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法
六法
中国画术语。品评人物画的六项标准,南朝齐谢赫《古画品录》所举“六法”为: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或经营置位)、传移模写(一作传模移写)。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将“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列为首要之法。清代邹一桂《小山画谱》则认为“以六法言,当以经营为第一,用笔次之,赋彩又次之,传模应不在内,而气韵则画成后得之,一举笔即谋气韵,从何着手?以气韵为第一乃赏鉴家言,非作家法也。”其后论者益众,并逐渐应用到山水、花鸟等画科,且已习惯地成为“中国画”的代名词。现代钱钟书重新作了标点:“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传移,模写是也”。(《管锥编》第四卷)
“六法”,是我国古代绘画实路的系统总结。“六法”中涉及的各种概念,在汉、魏、晋以来的诗文、书画论著中,已陆续出现。到了南齐,由于绘画实践的进一步发展,以及文艺思想的活跃,这样一种系统化形态的绘画理论终于形成。“六法”是一个互相联系的整体。“气韵生动”是对作品总的要求,是绘画中的最高境界。它要求,以生动的形象充分表现人物的内在精神。“六法”的其他几个方面则是达到“气韵生动”的必要条件。
资本主义法学。
“六法”指些资本主义国家的重要法典、即宪法、民法、商法、刑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
【六法】
(一)指日本真宗的法门大纲︰即教、行、信、证、真佛、真土等六法。此六法乃取弥陀四十八愿中的第十一、十二、十三、十七、十八等五愿而立。即依第十七愿之咨嗟立‘教’;依第十七愿之称名立‘行’;依第十八愿之三信立‘信’;依第十一愿之灭度立‘证’;依十二、十三愿之光明无量、寿命无量立真佛、真土。亲鸾《教行信证》即明示此六法义。
(二)指《往生要集》卷中所明示之六种资助念佛三昧之方法︰《往生要集》系依《观佛三昧经》卷十所载(大正15·694c)︰‘念佛三昧若成就者,有五因缘,何等为五?一者持戒不犯,二者不起邪见,三者不生憍慢,四者不恚不嫉,五者勇猛精进如救头然。行此五事,正念诸佛微妙色身令心不退。亦当读诵大乘经典。’即将五事和读诵合称六法。
(三)指《大毗婆沙论》卷五所说,不能远尘离垢的六法︰即(1)不乐闻法;(2)虽闻说法而不嘱耳;(3)虽嘱耳听,而不安住奉行教心;(4)于未证善法不勤求证;(5)于已证善法不勤守护;(6)不成就顺法。
(四)《成唯识论》卷八称五蕴及无为为六法︰论云(大正31·46c)︰‘三性六法相摄云何,彼六法中皆具三性,色、受、想、行、识及无为皆有妄执缘生理故。’
(五)指式叉摩那(即正学女)应守的六戒︰即不染心相触、不盗人四钱、不断畜生命、不小妄语、不非时食、不饮酒。《俱舍论光记》卷十四则说不淫、不盗、不杀、不虚诳语、不饮酒、不非时食。
(六)《摩诃止观》称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等六念为六法︰该书卷六(上)云(大正46·77c)︰‘五根增长名为五力,或六法为药,谓六念处。’
(七)指密宗的六种成就法︰即拙火、化身、梦修、光明、中阴、转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