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山县第一中学
峨山一中位于县城东1.5公里九龙营村后,占地140亩。前身系峨山县简易师范学校,创办于民国21年【1932】,校址在县城萃秀书院,后迁于永安街旧城隍庙内。民国27年【1938】改为初中,成立峨山县立初级中学,1946年迁校址于县城北门外文庙内【今双江小学】。学校常设班级4-5个,学生200余人,民国36年【1947】发展到7个班,在校生392人。
民国33年【1944】3月,中共云南省工委共产党员王以中到峨山以教书为掩护开展革命工作,民国35年【1946】3年又派共产党员董治安、董子健到峨山,之后董志安继任峨山中学校长,7月在峨山中学成立峨山县工委。县工委在峨山中学用革命思想教育师生,为峨山和滇中地区开展武装斗争准备了干部力量。民国37年【1948】11月,峨山中学师生近300人参加峨山武装起义。之后,在革命武装斗争中,董建中、张心聪、李惠芬等23名师生为革命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峨山中学被誉为“滇中革命的摇篮”名副其实。
建国后,峨山县立初级中学更名为“云南峨山初级中学”,1959年3月,塔甸开办第二中学,峨山中学更名为“峨山县第一中学”,1960年3月,峨山一中正式迁入九龙营新址。12月,塔甸二中停办,师生员工并入一中。“文革”期间,峨山一中深受其害,1969年1月奉令停止招生,教师分派到边远山区工作。1970年峨山发生强烈地震,校舍房屋大部分坍塌,同年4月县革命委员会指令峨山一中在小街公社黑白坎村复课【今小街中学校址】,并更名为“五七中学”,9月招新生,1972年2月迁往城南香柏祠村,复名“峨山一中”。
11届三中全会后,经过拨乱反正,在各级党委、政府重视关心下,在全校职工积极努力下,峨山一中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局面,1983年底新建复混结构教学楼2幢24间教室,并有图书阅览室、电教室及物理、化学、生物各科实验室。1986年建有264座的阶梯教室1幢和1幢28套教职工宿舍楼,校内有足球场1块,篮球场3块,校园内有水池、花园,被省政府授予“绿化校园甲级学校”。
1988年8月,峨山县委、县政府决定,峨山一中迁回九龙营原址,省、地、县有关部门投资114万元,新建钢混教学楼1幢,修建旧房15172平方米,学校图书资料及教具设备逐步得到充实,年末有教学班20个,在校学生1144人。学校以“团结、求实、进取、奉献”为校训,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为峨山培养了大批人才。至1993年,峨山一中在校学生1303人,教学班25个,其中高中8个,学生462人;初中17个,学生841人。有教师91人,其中中学高教5人,中学二级、三级教师47人、小学高级教师2人,其他10人。 【摘录于《峨山彝族自治县县志》;资料数据截止199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