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坛公园
天坛概况公园简介
天坛公园位于北京市崇文区天坛路,在北京正阳门外,永定门内路东。是明朝、清朝两代帝王冬至日祭皇天上帝和正月上辛日行祈谷礼的地方。
天坛是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仿南京形制建天地坛,合祭皇天后土,当时是在大祀殿行祭典。嘉靖九年(1530年)嘉靖皇帝听大臣言:“古者祀天于圜丘,祀地于方丘。圜丘者,南郊地上之丘,丘圜而高,以象天也。方丘者,北郊泽中之丘,丘方而下,以象地也。”于是决定天地分祭,在大祀殿南建圜丘祭天,在北城安定门外另建方泽坛祭地。嘉靖十三年(1534年)圜丘改名天坛,方泽改名地坛。大祀殿废弃后,改为祈谷坛。嘉靖十七年(1538年)祈谷坛被废,于十九年在坛上另建大享殿,二十四年建成。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改名祈年殿。以后多次修缮、扩建。
1900年八国联军曾在天坛斋宫内设立司令部,在圜丘上架炮。文物、祭器被席卷而去,建筑、树木惨遭破坏。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对天坛的文物古迹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保护和维修。进行过多次修缮和大规模绿化,使古老的天坛更加壮丽。现在公园占地200公顷,四面各有一门。园内有二百年以上的古柏二千五百多棵。还有百花园种植了大量的花卉。近年又在百花园北新建了别具有一格的亭廊联接的庭园,增添了园景。
1961年,国务院公布天坛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为“世界文化遗产”。 2007年5月8日,天坛公园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天坛[1]是世界上最大的祭天建筑群。天坛有垣墙两重,分为内坛、外坛两部分,坛域平面北呈圆形,南为方形,象征“天圆地方”。外坛东西长1700米,南北宽1600米,面积270多公顷。主要建筑集中于内坛。天坛主要建筑在内坛的南北中轴线上,圜丘坛在南,祭天,有圜丘、皇穹宇等;祈谷坛在北,祈谷,有祈年殿、皇乾殿、祈年门等,中间有墙相隔。两坛由一座长360米、宽近30米、南低北高的丹陛桥(也称海墁大道或神道)相连。丹陛桥两侧为大面积古柏林。内坛西墙内有斋宫,是祀前皇帝斋戒的居所。外坛西墙内有神乐署、牺牲所等。坛内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乾殿、圜丘、皇穹宇、斋宫、无梁殿、长廊、双环万寿亭等,还有回音壁、三音石、七星石等名胜古迹。天坛的建筑不仅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而且有些建筑还巧妙地运用了力学、声学、几何学原理,因此具有重要价值。
圜丘坛是举行冬至祭天大典的场所,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主要建筑有圜丘、皇穹宇及配殿、神厨、三库及宰牲亭,附属建筑有具服台、望灯等。圜丘明朝时为三层蓝色琉璃圆坛,清乾隆十四年(1749)扩建,并改蓝色琉璃为艾叶青石台面,汉白玉柱、栏。圜丘形圆象天,三层坛制,高5.17米,下层直径54.92米,上层直径23.65米,每层四面出台阶各九级。上层中心为一块圆石,外铺扇面形石块九圈,内圈九块,以九的倍数依次向外延展,栏板、望柱也都用九或九的倍数,象征“天”数。圜丘台面石板、拦板及各层台阶的数目均为奇数九或九的倍数。如台面石板以上层中心圆石为起点,第一圈为九块,第二圈为十八块,依次周围各圈直至底层,均以九的倍数递增。各层汉白玉石栏板的数目也是如此。燔柴炉位于圜丘坛外壝内东南,座南朝北,圆筒形,绿琉璃砖砌成,其东西南三面各出台阶九级。燔柴炉是举行冬至祭天大典望燎仪时焚烧祭祀正位(皇天上帝)供奉物用的。
皇穹宇院落位于圜丘坛外壝北侧,坐北朝南,圆形围墙,南面设三座琉璃门,主要建筑有皇穹宇和东西配殿,是供奉圜丘坛祭祀神位的场所。皇穹宇由环转十六根柱子支撑,外层八根檐柱,中间八根金柱,两层柱子上设共同的溜金斗拱,以支撑拱上的天花和藻井,殿内满是龙凤和玺彩画,天花图案为贴金二龙戏珠,藻井为金龙藻井。皇穹宇殿内的斗拱和藻井跨度在我国古建中是独一无二的。皇穹宇配殿,歇山殿顶,蓝琉璃瓦屋面,正面出台阶六级,饰旋子彩画,造型精巧。东殿殿内供奉大明之神(太阳)、北斗七星、金木水火土五星、周天星辰等神版,西殿则是夜明之神(月)、云雨风雷诸神神牌供奉处。皇穹宇殿前甬路从北面数, 前三块石板即为“三音石”。当站在第一块石板上击一下掌, 只能听见一声回音; 当站在第二块石板上击一下掌就可以听见两声回音;当站在第三块石板上击一下掌便听到连续不断的三声回音。这就是为什么把这三块石板称为三音石的原因,也有人专门把第三块石板称为“三音石”。
皇穹宇院落周围的圆形围墙,墙高约3.72米,厚0.9米,墙身用山东临清砖磨砖对缝,蓝琉璃筒瓦顶,这就是著名的“回音壁”。皇穹宇圆形院落的墙壁自然形成音波折射体,磨砖对缝的砌墙方式使墙体结构十分紧密,墙的表面直径651米, 围墙高327米。当人们分别站在东西配殿的后面靠近墙壁轻声讲话,虽然 双方距离相距很远,但是可以非常清楚地听见对方讲话的声音。这是因为圆形十分光滑,对音波的折射。
祈谷坛是举行孟春祈谷大典的场所,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乾殿、东西配殿、祈年门、神厨、宰牲亭、长廊,附属建筑有内外壝墙、具服台、丹陛桥,内坛墙上东南西北各设天门,西外坛墙设祈谷坛门,内坛东部有七星石。祈谷坛的祭坛为坛殿结合的圆形建筑,是根据古代“屋下祭帝”的说法建立的。坛为三层,高5.6米,下层直径91米,中层直径80米,上层68米;殿为圆形,高38米,直径32.7米,三重蓝琉璃瓦,圆形屋檐,攒尖顶,宝顶鎏金。
祈年殿由28根楠木大柱支撑,柱子环转排列,中间4根“龙井柱”,高19.2米,直径1.2米,支撑上层屋檐;中间12根金柱支撑第二层屋檐,在朱红色底漆上以沥粉贴金的方法绘有精致的图案;外围12根檐柱支撑第三层屋檐;相应设置三层天花,中间设置龙凤藻井;殿内梁枋施龙凤和玺彩画。祈年殿中间4根“龙井柱”,象征着一年的春夏秋冬四季;中层十二根大柱比龙井柱略细,名为金柱,象征一年的十二个月;外层十二根柱子叫檐柱,象征一天的十二个时辰。中外两层柱子共二十四根,象征二十四节气。
皇乾殿是平时供奉祈谷坛祭祀正位和配位神版的大殿,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位于祈谷坛内壝外北侧,由三座琉璃门与祭坛相通。祈谷坛的神厨、神库和宰牲亭与祈谷坛之间由长廊相连,长廊由东砖门至东北方的宰牲亭呈曲尺形,共七十二间,与祈年殿大小三十六根柱子相对应,象征七十二地煞。
丹陛桥是连接祈谷坛南砖门及其南天门(成贞门)的甬道,也是连接祈谷坛和圜丘坛的轴线,长360米,宽30米。丹陛桥上有三条石道,中为神道,东御道,西王道,北高南低,北端高4米,南端1米,北行令人步步登高,如临天庭。
斋宫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是皇帝举行祭天大典前进行斋戒的场所,位于祈谷坛内坛西南隅。宫内建有无梁殿、寝殿、钟楼、值守房和巡守步廊等礼仪、居住、服务、警卫专用建筑,均采用绿色琉璃瓦,以两重宫墙、两道御沟围护。斋宫布局严谨,环境典雅,是中国古代祭祀斋戒建筑的代表作。无梁殿即斋宫正殿,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绿琉璃瓦庑殿顶,殿内为砖券拱顶,殿前月台崇基石栏,三出陛,正阶十三级,左右各十五级。无梁殿是皇帝白天斋戒场所,殿内陈设朴素,明间所悬“钦若昊天”匾为乾隆皇帝御笔,表达了天子对皇天上帝的虔诚之心。
南神厨院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位于圜丘东,座北朝南,院门南开,主要建筑有神库、神厨、井亭,是圜丘冬至祭天大典之前制作圜丘坛各种祭品的场所。院门外有走牲道与圜丘东棂星门相连,祭时临时搭设走牲棚以运送祭品。建筑规整庄重,是我国祭祀建筑中仅存的几座神厨之一。
神乐署是天坛建筑之一,位于天坛西外坛,为明清时期演习祭祀礼乐的场所,被誉为明清两朝最高的礼乐学府。神乐署始见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称神乐观,观中殿宇众多,环境优美,开有茶肆、药铺,又称天坛道观。清乾隆八年(1743年)改神乐观名为为神乐所。乾隆十九年(1754年)定名为神乐署。天坛神乐署的正殿,原为明清两朝演习祭祀礼乐的殿宇,为歇山顶单檐古建筑,坐西向东,六楹五开间,东西向设穿堂门,殿内面积达600平方米。现开辟为“中和韶乐”展演区,举办古代祭祀乐舞展演,同时作为中和韶乐乐器钟、磬的主要展馆。
原天坛公园内有一土山位于祈谷坛内坛西南,丹陛桥西侧,对天坛的总体景观造成了极大破坏。1990年市政府组织搬走土山,恢复了斋宫与丹陛桥之间的景观联系。植物配置是天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天坛坛域宽广,气势宏大,建筑集中,在主体建筑周围密植松柏,使中心祭坛苍翠环绕,形成一种庄重、肃穆、宁静、纯洁的祭坛氛围。祈年殿西柏树林西侧,是北京城最大的一片丁香林,占地6300平方米,种有丁香240丛,树龄近50年,在北京城已十分少见。天坛菊花以品种多、养护水平高闻名遐迩,著名的有“瑞雪祈年”、“丹陛金狮”等。
历史沿革
据史料记载,有正式祭祀天地的活动,可追溯到公元前两千年,尚处于奴隶制社会的夏朝。中国古代帝王自称“天子”,他们对天地非常崇敬。天坛是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仿南京形制建天地坛,合祭皇天后土,当时是在大祀殿行祭典。嘉靖九年(1530年)嘉靖皇帝听大臣言:“古者祀天于圜丘,祀地于方丘。圜丘者,南郊地上之丘,丘圜而高,以象天也。方丘者,北郊泽中之丘,丘方而下,以象地也。”于是决定天地分祭,在大祀殿南建圜丘祭天,在北城安定门外另建方泽坛祭地。嘉靖十三年(1534年)圜丘改名天坛,方泽改名地坛。大祀殿废弃后,改为祈谷坛。嘉靖十七年(1538年)祈谷坛被废,于十九年在坛上另建大享殿,二十四年建成。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改名祈年殿。以后多次修缮、扩建。
1900年八国联军曾在天坛斋宫内设立司令部,在圜丘上架炮。文物、祭器被席卷而去,建筑、树木惨遭破坏。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对天坛的文物古迹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保护和维修。进行过多次修缮和大规模绿化,使古老的天坛更加壮丽。现在公园占地200公顷,四面各有一门。园内有二百年以上的古柏二千五百多棵。还有百花园种植了大量的花卉。近年又在百花园北新建了别具有一格的亭廊联接的庭园,增添了园景。
1961年,国务院公布天坛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为“世界文化遗产”。 2007年5月8日,天坛公园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机构设置
1.办公室职能:负责公文处理、机要保密工作;准备和组织以管理处名义召开各种行政工作会议;编写信息;管理档案;承办来信、来访和接待工作;兼管计划生育及审计工作。
2.劳资科职能:负责职工工资总额计划的核定、工资调整等业务管理;负责全园工人的调配与管理工作;负责办理临时工招用手续;负责技工考核的组织管理工作。
3.财务科职能:负责编报公园财务预算、决算;编制财务收、支计划并监督各项经费的使用;负责现金的收缴、存取及资金的管理工作;办理公园各项保险、纳税手续;负责财务会计和公园的物价工作。
4.园容绿化科技科职能:负责全园绿化、美化规划的拟定工作;编制全园绿化、美化年度计划、总结;监督检查、指导绿化养护管理;编制全园植保工作计划;管理与检查园容卫生工作;负责进行科普宣传和科技工作。
5.管理科职能:制定公园各项标准、制度;负责游人投诉的落实答复工作,并制定整改计划;负责全园各种票务的管理及发售年票工作;负责公园房地产管理;负责社会监督媒体的收集整理、答复反馈工作;审批商业网点的设置。
6.工程科职能:负责古建的保护和修缮及全园年度工程修建计划预算的编报工作;负责编制全园零修工程项目计划;负责工程前期的各项准备工作及施工全过程的监督管理;办理固定资产转移和交付使用手续。
7.文物科职能:对文物库文物实行科学管理;对陈展文物保护工作进行监督;负责文物复制、仿制、搜集、整理工作;负责文物保护方面的研讨会;负责文物展览方案设计、展览制作、布展、监理。
8.文化科职能:负责公园文化产品的研制与开发;研究和开发公园的旅游资源,策划和组织实施公园文化旅游活动;审核外单位在公园内的拍摄活动;负责组织新闻发布会工作。
9.保卫科职能:负责内部治安管理工作;配合公安机关维护公园的治安秩序;负责全园安全生产工作;重要外宾的安全保卫工作;负责交通安全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
10.党委工作部职能:负责公园人事管理及离、退休人员的管理工作;管理科级及以下干部档案;负责全园及党委的组织工作;负责纪检监察工作;负责团组织的建设。
11.工会职能:维护职工各项劳动权益;起草民主管理工作计划;负责先进职工和劳动模范等的评选等工作;组织职工开展文化、艺术、体育活动;负责全园后勤工作。
游览指南开放时间
天坛公园开闭园时间、票价及优惠措施
一、四大门开闭时间
开门时间 6:00 止票时间 20:00
静园时间 21:00 关门时间 22:00
二、景点开闭时间
1 、景点每日 8:00 开放
2 、 3月1日—— 6 月 30 日
大门16:00 止售联票 , 景点 17:00 止售景点票 , 景点 17:30 关门
3 、7 月 1 日——10 月 31 日
大门16:30 止售联票 , 景点 17:30 止售景点票 , 景点 18:00 关门
4 、11月 1 日一一次年 2 月 28 日
大门 15:30 止售联票 , 景点 16:30 止售景点票 , 景点 17:00 关门
三、票价
1 、 4 月 1 日一一10 月 31 日为旺季 , 门票 15 元 , 优惠门票 8 元 ,联票35元
2 、 11 月 1 日一一次年 3 月 31 日为淡季 , 门票 10 元 , 优惠票 5元,联票30元
3 、景点门票 20 元 ( 包括祈年殿、回音壁、圄丘 )
4 、神乐署景点票 10 元
四、优惠措施
1、持有本人老年证的老年人 , 大中小学生凭有效证件 , 低保人元持低保证 , 可购买优惠门票 ( 不包括园中园 )
2、1.2 米以下儿童 , 离休干部 , 现役军人、武警官兵 , 持革命伤残军人证的伤残军人 , 持退休证的退休军人 , 持残疾证的残疾人 , 免费入园( 不包括园中园 )
五、月票
1 、票价 15 元
2 、发售时间 : 每月月末四天
3 、购买条件 : 需持北京市身份证、一寸近照
乘车服务
公共交通线路:乘7、17、20、35、36、69、71、105、106、110、120、692、707、729、803、826路车到天桥站下车
15路天桥商场下车
6、34、35、36、106、110、687、707、743路天坛北门下车。
2、20、35、69、71、504、826路天坛西门下车。
36、53、120、122、525、610、800、803、814、958、特3、运通102路天坛南门下车。
6、25、34、35、36、39、41、43、60、116、525、610、684、685、687、707、723、743、814路法华寺下车。
导游服务
电子导游
1、位置:四大门区;
2、时间:8:00——17:00;
3、语种:中、粤语、英、日、韩、法、德、西班牙;
4、收费:a.中文:押金100元,退换机器时返还游客;机器租金10元。
b.其它语种:押金100元,退还机器时返还游客;机器租金40元
殿堂讲解
1、位置:各景点殿堂;
2、时间:每二十分钟讲解一次,并视游客量增加讲解频度;
3、语种:中文;
4、收费:免费。
团队讲解
1、位置:公园南门;
2、时间:8:00——17:00;
3、语种:中文、英文;
4、收费:a.中文讲解五人以下100元;中文讲解五人以上200元。英文讲解在中文收费基础上加收50元。
5、提示:团队导游需要提前两天预定;联系电话:67028866-导游班。
参观游览专题展览
大祀斋戒展
2007年天坛的管理部门对斋宫进行了全面修缮,修缮后为了使游客能更好的了解天坛的历史和天坛祭天文化我们在无梁殿举办了介绍相关知识的展览,展览的主题是“大祀斋戒”,内容为祭天斋戒的由来和斋宫情况介绍,展览分为四个展室,即有斋宫建筑展、斋戒仪展、百官斋戒展、皇帝御斋宫展。“大祀斋戒”
中国古代有“国之大在祀与戎”说法,意思是说祭祀与战争是国家最重要的事情,按照中国古代的礼制,祭祀前人们要行斋戒礼,目的是为了表示对深的尊重,也是强调祭祀的重要性,天坛斋宫就是明清两朝皇帝为了举行大祀斋戒而建造的。
第一部分 守德由来胜守险——斋宫建筑展
斋宫建筑展主要介绍了斋宫建筑的历史功用和演变过程。通过明清封建帝王对斋戒建筑的营建和改扩建反映其对祭祀斋戒的重视。
第二部分 (无梁殿南次间)
洗心涤虑对苍昊——斋戒仪
斋戒仪为我们介绍了古代斋戒制度的形成、明清皇帝对斋戒礼仪的确定,并展出部分祭祀文物。
第三部分(无梁殿北次间)
动静存诚慎致斋——百官斋戒
古代祭祀之时,不仅皇帝要斋戒,陪祀的王公大臣文武百官也要按期在斋所进行斋戒。明清两朝规定,每当祭祀大典时,在京官员或在衙署斋戒,或在天坛附近赁房租住,以致天坛周围庙宇、道观多辟有茶舍供官员居住。
第四部分(无梁殿北稍间)
虔居斋室洁明禋——皇帝御斋宫
明清时期共有22位皇帝来天坛祭天并斋戒,包括明代的13位皇帝和清代的9位皇帝,这里陈设有这些皇帝的挂像。并简要介绍了他们的生平及祭祀天坛的次数,我们可以从中大致了解到历任皇帝的施政特点及对待祭祀的重视程度。
寝宫原状陈设展
寝宫建于清乾隆八年(1743年),为五开间,是清代皇帝斋戒期间居住的宫殿。雍正九年(1731年),雍正皇帝在紫禁城中建了一座斋宫,每临祭期,他在宫中斋宫斋宿三日,从此,大祀天坛,斋宿由天坛斋宫移至大内。乾隆帝一向对祭天大典极为重视,乾隆七年(1742年)颁诏修理天坛斋宫,在无梁殿后建成了寝宫,宫中设寝殿、配殿,回廊及典守房、包衣房、点心房及茶果局。从此每到斋期,皇帝在紫禁城斋宫斋戒二日,祀前一日赴天坛斋宫,居于寝宫,无梁殿遂成皇帝会见阁僚及百官候驾之所了。
祭天礼仪展
祭天作为人类祈求神灵赐福攘灾的一种文化行为,曾经是中国古代先民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时代至清末,一直举行祭天典礼,绵延约五千余年,可谓渊远流长。
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0年),是按照中国传统礼仪制度建立的国家祭坛。自明永乐十九年起始,共有二十二位皇帝亲御天坛,向皇天上帝顶礼膜拜,虔诚祭祀。辛亥革命爆发后,中华民国政府宣布废除祭天祀典,并与1918年改天坛为公园。祭天典礼延续了约五千年。祭天礼仪即从历史角度系统介绍中国古代的祭天礼仪,展示中国的祭天历史即中国古代的祭天文化。
陈展内容
馆内展示天坛祭天陈设使用的祭器等部分文物。并有祭天仪程介绍,清朝祭天大典礼仪程序繁复,从“筛选牲只”到“诏告天下”共34项。
祈年殿历史文化展
祈年殿是北京现存最大的形木结构古建筑。祈年殿最初叫大祀殿,是明朝皇帝举行天地合祀大典的神殿,1645年,清朝的顺治皇帝将它改为祈谷坛,用于举行祈谷大典,从1421年到20世纪初叶明清两朝共有18位皇帝到祈年殿举行过拜祭活动。按照中国古代易经的思想,天为乾,为阳,其形为三横,称为三爻,祈年殿三层檐三层坛的造型既表现了易经中的天坛形状,展现了中国古人独特的天文理念和缜密的建筑思维。表达了古代的中国人对天的崇敬和对五谷丰登的企盼。
可以说祈年殿是中国古代祭天文化的结晶,也是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代表作。
共分为历史沿革、建筑艺术、建筑寓意、相关重大事件、历次修缮情况及毛主席及其它外国游人参观祈年殿时的留影等六个部分。祈年殿是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的精典之作,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技术与艺术完美的结合。祈年殿也是北京市著名的名胜古迹,多年来,它吸引了大批的中外游客,许多国际友人到北京后都要慕名到祈年殿参观游览,使更多的国内外友人认识了解了祈年殿,祈年殿为万众瞩目,成为了北京的象征。
中和韶乐展
巍巍中国,礼仪之邦;中华雅乐,源远流长。远古先民采撷大自然美妙的声音,创造了被称为“八音”的古代乐器,为“金、石、丝、竹、革、土、木、匏”注入了新的生命,把民族智慧融入优雅的乐律,为世界音乐文化历史宝库增添了一颗璀璨的明珠。
雅乐源自古代先民生产生活、原始祭祀活动,以其东方特有的乐舞形式,融礼、乐、歌、舞为一体,用音乐同昊天对话,以舞蹈欢娱上苍,营造天人对越的神奇意境,追求天人合一的至高理想。
曾几何时,雅乐成为皇家御用之物,远离了尘世,高居于庙堂神坛之上,成为“阳春白雪”,在世人面前蒙上了神秘的面纱。今天,古代皇家音乐史展将为人们展现一幅中国古代音乐史的绚丽画卷,引导人们在优雅的乐曲伴随下,穿越五千年时空,踏上神乐之旅。
1、乐律展室
“乐律学”也称“音律学”是中国古代音乐文献对“乐学”和“律学”的总称。我国自古就是一个非常重视乐律学研究的国家。古代乐律方面用得最广泛的是“三分损益律”(就好比是一支竹管我们将它分为三等分,减1/3叫损,加1/3叫益,用这种加减法计算出十二律的高度)和“十二平均律”(用等比数列的计算原理,确立的一种新律)
2、鼓室
鼓是历代“雅乐”中形制种类最多的乐器,这两件是清代的建鼓和搏拊。它们都是在历代雅乐中一直沿用的乐器,在中和韶乐中用以节乐。 (舞蹈服饰展室)
中国古代祭祀舞蹈分为文舞和武舞,历代名称虽有不同,但多以“文”、“武”二字或体现文治、武功含义的词汇命名。清代中和韶乐舞蹈称文德舞和武功舞。武功舞即平定天下之舞,象征以武功定祸乱;文德舞为车书会同之舞,象征以文德治太平。以揖让得天下者先舞文舞,以征伐得天下者先舞武舞。
3、词曲展室
中和韶乐源于元代以前的雅乐,定名于明代洪武年间。在周汉时期就形成了将礼、乐、歌、舞融为一体的礼乐规制,以后的历朝历代都沿用了此规制,以展示天之尊崇和礼仪之邦的国家威严。
4、显佑殿——中国古代乐律人物纪念厅
神乐署在明初初建的时候称之为神乐观,观内道士云集因此神乐署也有天坛道院之称。显佑殿是神乐署主要建筑之一,明初是道士们供奉玄武大帝的场所,因此当时的显佑殿称为玄武殿,到了明末才更名为显佑殿。乾隆十九年时驱逐了观中的道士,此殿从此弃之不用。现在我们将它开辟为中国古代音乐人物纪念厅。
5、笛箫埙笙琴瑟展室
中和韶乐最重要的特点是“八音”具备,八音就是使用金、石、丝、竹、土、木、匏、革八种材料制成的乐器演奏的音乐,所以又称八音乐。刚才您在乐律展室看到编钟、编磬就是金、石类材料制作的乐器。在鼓室您看到了革类乐器建鼓、搏拊以及木类乐器柷、敔。现在我就其他材料制作的乐器为您逐一介绍。
这个展室里展示的笛、箫、排箫、篪等乐器,在“八音”中归属竹类,因为它们通常是用竹子来制作。
主要景点
皇穹宇
1、皇穹宇正殿
皇穹宇院落位于圜丘坛外壝北侧,座北朝南,圆形围墙,南面设三座琉璃门,主要建筑有皇穹宇和东西配殿,是供奉圜丘坛祭祀神位的场所。
2、皇穹宇西配殿
皇穹宇西配殿是供奉夜明之神(月)、云雨风雷诸神神牌的场所。
3、皇穹宇内景
皇穹宇由环转十六根柱子支撑,外层八根檐柱,中间八根金柱,两层柱子上设共同的溜金斗拱,以支撑拱上的天花和藻井,殿内满是龙凤和玺彩画,天花图案为贴金二龙戏珠,藻井为金龙藻井。皇穹宇殿内的斗gong和藻井跨度在我国古建中是独一无二的。
4、皇穹宇东配殿
皇穹宇配殿,歇山殿顶,蓝琉璃瓦屋面,正面出台阶六级,饰旋子彩画,造型精巧。东殿殿内供奉大明之神(太阳)、北斗七星、金木水火土五星、周天星辰等神版,西殿则是夜明之神(月)、云雨风雷诸神神牌供奉处。
祈谷坛
1、祈年殿内景
祈年殿由28根楠木大柱支撑,柱子环转排列,中间4根龙井柱,高19.2米,直径1.2米,支撑上层屋檐;中间12根金柱支撑第二层屋檐;外围12根檐柱支撑第三层屋檐;相应设置三层天花,中间设置龙凤藻井;殿内梁枋施龙凤和玺彩画。
2、祈年殿历史文化展(东配殿)
东配殿为祈年殿历史文化展,我们从祈年殿的历史、艺术、寓意、重大事件等各个方面向您呈现出祈年殿所独有的魅力,让您真切地感觉到不虚此行。
3、祈年殿
祈谷坛的祭坛为坛殿结合的圆形建筑,是根据古代“屋下祭帝”的说法建立的。坛为三层,高5.6米,下层直径91米,中层直径80米,上层68米;殿为圆形,高38米,直径32.7米,三重蓝琉璃瓦,圆形屋檐,攒尖顶,宝顶鎏金。
4、祈谷坛宰牲亭
宰牲亭是准备祭祀用牺牲的地方。因旧时祭祀用牺牲不得用刀屠宰。只 能以木器击杀。故宰牲亭也称打牲亭。
宰牲亭在祈谷坛之东。位于长廊 尽头。是一座重檐歇山大殿。外环砖 垣。东向、南向设门。院中有井。井 上覆以亭。院内地面皆海堤城砖。
宰牲亭崇基。斗棋支架。施旋子 彩画。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明间、 次间南向设隔扇门。梢间建槛窗。东西山墙辟亮窗。殿前设月台。极广。月台之右有过厅为长廊尽头。为悬山卷棚式建筑。与长廊相连。月台之 前有石井。为祭祀时汲水之处。上覆 六角量顶井亭。宰牲亭东垣辟有砖门。门外植有 白皮松、合欢诸种树木及大片草坪。该处原来有一座古井。传为洗涤牺牲 之处,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尚有遗石。今已无可辨识。
宰牲亭于 1977 年 9 月经过了大规模修缮。整修了屋面。更换了部分木架。重做了苦背。排山脊。重新宦瓦。捉节夹垄。更换了吻脊兽。跑兽。重修后。一度辟为舞厅。后改为管理用房,1990 年辟为青山居珠宝店,1997 年青山居 珠宝店迁出。宰牲亭遂用于举办月季、菊花等花卉展览活动。
5、祈谷坛神厨
神厨院在祈谷坛东,长廊造北,是明清时举行视短豆典仪之所,院中有神库殿、神厨殿及甘泉井。
神厨院为三合院,北为神库殿,东西为神厨殿,院门在南,与七十二连房相通。环诸殿有砖垣垣不高但墙身 涂红,顶覆绿瓦,周正端庄,影绰于 翠柏浓荫之中。
神库殿是神厨院的正殿,旧时设 笼豆案于殿内祀前一日皇帝或亲至,或遣官至殿中举行视篷豆仪。殿坐北 朝南,崇基,悬山绿琉璃瓦项,五花 山墙,五开间,面阔 30.9 米,进深三 间 ,12.3 米,明间南向有落地菱花隔 扇,前设垂带踏跺,次梢间皆双交方 格隔扇窗。后檐粉墙,下肩青砖,白 石台明 神厨院东西殿即神厨殿,明清时 为制作供品之所,明初天地坛时仅有 东殿,嘉靖朝建大享殿时又增建了西 殿,两殿俱崇基,悬山绿琉璃顶,五 花山墙。神厨东殿比正殿稍阔,西殿比正殿稍狭,两殿后檐皆开有亮窗,余制皆与正殿同。神厨东殿前有古井,上覆以亭 ,为绿琉璃瓦六角量顶井亭井口瓷白石竖以井架井深逾 10 米。旧时井水 甘冽,时人谓其为甘泉井,祭祀时即用之调制羹汤。清人王士祺有《竹校词》 记天坛甘泉井诗曰 :" 京师土脉少甘泉,顾诸春芽枉费煎,只有天坛石楚 好,清波一勺卖千钱。 "神厨院中植有松柏多株葱郁青翠,树阴满庭。院中余地皆堤以城砖,甚 为规整。神厨院在中华民国以后一直空置,新中国建立前夕,一度为国民党守军所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初用为首都图书馆书库,东配殿曾开辟了阅览 室,院中树木即那时所植。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书库迁出,神厨院各殿又被 辟为展馆,院中添盖了管理用房,先后举办了北京市出土文物展、农业成就 展。 " 文革 " 期间,曾被辟为人防工事仓库。 1972 年 10 月改为崇文区少年之家,少年之家旋对神厨院诸殿进行改造,神库殿改造为礼堂,建成舞台,东西、 配殿地面也被改造西殿还加装了吊顶。 1985 年,天坛对神厨西殿及神库殿 进行了部分修缮后,西殿停用。 1990 年 1 月,崇文区少年之家迁出神厨院 ,1993 年天坛对神厨院各殿开始全面修缮,拆除了院中各项杂建,亮出了甘泉 井,各殿也尽现昔日景观。 1995 年,天坛将神厨东殿辟为展室,西殿辟为接 待室,先后举办了红楼梦人物造像展,秦陵兵马俑人物造像展,乾隆皇帝与天 坛展,广西奇石展等展览。
6、祈谷坛
祈谷坛、圜丘坛建成时间相差100多年,坛周围的植物种类,也有差异。祈谷坛周围主要是侧柏,圜丘坛则是桧柏。
7、祭天礼仪馆(西配殿)
祭天礼仪馆设在祈年殿西配殿内,馆内集中介绍了中国祭天礼仪的演变过程,重点展示了清代祭天大典的礼仪情况,包括祭天礼器、祭天程序等等,其中清乾隆十三年大驾卤簿图第一次展现了中国皇家最高仪仗的风貌,尤为精彩。
8、皇乾殿
皇乾殿是平时供奉祈谷坛祭祀正位和配位神版的大殿,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位于祈谷坛内壝外北侧,由三座琉璃门与祭坛相通,蓝琉璃瓦庑殿顶,崇基石栏,殿前设月台,月台前方和左右出陛各八级。院内西侧有古稀门。檐下悬挂“皇乾殿”匾额为明朝嘉靖皇帝亲书。
神乐署
神乐署是天坛建筑之一,位于天坛西外坛,为明清时期演习祭祀礼乐的场所,被誉为明清两朝最高的礼乐学府。神乐署始见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称神乐观,观中殿宇众多,环境优美,开有茶肆、药铺,又称天坛道观。清乾隆八年(1743年)改神乐观名为为神乐所。乾隆十九年(1754年)定名为神乐署。
1、显佑殿
显佑殿位于凝禧殿西侧,原是供奉道教玄武大帝的地方。明朝时期中和韶乐的协律郎、乐舞生主要由道士掌管。清乾隆年间将道士们驱逐出去,将神乐观改为神乐所,乾隆十九年定名为神乐署,显佑殿被弃用。现开辟为中国古代音乐人物纪念厅,以弘扬祖先在音乐史上的光辉业绩。
2、凝禧殿
天坛神乐署的正殿,原为明清两朝演习祭祀礼乐的殿宇,为歇山顶单檐古建筑,坐西向东,六楹五开间,东西向设穿堂门,殿内面积达600平方米。现开辟为“中和韶乐”展演区,举办古代祭祀乐舞展演,同时作为中和韶乐乐器钟、磬的主要展馆。
斋宫
1、钟楼
钟楼位于斋宫外层东北角,绿琉璃瓦顶重檐歇山式,内悬明永乐年铸素面大钟一口。大典前,皇帝起驾出斋宫,开始鸣钟,到达祭坛则钟声止。
2、斋宫
斋宫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是皇帝举行祭天大典前进行斋戒的场所,位于祈谷坛内坛西南隅。宫内建有无梁殿、寝殿、钟楼、值守房和巡守步廊等礼仪、居住、服务、警卫专用建筑,均采用绿色琉璃瓦,以两重宫墙、两道御沟围护。斋宫布局严谨,环境典雅,是我国祭祀斋戒建筑的代表作。
3、无梁殿
无梁殿即斋宫正殿,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绿琉璃瓦庑殿顶,殿内为砖券拱顶,殿前月台崇基石栏,三出陛,正阶十三级,左右各十五级。月台上北侧有斋戒铜人亭,南侧有时辰亭,正面台阶中间为云纹浮雕丹陛。
4、铜人亭
铜人亭,位于斋宫无梁殿月台上北侧,石制四柱,四面砖券拱形,绿琉璃瓦方形攒尖顶,顶上设四方吞脊宝珠。高5.5米,方2米,构造精美。是斋戒时放置斋戒铜人的地方。.
5、时辰亭
时辰亭是一小型殿宇式石龛,下设一窄高石座。祭天大典开始前,由钦天监官员届时将时辰牌进于时辰亭,皇帝依所奏时辰,从容起驾出宫,临坛行礼。
丹陛桥
丹隘桥长 360 米宽 29 米,南北 走向,其南端稍高出地表,北端高出 地表逾 4.5 米,台面青砖海堤,白色 牙石镶边,是一座漫长的砖石混做平 台,史书称为海堤大道,因其下有两 孔涵洞而又被称为丹陆桥。有传说丹 腔桥得名于其仅西面有一座坡道,而 东面无任何阶梯,形成一面坡的布局 仿佛单臂一样,故戏称为单臂桥,后 人图吉利,取其谐音称为丹陆桥。丹 瞠桥南接圄丘成贞门,北接祈谷坛南砖门,将圄丘与祈年殿结为一体,构成了一条天坛的建筑轴线。丹隆桥平坦宽阔,桥面原为城砖海堤 ,1976 年改为平铺水泥方砖,中心 堤白石,石面稍稍凸起,略呈弧形。昔年举行祭典之时,其处为神舆行经之 道,故称神道,与祈谷坛南砖门中门及圄丘成贞门中门相接。神道左右为御道,是帝王祭天时所经之道,分别与 祈谷坛南砖门的左右门及圈丘成贞门 的左右门相通。
1、具服台
丹隆桥桥东有具服台,为皇帝祭祀前更换祭服之所,明永乐年间构大 祀殿时,曾建有具服殿,明嘉靖二十 四年 (1545 年 ), 嘉靖皇帝撤大祀殿。
建大享殿时,撤具服殿,改建具服台。具服台为 砖石混做方形砖台,高逾 4 米,方广 18.6 米,面积逾 M0 余平方米。具服台南、北、东三面竖主 ? 以汉白玉栏板及出水摘首,西向设通道与丹陆桥 相通。具服台台面原为细攫城砖 ,1976 年改为平 { 铺水泥方砖。具服台中有突起的方形砖台,周边疆镶白色牙石。明清时期每届祀典前期由太常寺 官员在台上搭建更衣握次,以备皇帝更换祭服之 需,喔次为黄色幌帐,内置扫金版,其形如殿宇 一般,故又有小金殿之称
2、鬼门关
丹陆桥中部与具服台相邻为一孔东西向的拱形涵洞,俗称“鬼门关”, 是 联接祈谷坛东西两隅的通道。明清时天坛建有牺牲所专用于饲养祭祀用牺 牲,位于天坛外坛西南隅,而祈谷坛宰牲亭位于祈年殿的东面,七十二连房的 尽头,从前举行祭祀大典前,役人驱牲畜自牺牲所往宰牲亭,用于制作祭品,途中要经过丹隆桥,按中国古代的礼制,牲畜是不能从神道上经过的,故古人 在丹陆桥下建涵洞以使牲畜通过,因牲畜进了涵洞后即不能生还,所以这个涵 洞就被人戏称为 " 鬼门关 " 。原来涵洞西面的出口为曲尺形洞口上面有台阶 供人登临丹隆桥,涵洞东面的出口齐丹隆桥砖壁而设。 1971 年管理部门在涵 洞东面出口处增建了一座台阶,涵洞东面出口遂也改为曲尺形南向出口。涵洞 两侧墙壁尽为花岗岩,地面俱为砖石,阴冷潮湿,凉气沁人,确实让人有不寒 而栗之感。
圜丘坛
1、从位燎炉
圜丘坛内壝东西棂星门外各设铁制燎炉两座,用于焚化祭祀“从位”陈设供品。东棂星门外北侧一炉为大明之神(日)专用,南侧一炉为各星辰神共用。
2、望灯
望灯位于圜丘坛外壝内西南,是祭祀时照明用的灯具,清代祭祀时有三座。每座望灯下以石砌望灯台和夹杆石固定,望灯杆高古尺九丈(28.8米),顶端有如意杆和滑轮,以控制望灯升降。旁以三根巨大木质戗杆支撑,望灯由无量杆悬挂。
3、配位燎炉
燎炉是用于焚化供品的铁炉,这里的八座燎炉位于燔柴炉东北方,分别焚化祭祀配位即清朝前八代皇帝神位前所陈放的供品。
4、燔柴炉
燔柴炉位于圜丘坛外壝内东南,座南朝北,圆筒形,绿琉璃砖砌成,其东西南三面各出台阶九级。燔柴炉是举行冬至祭天大典望燎仪时焚烧祭祀正位(皇天上帝)供奉物用的。
5、圜丘坛宰牲亭
宰牲亭为祭祀前准备牺牲之所,因牺牲是用木器击杀, 故又称打牲亭。 宰牲亭院在三库院东, 单独设垣, 其 北垣与三库院及神厨院齐, 唯南垣比 其余各院南垣稍退。垣门制度及墙垣与诸院同。宰牲亭院主要建筑为宰牲殿, 坐于月台上, 殿南向, 重檐歇山顶, 绿琉璃筒瓦, 殿面阔三间, 广 16 米, 进深 13.9 米。明间前檐设门, 次间设槛墙, 上 架格窗, 两山亦辟有窗。后檐墙接灶火间。前台明接月台, 南向有垂带踏跺。
6、圜丘坛具服台
圜丘南同样建有具服台,也是皇帝祭祀前用于更换祭服的场所!区别于丹陛桥上的具服台,圜丘旁侧的具服台上没有建筑,只是砖砌平台,位于圜丘外甬路东侧,距棂星门十八米处。台高零点七米,十六米见方的平台。每逢圜丘大祀,由工部设更衣幄次于具服台上。更衣幄次为黄缎布屋,幄次西向设入口,宽二点八米。
7、圜丘坛神厨
神厨院在圄丘东北柏林中,是明清两朝祭祀时制作祭祀供品的场所,院四面设垣,垣砖作,涂以红土为饰上覆绿瓦。南向设门神厨院院门为砖石结 构,绿博风排山勾滴,歇山顶,绿琉璃瓦屋面,门扉朱红,带扣环。门前两级垂带踏跺,院中有神厨殿、神库殿、井亭。神厨院前有南道通往圄丘,道又 名走牲道,城砖海堤,穿行于柏林间。旧时祭祀前,道上搭棚称作走牲棚,用以遮蔽风雪,今南道砖地依然,两 侧还遗有插杆石,为圆石,中有孔洞,微露出地表,间距不足 4 米,甚是 整齐。
8、圜丘坛
圜丘坛是举行冬至祭天大典的场所,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主要建筑有圜丘、皇穹宇及配殿、神厨、三库及宰牲亭,附属建筑有具服台、望灯等。圜丘明朝时为三层蓝色琉璃圆坛,清乾隆十四年(1749)扩建,并改蓝色琉璃为艾叶青石台面,汉白玉柱、栏。
最佳游览北京是个四季分明的城市。夏天炎热,冬天寒冷,春秋的气候适中,只是春季风沙较大,近年来春天还有沙尘暴天气。如此一来,只有秋季天高气爽,气候宜人,是一年中的黄金季节。最佳的旅游时间为每年的5、9、10三个月份。5月是北京文艺生活最丰富的时节之一,经常有国际水准的演出,比如每年的喜力国际爵士音乐节。
景区天气北京位于华北平原的边缘,年平均温度为11.8℃,最冷1月份平均气温为-4.6℃,最热为7月份,月平均26.1℃。北京春秋季较短、冬季稍长,年均降水量644毫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