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吴街村
陈吴街
一、概况
该村位于县城西南10公里。106国道西侧。现有110户460人,耕地760亩。据《东明县地名志》记载,吴氏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从河南长垣县西角集迁此建村,以姓命村名吴街。同年,陈氏从山西洪洞迁来,在吴街南边定居称陈街。清初土质变沙,吴街改称吴沙窝,陈街改称陈沙窝。以后人口增多,两村连在了一起,抗日战争时期始称陈吴街。该村现有吴、陈、李、王、杨五姓。吴姓63户245人;陈姓43户168人;李姓原籍迁入时间不详,现有2户24人;王姓于清末从本乡王沙窝迁入,现有 1户12人;杨姓于民国初年从东明集镇葛岗迁入,现有1户1人。
二、经济发展
【农业】该村建国前,一直以种柳为主。土地沙化无法种庄稼,仅有小部分土地可种一茬大秋,且产量极低,靠农业难于维持生活,多数人出外打长工,打短工,部分人沦为乞丐,成为职业要饭者,靠扛挎蒌唱“莲花落”为生。解放后,实现农业合作化,生活好转,但几十年来农业没有大的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推行生产责任制,村民种田有了积极性,他们和邻村一起引黄灌淤,并挖沟修渠,筑桥建闸,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改变了生产条件,粮食产量显著提高。现在小麦亩产800多斤,玉米亩产1000多斤,吃不完,家家卖余粮。
【工商业】民国初年,吴大轩创建“广春堂”药铺,赚了钱购买了数百亩飞沙不成庄稼的土地,1933年黄河大堤决口,所置土地全部变成了良田,从此发了家,盖楼筑院,成了村里的“首富”。吴照林开粉坊,生意也不错。改革开放后,民营经济有较大发展,现在该村有两家外商投资建立的两处面粉厂,生意红火。本村不少户在沙窝商业街开门市,做生意,收入也很可观。
三、社会进步
【文化教育】建国前由于生活困难,念书的人很少,多数是文盲。解放后经济好转,村民的子女到沙窝完小就读。现在该村整体文化素质提高,青壮年基本都具有初中文化水平。全村已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全部入学。
【村民生活】该村农商并举,经济收入增加,村民逐步富裕起来,生活水平和居住环境都发生了巨变。过去的茅草屋变成了钢筋水泥的砖瓦房,有的户住上了楼房。电视机、电话机、手机基本普及。摩托车、电动车代替了原来的自行车。耕作实现了机械化,村民脱离了繁重的体力劳动。生活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四、党政建设
1960年陈吴街、南北庄、孙沙窝、张沙窝四村从沙窝大队划出,建立吴沙窝大队,并建立党支部。1996年合并到沙窝行政村但保留了独立支部。历任支部书记为:1960年李井云,1978年陈留安,1994年陈留增,2001年陈庆军,2003年吴保民。历任大队长(村委会主任)为:1960年张留轩,1978年吴可义,直到合并行政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