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捐纳制度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8-09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清代捐纳制度】捐纳制度在清朝是一个很重要的制度,它和科举制度互相补充,一部分人通过科举考试做官,一部分人通过捐纳制度做官,还有一些其他途径。始于顺治朝,完备于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冗滥于咸丰、同治两朝,终于宣统]朝。它与科举、荫袭、保举同为清朝选拔官吏的三个重大途径,存在了两百多年,对于清代的社会政治,尤其是晚清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产生过非常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清朝捐纳制度的特点】1. 统一管理: 包括统一捐项,统一主管,统一入库,统一政策,统一资证。

2. 明码标价。什么官,多少钱,是有规定的。

3. 官多缺儿少。捐的官很多,那个缺儿,位置,真正的落实到就职少了。

4. 捐纳泛滥。它开始时,有例捐,有常捐。后来很多例捐就变成常捐,这就越捐越滥。

【清朝捐纳制度的弊端】1. 在财政上,饮鸩止渴。捐纳的本来的意思是解决财政上不足,捐的结果一时财政稍好一点,但是,是饮鸩止渴,后患无穷

2. 在文化上,斯文扫地。

3. 在吏治上,贪污腐败。

4. 在政治上,丧失民心。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