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梯电价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8-10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具体方案对安装“一户一表”的居民用户按阶梯式累进电价进行计收电费,具体方案是,月用电量低于50千瓦时部分,电价不调整,仍为0.538元/千瓦时;51~200千瓦时部分,单价为0.568元/千瓦时;超过200千瓦时部分,电价为0.638元/千瓦时。市区徐某家4月份的用电量为96千瓦时,其电费计算如下:基本电费部分:96千瓦时×0.538元/千瓦时=51.65元;超出50千瓦时的调价电费:(96~50)千瓦时×0.03元/千瓦时=1.38元;电费合计51.65+1.38=53.03元 。“阶梯式电价”机制可有效地抑制电力浪费现象,引导居民节约用电,合理用电,比纯粹“口号倡导型”节约用电更加有效。

电价改革大环境中国整体电价改革会是一个渐进性的过程,目前很难期望大范围的电价改革。但是,可以在不提高整体电价水平的情况下,将居民电价设计得更好,或者将对居民用电的补贴做

阶梯电价
电力设施

得更有效。居民用电的定价除了应该保证居民的最基本需要,在能源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还要注重抑制不合理需求,鼓励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现行居民用电单一电价不能做到这两点,补贴也没有针对性。因此,有明确针对性的居民递增式阶梯电价应当是下一步居民电价改革的重点,用经济手段来鼓励全社会节约用电,是居民电价改革的一个突破口。

对比研究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最近的一项研究说明,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经较为普遍地实行了居民阶梯式递增电价。70年代石油危机以后,能源和环境问题日益受到重视,发达国家对居民生活用电基本上实行递增制,即用电越多,电价越高。日本日本的电价制度规定了多种计价模式。其中,针对居民生活用电,采用分段电价制:第一段为120千瓦时,是生活必需用电,电价最低;第二段为121至250千瓦时,电价与电力平均成本持平;第三段为250千瓦时以上,电价最高,反映电力边际成本的上涨趋势,用以促进能源节约。美国美国对居民生活用电采用生命线电价,这是政府对低收入居民特殊照顾的一种电价。生命线电价作为对贫困户的优惠,对在生命线用电量以下的每户每月用电量,规定一个较低电价;对超过生命线用电量限额的用户,按合理电价收费;再超过某一用电量限额时,按高于合理电价收费。这种电价递增体现了超额用电对资源和环境压力,是合理的。香港在中国香港,供电服务由香港中华电力有限公司(简称“中华电力”)和香港电灯有限公司提供。其中,由中华电力提供服务的用户和电力需求均占全港70%以上。在电价分类上,中华电力将电价分为四类。其中,对居民住宅用电,实行电价随用电量增加分段增加的办法,即阶梯式递增收费法。分析以上各种计价模式都是阶梯式递增电价,分段略有不同,基本原则一样。其理论基础是拉姆齐定价策略(Ramsey,1927),是以拉姆齐法则为基础的一种定价方式,核心思想是追求预算平衡(满足垄断企业的收支平衡)约束下的社会福利最大化。拉姆齐定价要求产品定价应考虑到不同产品的需求弹性,高需求弹性的产品价格上升幅度小,反之则相反。简单地说,拉姆奇定价法是使用“与弹性成反比”规则,价格弹性较低的用户被收取较高的价格,因此也为补偿固定成本做出更多贡献。拉姆齐模型既考虑了生产者自身的成本,又兼顾到消费者的支付意愿,一直被看作符合社会福利要求的定价模型,对设计差别定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拉姆奇定价法拉姆奇定价法根据不同收入群体定价,而实践中则采用针对不同用电量分段实行阶梯式递增电价,不容易确定家庭收入情况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居民大致可以分为三个群体:低收入家庭、中等收入家庭和高收入家庭。各群体有不同的用电预算,一般低收入家庭用电少,高收入家庭用电多。因此,对用电量分段定价基本符合收入群体定价原则。

居民递增式阶梯电价应是改革重点

阶梯电价
电价调整

对于电力企业来说,不同的细分用电市场上,经济性上合理的定价方式应该是根据不同细分市场的价格弹性来确定。通常来说,低收入群体通常对电价很敏感,容易因电价上涨而减少电力消费,价格弹性大;而高收入消费群体不太在乎电价上涨,价格弹性小。因此,根据拉姆齐法则,对价格弹性大的消费群体,定价应低于价格弹性小的群体。也就是说,供电企业在追求最大利润的前提下,合理的定价策略也应该是低收入居民低电价,高收入居民高电价。事实上,低收入消费群往往存在较大用电增长空间,扩大低价市场,可显著增加用电量。因此,对于售电量来说,一旦区别定价,低收入居民会由于电价降低而提高消费量,而高收入居民不会因为电价调高而降低消费量,因此整体电力消费会增加。就整体电价水平说,企业能否获得更多利润取决于阶梯电价的设计。如果政府不愿意提高电价水平,可以对某一时间的阶梯电价采取中性设计,即按现有电量计算,电网企业总收入持平,由于售电量增加,电力企业也能获得更多利润。

对于居民来说,中国现行的居民用电平均定价,没有考虑不同的消费群体。按照目前的电力平均定价或平均提价,那么低收入居民会减少用电量(相对贵),而高收入居民则增加用电量(相对便宜)。现行的对不同消费量实行统一电价的模式,居民平均电价低于供应成本,居民消费基本上是峰荷用电,用电量越多峰越高,供应成本越贵。在这种的情况下,或通过高工业电价进行交叉补贴,或通过国有电力企业的亏损进行补贴,实质上更多地补贴了高收入居民,因为高收入家庭用电最多。实行阶梯电价,除了能反映社会公平,还更有利于鼓励居民节约用电、减少能源浪费。

对于政府来说,对居民用电实行阶梯式递增电价可以提高能源效率。从社会公平的角度,也应当对低收入群体实行低电价,效率与公平的方向是一致的。通过分段电量可以实现细分市场的差别定价,提高用电效率。并且,在公平性上,能够相对更多地补贴低收入居民。

如果将某一户居民的用电量根据其用电特征简单地分为几个递增梯段,那么,处于最低梯段的用电量应当是最基本的居民生活用电,是生活必需消费,这一梯段电量的价格弹性很低。既然保证居民生活基本用电是政府的责任,对最基本的生活用电就不一定还要根据价格弹性定价,而可以用生命线电价来保证基本需求,作为政府对低收入居民实行特殊照顾的一种电价。

整体而言,中国的电力定价基本上是成本加成定价,即成本加收益定价或投资回报率价格规制模型。这种定价方法以全部成本作为定价基础,忽视了市场供求和竞争因素的影响,缺乏适应市场变化的灵活性,不利于电力企业参与竞争,容易掩盖电力企业经营中非正常费用的支出,不利于企业提高经济效率。因此,电价改革的长期目标应当是市场定价,政府监管。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