姥鲨
名称拉文种名: Cetorhinus maximus(Gunner)
英文种名: Basking shark,Bone shark
别名:姥鲛 赣鲨 蒙鲨 老鼠鲨
分类软骨鱼纲,姥鲨科
简介亦译晒暖鲨。
姥鲨科(Cetorhinidae)呆钝的巨型鲨鱼,通常被定为姥鲨(Cetorhinus maximus)一个种,但可能不只一种。常在水面漂浮或游动缓慢。栖于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北部温带区。体型巨大,长达14公尺(46呎),除鲸鲨外超过所有鱼类。以浮游生物为食。体灰褐或淡黑色。牙细长,鳃裂很长。一般不伤害人类,零星的被猎捕制鱼粉和鱼肝油。有时搁浅在海滩上腐烂,却被报导为巨海蛇。
分布区域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的温带和亚寒带海区,南北半球均产。中国东海、黄海,福建、浙江、上海、江苏和山东沿岸均有。
资源量我国年产量通常为500-600尾,以1958年为最高,最多达3000余尾。但自70年代中期以来,数量已不多,年产量100-200余尾
生活习性外海大洋性上层鱼类。有明显的昼夜垂直移动现象, 在拂晓和黄昏时上升到表层,其他时间栖息在100米以下的深水层,最深可达700-1000米。性迟钝,船只靠近它时也不逃逸。喜结成小群,每群60-100余尾,排列整齐,列成二或三个纵队。天气晴朗时常浮于水表层,背部紧贴水面,将吻端、背鳍和尾鳍上叶露出水面,或缓慢游动,张口滤食,或翻身侧卧,露腹晒日;有时当表体吸附有印鱼时,则经常跃出水面,企图抖落吸附的印鱼。偶尔进入热带区。在西北太平洋,姥鲨每年春季游向美国中部沿岸,夏季北上,秋季和冬季转向外海.每年3-4月从外海游向福建东北部沿岸,5-6月出现于浙江温州、舟山一带,7-8月北上黄海到山东威海沿岸,秋季南返,转向外海。厦门和漳浦外海均捕获过,广东广西未见到。
繁殖习性体形巨大, 仅次于鲸鲨。长10-12米,重超过5吨,捕获的姥鲨一般体长6-10米,发现最小个体长1.68米。繁殖习性不清,200年前曾在一雌鲨体内取出长300毫米的胎儿。据19 82年报导,姥鲨单个卵巢内含有卵数600万粒,卵径0.5毫米,雄性储囊精中有精液11-13.6公斤。可能属于卵胎生鱼类,雄性体长在4.8-6米时达性成熟,体长3.4米以下交配器发育不完全。以浮游动物为食,以摄食浮游桡足类为主,并兼食 鱼、沙丁鱼等小型上层结群性鱼类。
成鱼最大可达15米,仅次于鲸鲨,重达15000千克。体呈纺锤形,灰褐或青灰色。吻短,口大,牙小而多。眼小,无瞬膜。鳃裂宽大,鳃耙细长,呈鲸须状,适于滤食。张口取食浮游生物,主要是甲壳动物,有时食中小型鱼类。属大洋性上层鱼类,有时翻身晒腹。性温和。
功用肉可食用,皮可制革,肝可提取鱼肝油。
最新发现科学家发现秘密隐藏多年的加勒比海姥鲨。
,这种鲨鱼能长到近10米长,重量超过新款悍马H1。
加勒比海姥鲨有1.2米宽的大嘴。
加勒比海姥鲨重量超过新款悍马H1。
据美国媒体8日消息,经过长达半个世纪的搜寻,科学家终于发现了“失踪多年"的世界第二大鲨鱼——加勒比海姥鲨。
据科学家介绍,这种鲨鱼能长到近10米长,重量超过新款悍马H1,它们在春末、夏季和秋初常常呆在温带的海洋里。但50年前,它们神秘消失了,好像在躲避科学家的探寻。美国马萨诸塞州海洋渔业部的水生生物学家格雷格·斯科曼尔说:“这是50年来的一大谜,人们认为它们可能在海底冬眠去了,然而鲨鱼并不冬眠。”
斯科曼尔有幸发现了这种鲨鱼,为了更好地研究它们,科学家给此巨鲨打上了标签,通过卫星来跟踪它们,之后才发现它们的神秘去向。他发现这种巨鲨"潜逃"到了加勒比海的深海里,有一些还远远地跑到了巴西海岸。不过,科学家对这些目的地的吸引力还不清楚。科学家发现这种姥鲨比较温和,一小时能游大约5公里,其1.2米宽的大嘴张开后,一小时可进大约50万加仑的水,以进食水中的浮游生物。[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