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流乡
行政辖区翰林村 红堰村 长新村 桐子村 柳湾村 六桥村 鸭石村 线沟村 高龙村 燕子村
辖区代码512021230清流乡
512021230200翰林村
512021230201红堰村
512021230202长新村
512021230203桐子村
512021230204柳湾村
512021230205六桥村
512021230206鸭石村
512021230207线沟村
512021230208高龙村
512021230209燕子村
512021230400清流乡独立居民小组
历史沿革宋建清流镇,1932年改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置乡,1992年更名共和乡,1995年更名清流乡。
人口数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总人口——————29174
男————————15044
女————————14130
家庭户户数————7826
家庭户总人口(总) —29174
家庭户男—————15044
家庭户女—————14130
0-14岁(总) ————7208
0-14岁男—————3777
0-14岁女—————3431
15-64岁(总) ———19350
15-64岁男 ————10020
15-64岁女 ————9330
65岁及以上(总) ——2616
65岁及以上男———1247
65岁及以上女———1369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 —29144
地理气候乡境位于四川盆地中部,属典型浅丘陵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性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冬春少雨,全年日照时间1304.4小时,年平均气温18.3℃,年总降雨量749.2毫米。
自然资源水利资源丰富,大清流河贯穿全境,境内长48公里,有小(一)型水库一座、石河堰8处、山平塘91口、提灌2处、渠道12公里,为广大群众旱涝保收提供了条件。
经济建设2007年清流乡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2093万元,比去年增加4296万元,同比增长14.6%,其中第一产业实现9545万元,第二产业实现955万元,第三产业实现1593万元;粮食总产量达到6360.6吨;乡镇企业总产值完成63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729元。
该乡是全国粮食、肉类生产交售先进县。粮食总产量和出栏生猪居全省、全国前列。在稳粮收调结构的基础上,以名优产品为支柱,开发了商品粮、生猪、柠檬、通贤柚、蚕桑、棉花等若干亿元工程,加速建成了肉牛、山羊、粉条、佛乐橙、珍珠、竹编等十六大商品生产基地发展,基本形成了“公司+农户+基地”的新型经济格局。安岳柠檬产量占全国的70%以上,多次荣获国际国内金奖。
该乡工业初具规模。形成了食品、丝绸、医药、华工、机械、汽配、建工建材七大支柱产业。“柠檬王”牌系列饮料,“南洋”牌低耗防雷变压器,“天府”牌系列汽车水泵,“岳城”牌系列农用运输车,“千里”牌系列布鞋,“大丈夫”牌多鞭酒,五十铃4JBI发动机连杆等荣获国家、省、部优质产品称号。
社会事业清流乡现有一条乡级公路与外界相通。2007年完成红——预路通达工程,打通赵——清路,破除了这一制约清流乡经济发展的瓶颈,从而结束清流乡“断头路”的历史。2007年末该乡通村公路总里程达69.5公里。
电信发展迅猛,建有中国移动通讯机站一座,无线通讯网络覆盖率达100%,程控电话730余门,移动电话普及率18%。有一占地0.6公顷的综合农贸市场。
乡内有初级中学1所,中心小学1所,村小5所,幼儿园8所,在校学生和入园幼儿1500余人,小学生入学率和升学率达100%, 2007年中考升国重22人、升省重、市重64人,升重率达62.5%;该乡户户通电,建有光纤有线电视转播站,实现闭路电视村村通;医疗卫生事业得到改善,乡有卫生院1所,各村有医疗卫生站10个,2007年底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人数占农业总人口的85%,逐步推进全民医疗卫生保障。
人文历史清流乡历史悠久,文化璀璨。古为巴蜀分治地,梁设普兹郡,辖普州,北周建德四年置县,因治所建在铁峰山上,故取“安居于山岳之上”之义而得县名。至此,州县治所同置一城,距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隋、唐、宋时期,普州已是闻名遐迩的重镇,其文化与眉山的“三苏”齐名,得“东普(州)、西眉(山)”之美誉。唐代名将程咬金,著名苦吟诗人贾岛,北宋大理学家陈抟,宋代大数字家秦九韶,广州起义革命先烈袁绍柏、彭明晶烈士,新诗的开拓者康白情,农业科学家允奎,当代著名作家刘心武等一大批饱学之士及英豪人物或生于斯或葬于斯,为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旅游资源境内有宋进士杜孝严“翰林洞”和上、下大佛石刻等文物。乡内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上大佛摩崖造像),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
特色产品水稻、小麦、玉米、棉花、油菜、生猪。安岳特产佛乐橙誉满国内外,周礼粉条驰名西南。[1]引[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