,把旭、素、颜、杨融为一炉,沉雄的笔力,曲铁般的线条,醒目的点法,尤其在用笔的顿挫与线条的穿插上,个性特点已比较明显,但与后面老辣生涩的行书跋尾相比,还是显得平和而中庸。《诸上座帖》书于元符三年(1100)左右,《李白忆旧游诗卷》书于崇宁三年(1104)左右,都是他晚年的作品,就其作品的水平来看,无疑是黄庭坚草书的代表作,在自如的使转中处处强调提按顿挫,线条老辣生涩,章法上打破传统大草―泻直下的流动感,当连反断、实断似连,在时间感上形成一种阻断的涩势,与通常草书强调直觉、感性、速度相比,黄庭坚那令人不寒而栗的冷酷理性,远远超出西方现代派的冷抽象绘画。

黄庭坚草书的发展脉络,与他的行楷书应当是是一致的。如果把《砥柱铭》放入这个发展脉络中,傅申先生的观点是有道理的:“《砥柱铭》所表现的是一个青壮时期的黄庭坚书风”,决非晚年的风格。如果是真迹的话,也只能定为为黄庭坚书风转变时期的作品,方能解释《砥柱铭》与其它作品之间的差距。拿草书来比较,大致相当于写《廉颇蔺相如列传》的时期。

那会不会是后人的临作或伪作呢?从宋代之后的书家水平来看,不太可能。黄庭坚的字,与唐人比起来瘦硬、生涩、干枯,缺少丰满正大的气象。但比其元明清的大家们,则又是似枯而实腴了。《砥柱铭》的英俊、爽利、洒脱,远非后世的大家所能比,赵孟頫表面上丰腴妩媚,但骨子里却干枯,文徵明更甚,董其昌则太淡。《砥柱铭》恐怕只能是宋代的作品。

那砥柱铭是不是一定是黄庭坚的原作呢?

我只能说还拿不准,一是因为我看到的只是印刷品,没有看到墨迹。二是这些年没有再对黄庭坚进行深入研究,仅凭以前印刷品的印象,无法做出判断。

前天与师兄杜萌若讨论书法,我们觉得对书法史上的两件作品还拿不准,一是传为颜真卿的《自书告身》,一是传为黄庭坚的《砥柱铭》。讨论半天,时代似乎没有什么问题,如果不是他们所作,那会是谁呢?谁有那么的大的能耐能写出这样的作品?伪作的可能性似乎不大。但定为原作又很迟疑,不像其它作品那样有把握。

在《北京日报》的采访中,我比较随意地谈到了当年我研究黄庭坚时,对于他和苏轼之间的一些对话,甚是费解,感到象是听“黑话”。有朋友不能理解,在这里再解释一下。

苏、黄、米、蔡宋四家中,谁的水平高些,谁的低些,为什么是苏、黄、米、蔡这个排法?历史上有些争论,譬如蔡是蔡襄还是蔡京?如果是蔡襄,年代明明在苏轼前头,为什么排到最后?周汝昌先生从声调平仄上提出了他的看法。我个人的看法是,从书法综合能力上来判断,这个排法完全是按水平高低排的座次。蔡当然是蔡襄,蔡京比蔡襄当然是差远了。四家中,蔡襄比起苏、黄、米,实力还是有些悬殊。苏、黄、米三家,单从技术上讲,表面上米芾似乎更令人眼花缭乱一些,但从气韵上讲,或者说从对书法本质的理解上,则米与苏黄又不在一个层次上,苏黄的思想深度与艺术想象力远远高于米。黄的理解力当然很高,天赋也不差,但与苏轼比,天赋上稍逊一筹。苏黄之间关于书法的对话,对于米芾来讲,有一些是难以理解的,这样的对话仅仅限于苏黄二人之间,所以私下里我把他们二人之间的这些对话称为“黑话”。这样的“黑话”实际上是高山流水式的对话,是大音希声。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何用java替换看不见的字符比如零宽空格​十六进制U+200B
 干货   2023-09-10
网页字号不能单数吗,网页字体大小为什么一般都是偶数
 干货   2023-09-06
java.lang.ArrayIndexOutOfBoundsException: 4096
 干货   2023-09-06
Noto Sans CJK SC字体下载地址
 干货   2023-08-30
window.navigator和navigator的区别是什么?
 干货   2023-08-23
js获取referer、useragent、浏览器语言
 干货   2023-08-23
oscache遇到404时会不会缓存?
 干货   2023-08-23
linux下用rm -rf *删除大量文件太慢怎么解决?
 干货   2023-08-08
刀郎新歌破世界纪录!
 娱乐   2023-08-01
js实现放大缩小页面
 干货   2023-07-31
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
 百态   2023-07-31
英语学习:过去完成时The Past Perfect Tense举例说明
 干货   2023-07-31
Mysql常用sql命令语句整理
 干货   2023-07-30
科学家复活了46000年前的虫子
 探索   2023-07-29
英语学习:过去进行时The Past Continuous Tense举例说明
 干货   2023-07-28
meta name="applicable-device"告知页面适合哪种终端设备:PC端、移动端还是自适应
 干货   2023-07-28
只用css如何实现打字机特效?
 百态   2023-07-15
css怎么实现上下滚动
 干货   2023-06-28
canvas怎么画一个三角形?
 干货   2023-06-28
canvas怎么画一个椭圆形?
 干货   2023-06-28
canvas怎么画一个圆形?
 干货   2023-06-28
canvas怎么画一个正方形?
 干货   2023-06-28
中国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蜘蛛爬虫ip大全
 干货   2023-06-22
javascript简易动态时间代码
 干货   2023-06-20
感谢员工的付出和激励的话怎么说?
 干货   2023-06-18
 
>>返回首页<<
 
 
 
静静地坐在废墟上,四周的荒凉一望无际,忽然觉得,凄凉也很美
© 2005- 王朝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