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铃

流传地区腰铃,又称萨满铃。是满、蒙古、达斡尔、鄂伦春、鄂温克、汉等族互击体鸣乐器。满语称西萨。流行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等省区。
腰铃简介腰铃是在一条长皮带上,缀挂三十余个(多少不等)小铃而成(图)。每个小铃用铜、铁或合 金铸制成钟形,呈喇叭筒状,长10厘米~15厘米,上端直径2.5厘米,下口直径4厘米~5厘米,上端顶部置有小环备系挂。
腰铃演奏腰铃演奏时,将缀有小铃的皮带系于舞蹈者的后腰部位,女子多系腹前或整个腰围。舞蹈时以甩、摆、颤、晃、摇、撞等各种舞蹈姿势动作,使小铃互相碰击发音,音色清脆、响亮。
腰铃双重作用在满、蒙古、达斡尔等少数民族地区,腰铃多用于祭祀和驱邪等活动中。有时它还与萨满鼓 (手鼓)配合使用。20世纪50年代初,辽宁编创的满族腰铃舞,曾在世界青年联欢节上获得金奖。近年来,腰铃已广泛用于歌舞表演中,多为自击自舞。在《腰铃舞》中,它既是舞蹈的伴奏乐器,又是舞蹈的道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