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轻工业大学

简介山东轻工业学院,成立于1978年,山东轻工业学院前身是1948年由解放军胶东军区军工部建立的胶东工业学校。学校1982年成为国家首批学士学位授权单位,1998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单位,2005年获准为工程硕士培养单位,2006年成为同等学力人员在职申请硕士学位授权单位。
办学条件

学校占地面积2162.45亩,校舍建筑面积75.33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2859万元;图书馆藏书211.65万册。学校建有山东教育与科研网济南城域网西部大学科技园网络节点,校园网贯通了整个校园乃至学生宿舍,为教学科研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现有普通教育在校生17000余人。学校现设14个二级学院,1个教学部,1个教学中心。开设51个本科专业,涵盖工学、理学、文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学科门类,已初步形成了以工为主,以轻工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结构布局。
基础设施学校办学条件优良,基础设施齐全,拥有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和先进的多媒体教室、数字化语音室,50多个教学实验室(中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27亿元。教学用计算机3500余台套,数字化语音室、自主学习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室130余个,图书馆藏书147万册,中外文期刊1300余种,可提供中外文数据库检索20余种,为学校的教学、科研提供了有力保障。
学科专业学校是国务院批准的硕士学位及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单位,同

时还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以同等学力身份在职申请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具有培养高层次人才的良好条件。学校现设54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省级特色专业4个。所设专业涉及工学、理学、文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医学等7个门类。有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9个硕士点和3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10个学科专业接受同等学力人员在职申请硕士学位。学校现有制浆造纸科学与技术1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制浆造纸工程、发酵工程、皮革化学与工程、艺术设计学等4个省级重点学科;制浆造纸科学与技术、玻璃与陶瓷材料、轻工装备先进制造与测控技术、轻工助剂、工业微生物等5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制浆造纸工程、玻璃与陶瓷材料等学科设有“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岗位;有6个与企业共建的省级技术研发中心。
师资力量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方略,建立了一支以高层次人才为核心、中青年教师为骨干,以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教师为主体的勇于探索、乐于奉献的教学科研队伍。现有专任教师979人,其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人员654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418人,其中教授118人。学校有双聘院士3人,“泰山学者”岗位特聘教授3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4人,享受国务院政府

特贴者15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8人,全国和山东省优秀教师15人,山东省教学名师3人。另外,学校从国内外重点大学和科研院所聘请了100余名知名专家学者为兼职教授,部分教师被国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聘为客座教授。
办学宗旨学校始终坚持“质量立校”方略,按照“强化基础、突出实践、拓宽专业、注重素质、鼓励创新、尊重个性”的原则,科学制定了人才培养方案,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学校积极进行按学科大类(或学院)培养、二次挑选专业、双学位、辅修专业、个性学分等试点工作;建立了完整的课堂教学、科学实验、学术活动和社会实践综合教学体系,健全了教学全程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以及二级学院教学工作评价体系,并采取有效措施加强英语、计算机、数学等基础课程教学,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充分的自主学习空间,促进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学科成就学校始终坚持以教学工作为中心,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规范教学管

理,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学术声誉不断提高。学校2007年顺利通过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并获得“优秀”成绩。在近两届省级教学成果评选中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4项,二等奖5项。现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11门,省级教学团队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近五年,学生通过参与教师科研课题开展课外科技活动,与教师合作在多种学术期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部分文章被SCI收录。在“挑战杯”、数学建模等竞赛中,获国家级、省级奖402项。
学校坚持实施“学科领校”方略,建立了省、校两级重点学科(实验室)为骨干的学科体系,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依托优势学科平台强化专业建设,开展科学研究和科技攻关。现有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6个,省级重点学科4个,校企合作省级技术研发中心5个。近五年来,学校承担省部级以上研究课题186项,获国家级奖励5项、省部级奖励35项,国家授权专利35项,出版专著和教材181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论文3200篇,其中被 SCI、EI和ISTP收录的论文639余篇。
所获荣誉学校一贯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在“崇实尚能”校园文化精神的烛照下,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得以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创建优良学风班活动、社团活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主题教育活动等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拓展与提高提供了广阔的天地。近年来,学生作品在全国、全省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电子设计大赛、数学建模大赛、山东省大学生机电产品创新设计竞赛、山东省艺术院校美术大赛等比赛中获省部级以上奖励290余项,其中获国家级奖励34项。
学校注重产学研结合,毕业生普遍具有较强的理论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深受省内外用人单位的好评,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并有多名毕业生荣获“山东省高校毕业生十大成功创业者”、“山东省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标兵”称号。学校连续四年被评为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省级先进集体。近五年来综合就业率均保持在90%以上,并在山东省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评估中获得优秀。
对外交流学校实行“开放活校”方略,加强对外交流合作,先后与英国南安普敦大学、英国布赖顿大学、德国伊尔姆瑙理工大学、芬兰埃博大学、澳大利亚新英格兰大学、加拿大北大西洋学院等10多个国家的30多所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并分别与加拿大北大西洋学院及英国南安普敦大学合作举办了中外联合办学项目。
就业现状近五年,毕业生年底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并在山东省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评估中获得“优秀”。毕业生中涌现出了一大批企业家,被新闻媒体称之为极富特色的“轻院老总现象”。目前山东省轻工行业的技术和管理骨干绝大多数毕业于山东轻工业大学。已评选的30名“山东省高校毕业生十大成功创业者(基层就业标兵)”中,我校毕业生占5名,列全省高校第一位。
发展目标经过60年的建设和发展,学校积极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秉承“崇实尚能”校园文化精神,发挥学科优势,与山东轻工业互动共进。学校已成为山东轻工业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重要基地,被誉为“山东轻工业人才的摇篮”。学校正在全面推进“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学科领校、开放活校”办学方略,为把学校建设成为国内知名的高水平工业大学而努力奋斗。
六十校庆山东轻工业学院向全省17个校友会发出邀请函,在60周年校庆之际,诚邀3万余名毕业生回母校与“90后”在校生欢聚一堂,同叙师生情,共话发展计。
随着今年高校开学,1990年后出生的大学生开始陆续迈入大学校门,“90后”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一个新名词,社会上也多把他们与“80后”乃至上世纪70年代、60年代、50年代出生的大学生进行比较,各代人间的“代沟”更是关注的焦点。
从现在起,“90后”大学生将在相当长的时间段内成为大学校园的主体,如何教育好培养好这新一代大学生将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山东轻工业学院党委书记闫秉科告诉记者:“每代大学生都有自身成长的特点和规律,我们愿意借助今年10月18日60周年校庆契机,邀请五代学子同堂对话,用四代毕业生学习创业的经验与教训,为‘90后’在校生的人生规划提供有益的借鉴,同时,‘90后’大学生的活力也会传递给师兄师姐们更多的激情。”
2008年10月18日,迁至济南大学科技园区的山东轻工业学院将喜迎60周年华诞,为了响应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号召,学校精简仪式庆典,将原计划的盛大庆典改由系列学术活动所代替,在校庆期间精心打造“产学研合作联盟”、“企业创新与发展论坛”和“校友总会”三个平台,以推进产学研合作、企业家沟通、校企合作为有效途径,着力打好为经济社会发展、为轻工企业、为校友服务这张“特色牌”。其间,为更好地把握新时期大学生的思想脉络和性格特征,有针对性地教育培养,学校将借广大校友返校之机,诚邀知青大学生、改革开放前与改革开放后大学生、国家大中型企业的企业家、私营企业家、自主创业的实践者等等,与刚刚迈入象牙塔的“90后”的新一代大学生一起抚今追昔、畅谈未来,互补同勉,共话师生、校企的未来与发展。
“每代大学生都有自身成长的特点和规律,我们愿意借助今天60周年校庆契机,邀请五代学子同堂对话,用四代毕业生学习创业的经验与教训,为‘90后’在校生的人生规划提供有益的借鉴,同时,‘90后’大学生的活力也会传递给师兄师姐们更多的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