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源高坑镇
萍乡市安源区高坑镇
概况高坑镇位于江西省萍乡市安源区东部,东临芦溪镇,南接芦溪县上埠镇,西与白源、安源镇接壤,北与上栗县赤山镇交界。辖区面积69平方公里,占安源区面积近1/3,总人口6万人,其中城镇人口与农业人口各占一半,是安源区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乡镇。下辖14个行政村、8个社区居委会,辖区内共有185家商业网点,驻有20家国有中小型企业和江西应用工程学院、萍矿职工总医院等较大规模的学院和医院。驻地高岗埠距市区14公里。镇辖面积71.81平方公里。
农业资源有耕地10751.8亩,其中水田9143亩,旱地1608.8亩,有山林面积57113亩,以松、杉、油茶、竹林为主。
交通情况高坑镇交通便利,浙赣铁路、沪瑞高速公路、三二0国道及挂线穿境而过。
财政收入地域优势和传统的产业优势成就了高坑镇星期日的辉煌,镇财政收入2000年近2000万元,所辖的高坑村和王家源村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就以总产值超亿元而闻名全市。当时的高坑不仅是安源区乡镇经济发展的领头,也是萍乡市经济发展的排头兵。但随着2001年国家关井压产宏观政策的实施,全镇400余座煤矿全部同时关闭,给高坑这个以煤业为主、煤炭产业占经济总量80%的工业重镇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导致了支柱产业的消失,引发了经济的迅速下滑,失业人员剧增,社会矛盾突起、治安状况恶化三大社会性问题。高坑镇面临着解决社会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巨大压力。该镇沉着应对,克难而进,确定了稳定大局安民心,以变就变激活力,因势利导找出路,创新机制保平安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思路,以大综治统筹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在经济展中促进稳定,在稳定之中实现经济的复苏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三年中,实现了治安秩序良好,社会政治稳定、经济全面复苏。2004年高坑镇实现了由地下工业向地面产业的转移,镇财政收入突破了历史最高水平,各项事业稳步迈入发展快车道。一举步入萍乡市“十佳文明乡镇”和“经济十强镇”行列。
经济建设全镇经济过去以煤炭生产、加工为主,属老工矿型集镇。通过产业结构调整,目前已形成以建材、电瓷、化工产品、玻璃制品、汽车配件和煤炭生产等为主的工业体系。2002年全镇工业总产值10015万元。有集体企业3家,私营企业38家,私营企业产值8516万元,全镇就业人数3471人。农业以水稻、蔬菜种植和畜、禽、渔养殖为主。2002年粮食总产7729.5吨,蔬菜总产7607.9吨,肉类总产1055.4吨,水产品总产600吨,农业总产值为3140万元,农民我均纯收入2943元。
集镇主要街道有两条,一条为北起铁路桥下,南至高坑煤业有限公司(原高坑煤矿)长约2000米,宽10米,水泥路面,系商贸区,也是居民聚居区。另一条即东起车谷岭,西至萍矿六六一厂,全长1500米,宽12米,水泥路同,属302国道挂线干道。街道两旁设有邮政、电信、工商、税务、法庭、粮管、环卫、房管、交管等行政事业单位和各类商店、旅社、餐馆、诊所,并有大型综合性农贸市场一个。两街互为丁字型,三叉路口为最繁华段。
全镇经济和谐、健康发展,财政收入开始扭转对地下产业(煤炭)的依赖,2008年1月至10月共完成工商税收1454.7万元,同比增收18.4%,创造了2001年关井压产以来的最好成绩。
地处工矿区的高坑镇原来财政收入主要靠地下产业(煤炭)支持。2001年实施关井压产后,全镇工商税收骤减,一半以上的农民工失去生活来源。面对严峻的形势,镇党委、政府带领全镇人民振奋精神,掀起了第二次创业的热潮,提出“大办非煤企业、地下损失地面补”的思路,制定优惠政策,扶持和鼓励煤炭业主第二次创业。为尽快用地面产业取代原来的地下产业(煤炭),该镇把改善投资环境作为工作重点,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和为投资客商提供优质服务的规章制度。同时通过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多方融资近千万元健全交通网络,抓紧对城镇的美化、绿化、亮化,加强城乡一体化建设,相继完成了高王公路、高泉公路、裴家公路等40余公里的公路路面硬化。
随着投资环境的改善,不少外地客商看中高坑这片热土,纷纷来高坑投资兴业。近几年,全镇招商引资年年有突破,今年1至10月签约项目达12个,签约资金3.7亿元,较大的项目有投资1.5亿元的燃料油储运项目,投资1.3亿元的萍乡市第二地表水厂,投资6000万元的萍乡焦化有限公司焦油分厂等;同时引进了台湾宏凯鞋业(江西)有限公司制鞋厂、萍乡市恒辉针织厂两家劳动密集型企业,还新上了堰湖农庄、萍乡市乐民万猪场、萍乡市福丰猪业有限公司3家农业产业化项目。该镇还利用焦化厂产生的大量煤气,延长产业链,大力引进陶瓷工业项目,现在正对煤气供应站选址和周边开发进行规划,已与近10家投资陶瓷项目的企业达成意向。目前,高坑镇已完全摆脱了对煤炭产业的依赖,工业产业结构得到调整和优化,逐步形成了冶金、陶瓷、焦煤、化工填料为主的新的产业结构。
历史沿革1956年置高坑镇,1958年改公社,1969年复改镇。1997年,面积62平方千米,人口6万人,辖新华、高坑、浒泉、云泉、茶亭、王家源、石上、富田、茶坦、园塘、彭泉、裴家、楠木、泉江、焕溪、杨桥、大陂17个行政村。2003年,将大陂行政村划归白源街道管辖。
科教文卫事业2002年,全镇共有小学13所,初中2所,职中(普高)1所,有教职工305人。在校小学生1461人,初中生1437人,职中(普高)207人。有镇属卫生院一所,村级医疗站(所)16所,个体医疗诊所37处,全镇共有各类医务人员117人。镇内还设有文化大院、电影院、新华书店、有线电视站、网吧、灯光球场、游泳池等文化娱乐场所,和始建于东晋时期的候家庵,现名浒泉寺等多处宗教活动点,还有休闲游玩的自然风景区即风景秀丽的小金山。高坑镇政府所在地,既是全镇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萍乡矿业集团高坑煤业有限公司的驻地 生产基地。在镇主要街道中段建有萍矿职工总医院,其前身为安源煤矿医院,创办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有近百年历史,俗称“围子医院”,占地面积30余亩,为全国煤炭系统规模较大的一所医院,医疗水平及设备精良,现在医务人员及只工600余人。同时,距集镇1公里的周家坊驻有高等学府一所——江西省应用工程技术学院(原萍矿职工大学)。
社会事业针对高坑地区企业多、下岗人员多、工农矛盾多、治安状况复杂的特点,镇党委、政府在认真研究、实践总结的基础上,于2004年4月成立高坑地区综治协会,它是一个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民间综治组织,是在高坑镇党委、政府引导下自愿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一支重要民间力量。它采取“自愿加入 、自主会务、自筹资金”的方式实行市场化运作的管理模式,整合了两种民力资源,构建了三级综治网络。协会积极开展收集报送信息、排查调解纠纷、化解矛盾、维护治安秩序、进行法制宣传教育、帮教活动、交务巡逻、看楼护院等各项综治活动,创新了群防群治载体,激发了群防群治新活力,使高坑地区形成了以镇党委、政府为主,综治协会为辅,双管齐下“两条腿”走路的综治工作新载体,目前,综治协会发展迅速,参与人数众多,已形成一个覆盖高坑地区的各村、社区、村民小组,会员达1728人的综治组织,成为维护全镇社会政治稳定和社会治安秩序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