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宝佛茶
七宝佛茶
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宋真宗赐额七宝寺“七宝教寺”,时七宝寺住持进京弘法请额,一路跋山涉水,九死一生,终成佛愿。真宗感其诚心可鉴,堪比前朝玄奘法师,下诏召集文武百官及高僧大德等众,设宴为大师接风。
宴会上,歌舞升平,一片祥和。真宗好不欢喜,举杯同庆,大师以茶代酒,但见茶未入口,早有清香扑鼻而来,轻啜之,口齿间有余香残留,大师由衷地竖起大拇指道:“好茶!好茶!”
“大师对茶也有研究?”真宗纳闷道。
“老衲不才,略知一二而已。”大师道。听到这里,真宗吩咐侍从取出全国各地进贡的名茶等二十余品种,摆放在大师面前。大师眼过处,一一报出茶名、产地、特色等等。待目光落到一茶上,只见其外形条索粗壮肥大,色泽乌润、褐红,大师大睁着双眼,良久也不作答。
“大师可知此茶来由?”真宗哈哈大笑。
大师缓缓道:“此茶乃云南普洱也,醇香至极,越陈越香,实乃茶中极品。”
真宗点头称是道:“大师所言极是,大师有所不知,此茶是用优良品种云南大叶种的鲜叶制成,由茶马大道中转国内各省区,长路漫漫,险阻重重,乃皇室贡品,珍贵异常。”
真宗吩咐侍从泡一壶普洱茶与大师品尝。其滋味醇厚回甘,具有独特的陈香味儿。
大师放下茶杯道:“老衲曾云游四海,遍尝天下名茶,这等好茶还是头一回品尝,实在是三生有幸。”
“既然大师偏爱此茶,朕今赐你十万封,让江南百姓共沐圣恩,另赐御船载匾荣归故里。”大师连连称谢。
大师乘御船载匾归,然御船硕大,七宝河狭小,无奈在吴淞江岸停泊。上海百姓得知,以块石、木板、瓦片在吴淞江岸的滩涂上铺就“迎额小道”,将船顺利拉至七宝寺。观音菩萨降临,念大师心诚志坚,从玉瓶中取柳枝沾圣水洒净祈福,顿时,御船化作玉船,“迎额小道”也化作晶莹剔透的玉石小道。大师为答谢民众的护法善举,将真宗御赐的云南普洱茶等点心分发给民众共享御恩。民众如获至宝,赞口不绝。
从此,七宝教寺香火日盛,当地缘寺兴镇,繁荣富庶,商贾云集,文儒辈出,七宝镇因此盛名远播。
茶与佛的渊源(药师佛)
佛教与茶渊源极深。和尚与茶的结缘最早传说是在西汉时,四川蒙顶山甘露寺普慧禅师在上清峰顶植茶7株,每年春采茶焙制入贡京都。唐陆羽《茶经》七之事中记载南朝僧人茶事。僧人法瑶成为有史可考的第一茶僧。唐禅宗盛行。茶除了礼佛供养用,也是僧人日常须臾不可离之物,僧人坐禅时便饮茶助修。
至中晚唐,怀海禅师更把饮茶列入佛门清规。之后,宋代人宗赜编集的一部禅宗丛林清规著作〈禅苑清规〉,对宋元时期中国佛教寺院制度礼仪做了更全面的记录,其中茶事礼仪更加规范化。随着佛门茶事的发展,僧人饮茶向禅境发展,在饮茶中发现自我,见性成佛。禅宗史书《五灯会元》中处处可闻茶香。最经典者莫过于“吃茶去”公案。此公案体现了茶禅一味。然茶禅一味着眼处在于明心见性。因此茶禅之茶,换做饭,水,云,雨也无不可。然之所以有茶禅之说,究其根本,一则茶性近于佛理,有其内在一致性;二则唐时僧人饮茶坐禅修禅是自然不过的事,本不是刻意标榜之举。
总上所述,佛门茶事有三种表现,其一,把茶仅仅作为供养;其二,以茶助禅;其三,和宗教礼仪结合的茶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