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爵

杨爵生平
鬻子行
杨爵民间故事
杨爵生平[明](公元一四九三年至一五四九年)字伯修,号斛山,今富平县老庙镇笃祜村人。生于明孝宗弘治六年,卒于世宗嘉靖二十八年,年五十七岁。以学行有名。嘉靖八年(公元一五二九年)进士,授行人。擢御史,以母老乞归。服阕,起故职。时年岁频旱,帝日夕建斋醮,经年不朝;爵上疏极谏,立下诏狱,历五年得释。抵家甫十日,又被逮系狱,三年始还。卒,谥忠介。爵所作诗文,多直抒胸襟。有杨忠介集十三卷,周易辨录四卷,(均四库总目)并传于世。
杨爵自幼家贫,发愤自学,36岁中举,次年进京中进士。在行人司供职期间,多次巡视湘、粤、晋、陇等地灾情,曾写下《山西行》《鬻子行》《鬻妻行》等优秀诗作。后又任山东道、河南道监察御史,因向嘉靖皇帝直谏而遭七年冤狱。去世20年后得以平反昭雪,追赠为奉仪大夫、光禄寺少卿。万历时加追“忠介”谥号,令省、府、州、县为其建祠。他与海瑞为同期铮臣,时有“北杨南海”之称。清康熙皇帝为杨爵题赠:“杨忠介公明代事,关西夫子清世称”。
毛泽东在点评《明史•杨爵列传》时写道:“靡不有初”。引用《诗经•大雅•荡》中“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的略写,指出中国绝大部分封建帝王很少能始终如一励精图治的通病,点出了历史发展的规律,赞赏了杨爵的谏言政见,为御史杨爵与嘉靖皇帝这组矛盾做了公正结论。这里选杨爵《鬻子行》一诗
鬻子行燕街寡妇泪涟涟,自言夫死未期年。
昼勤织纺为衣食,夜抚孤儿不遑眠。
孤儿幸能学步履,我夫又以继其先。
成立时遇清明节,今将麦饭洒埏前。
妾身百年归于室,地下逢夫无愧言。
奈何我生日茕茕,靡依靡怙叹伶仃。
昊天不吊此穷苦,疾成顿将下土倾。
往年麦豆皆枯槁,晚禾遭霜又未成。
今春父子不相顾,骨肉分离向远行。
眼见旧时多富婆,而今转作沟中泥。
母子困厄何所赖,泣抱孤儿走京师。
谁知京师亦萧条,哀我艰难无处号。
街头死者无人掩,多是流民向此逃。
母寒儿饥日叫哭,无力走去但匐匍。
眼中流泪口中干,只得将儿入市鬻。
市上纷纷草标持,卖者空多买者稀。
直到日夕才定约,破钱百文救我饥。
思量此钱买黍饭,是食吾儿肤与肌。
抆泪收钱敝裳湿,如割心肺痛难支。
母解怀抱将儿出,儿将两手抱母衣。
跌脚投地气欲绝,竟将母子强分离。
买主抱儿色凄惨,妇人欲去步难移。
儿哭声,母哭声,皆哭死者又哭生。
儿哭母毒舍我去,母哭苍天叫不应。
杨爵民间故事杨爵系老庙乡笃枯村人。官至明朝的监察御史。自幼发愤读书,深钻苦练;常得到私塾老师的夸赞。 一次他跟着父亲到蒲城的贾曲卖菜。恰好那天逢古会,地方官请了许多文人,争显文才,给关帝庙写对联。文人们却互相推让,恐怕写不好了被游客们耻笑。大家就推选了一位秀才承担此任。秀才无法推辞,但提起笔来肚子里却空空如也,无法成章,正在抓耳拍头之时,拿笔的手却被别人撞了一下,回头一瞧,却是一位普通的农民青年。就发了脾气说:“你碰的紧的你写呀?”那位青年说:“真的让我写我就写吧!”端端正正地坐在了椅子上铺平了红纸,抓紧了毛笔。旁边有个老先生说:“写对联应该打个草稿吧?”。那位青年却笑着说;“我写对联就没有打过草稿,老先生请放心吧。”只见他墨蘸饱,握紧笔竹毫飞动如飞龙走蛇不一会对联写成。
“兄玄德弟翼德别孟德拿庞德威风凛凛震三国,
生海州养豫洲辞徐州坐荆州杀气腾腾射牛斗。”
三十八个字便把一个横刀勒马奔驰疆场的关云长展显在人们的面前。
再看字迹刚中有柔,柔中有刚,刚若欧阳之苍劲,柔有羲之之隽逸。个个先生看罢,无不叫好,有的取烟,有的倒酒,还有的人问;“你是那里人氏,姓什名谁?”他却不肯说,谢谢大家,我太丢丑了,说着便一溜烟的走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