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
概况1405年7月11日﹙明永乐三年﹚明成祖命郑和率领庞大的二百四十多艘海船、二万七千四百名士兵和船员组成的船队远航,访问了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加深了中国同东南亚、东非的友好关系。每次都由苏州刘家港出发,一直到1433年﹙明宣德8年﹚,他一共远航了有七次之多。最后一次,宣德八年四月回程到古里时,在船上因病过逝。民间故事《三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将他的旅行探险称之为三保太监下西洋。
郑和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阿丹、天方(阿拉伯国家)、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洲东海岸,红海、麦加(伊斯兰教圣地),并有可能到过今天的澳大利亚。
下‘西洋’的定义:明朝初期以婆罗(Borneo)/文莱为界,以东称为东洋,以西称为西洋,故过去所称南海、西南海之处,明朝称为东洋、西洋,且暹罗湾之海,称为涨海。
郑和下西洋的条件和前提:
1.唐宋以来领先世界的先进的航海技术和发达的造船技术;
2.明帝国雄厚的经济实力支持和强大的军事力量保障;
3.有永乐帝朱棣这样雄才大略的统治者,和郑和这样出色的航海家,外交家。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
1.宣扬明朝国威(政治目的);
2.扩展海外贸易(经济目的);
3.还有一说法是,明成祖为了寻找可能流亡海外的建文帝(军事目的);
4.赴麦加朝觐(个人目的);
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1.展示了明朝前期中国国力的强盛,中国的海军纵横西洋,万国朝贡,盛世追迹汉唐;
2.加强了中国明朝政府与海外各国的联系,给南洋,西洋各国带来了经济实惠;
3.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后一件世界性的盛举,从此,郑和之后,再无郑和。
4.由于郑和下西洋的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全部的开支都依赖明朝强大的国力来支撑,没有对中国带来什么经济实惠,于是,明朝全盛时期过后,再也没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来支持这项庞大的工程了,下西洋随之停止。
【郑和简介】郑和(明洪武四年1371年—宣德八年1433年),原姓马,小字三保,云南昆阳(今昆明市晋宁县)人,回族。中国明代航海家、外交家、武术家。
郑和六世先祖赛典赤·赡思丁(Sayyid Ajjal Shams al-Din Omar)是元初来自中亚的色目贵族,是布哈拉国王穆罕默德的后裔,曾任云南行省平章,追封为咸阳王。马姓是汉化的阿拉伯语“Mahmud”。
郑和出生于1371年。1381年冬,明朝军队进攻云南。马三保被掳入明营,被阉割成太监,之后进入朱棣的燕王府。在靖难之变中,马三保在河北郑州(在今河北任丘北,非河南郑州)为燕王朱棣立下战功。永乐二年(1404年)明成祖朱棣认为马姓不能登三宝殿,因此在南京御书“郑”字赐马三保郑姓,改名为和,任为内官监太监,官至四品,地位仅次于司礼监。宣德六年(1431年)钦封郑和为三保太监。
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郑和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去世;赐葬南京牛首山。
郑和的父亲与祖父均曾朝拜过伊斯兰教的圣地麦加,熟悉远方异域、海外各国的情况,郑和本人也在航海时进入麦加朝觐。从父亲与祖父的言谈中,年少的郑和已对外界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而父亲为人刚直不阿、乐善好施、不图回报的秉性也在郑和的头脑中留下了抹不去的记忆。
【第一次下西洋】永乐四年(一四0六年)六月,郑和第一次下西洋,顺风南下,到达爪哇岛上的麻喏八歇国。爪哇古名阇婆,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为南洋要冲,人口稠密,物产丰富,商业发达。
当时,这个国家的东王、西王正在打内战。东王战败,其属地被西王的军队占领。郑和船队的人员上岸到集市上做生意,被占领军误认为是来援助东王的,被西王麻喏八歇王误杀,计一百七十人。郑和部下的军官纷纷请战,说将士的血不能白流,急于向麻喏八歇国进行宣战,给以报复。
“爪哇事件”发生后,西王十分惧怕,派使者谢罪,要赔偿六万两黄金以赎罪。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就出师不利,而且又无辜损失了一百七十名将士,按常情必然会引发一场大规模战斗。然而,郑和得知这是一场误杀,又鉴于西王诚惶诚恐,请罪受罚,于是禀明皇朝,化干戈为玉帛,和平处理这一事件。明王朝决定放弃对麻喏八歇国的赔偿要求,西王知道这件事后,十分感动,两国从此和睦相处。
爪哇岛三宝垄纪念郑和六百周年活动组委会成员向记者谈及此事,都十分敬佩,说郑和对各国不论强弱亲疏,平等对待,一视同仁,即时两国发生冲突,仍能保持极大的克制,委曲求全,以理服人,表现出对邻国的和平共处,睦邻友好,使中国和印尼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源远流长,我们定居在这里也感到脸上有光,我们以郑和为骄傲。
印尼的学者认为,郑和舰队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海上特混舰队。而郑和七下西洋的二十八年中,真正意义上的对外战争仅有锡兰(今斯里兰卡)一次,而且是在被迫无奈的情况下的防卫性作战。郑和在处理“爪哇事件”中,不但不动用武力,而且不要赔偿,充分体现了郑和是传播和平的使者,他传播的是“以和为贵”的中国传统礼仪,以及“四海一家”、“天下为公”的中华文明。
【第二次下西洋】永乐五年九月十三日(1407年10月13日)。郑和回国后,立即进行第二次远航准备,主要是送外国使节回国。这次出访所到国家有占城、渤尼(今文莱)、暹罗(今泰国)、真腊(今柬埔寨)、爪哇、满刺加、锡兰、柯枝、古里等。到锡兰时郑和船队向有关佛寺布施了金、银、丝绢、香油等。永乐七年二月初一(1409年2月15日),郑和、王景弘立《布施锡兰山佛寺碑》,记述了所施之物。此碑现存科伦坡博物馆。郑和船队于永乐七年(1409年)夏回国。
第二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000多人。
【第三次下西洋】永乐七年九月(1409年10月),船队从太仓刘家港启航,11月到福建长乐太平港驻泊伺风,同年12月从福建五虎门出洋,顺风经过十昼夜到达占城,后派出一支船队从占城直接驶向暹罗。郑和船队离开占城又到真腊,然后顺风到了爪哇、淡马锡(今新加坡、满刺加)。郑和在满刺加建造仓库,下西洋所需的钱粮货物,都存放在这些仓库里,以备使用。郑和船队去各国的船只,返航时都在这里聚集,装点货物,等候南风开航回国。郑和船队从满刺加开航,经阿鲁、苏门答刺、南巫里到锡兰。在锡兰,郑和又另派出一支船队到加异勒(今印度半岛南端东岸)、阿拔巴丹和甘巴里。郑和亲率船队去小葛兰、柯枝,最后抵古里,于永乐九年六月十六日(1411年7月6日)回到了祖国。
【第四次下西洋】永乐十年十一月十五日(1412年12月18日)朝廷令郑和进行规模更大的一次远航。永乐十一年(1413年)冬开航。首先到达占城,后率大船队驶往爪哇、旧港、满刺加、阿鲁、苏门答腊。从这里郑和又派分船队到溜山——今马尔代夫群岛。而大船队从苏门答腊驶向锡兰。在锡兰郑和再次派分船队到加异勒,而大船队驶向古里,再由古里直航忽鲁谟斯(今伊朗波斯湾口)阿巴斯港格什姆岛。这里是东西方之间进行商业往来的重要都会。郑和船队由此启航回国,,途经溜山国。后来郑和船队把溜山国作为横渡印度洋前往东非的中途停靠点。郑和船队于永乐十三年七月八日(1415年8月12日)回国。这次航行郑和船队跨越印度洋到达了波斯湾。第四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670多人。
【第五次下西洋】永乐十四年十二月十日(1416年12月28日)朝廷命郑和送“十九国”使臣回国。郑和船队于永乐十五年五月(1417年)冬远航,首先到达占城,然后到爪哇、彭亨、旧港、满刺加、苏门答刺、南巫里、锡兰、沙里湾尼(今印度半岛南端东海岸)、柯枝、古里。船队到达锡兰时郑和派一支船队驶向溜山,然后由溜山西行到达非洲东海岸的木骨都束(今索马里摩加迪沙)、不刺哇(今索马里境内)、麻林(今肯尼亚马林迪)。大船队到古里后又分成两支,一支船队驶向阿拉伯半岛的祖法儿、阿丹和刺撒(今也门民主共和国境内),一支船队直达忽鲁谟斯。永乐十七年七月十七日(1419年8月8日)郑和船队回国。
【第六次下西洋】永乐十九年正月三十日(1421年3月3日),明成祖命令郑和送十六国使臣回国。为赶东北季风,郑和率船队很快出发,到达国家及地区有占城、暹罗、忽鲁谟斯、阿丹、祖法儿、刺撒、不刺哇、木骨都束、竹步(今索马里朱巴河)、麻林、古里、柯枝、加异勒、锡兰山、溜山、南巫里、苏门答刺、阿鲁、满刺加、甘巴里、幔八萨(今肯尼亚的蒙巴萨)。永乐二十年八月十八日(年9月3日)郑和船队回国,随船来访的有暹罗、苏门答刺和阿丹等国使节。
【第七次下西洋】宝船从龙江关出水宣德五年六月九日(1430年6月29日),明宣宗朱瞻基命郑和再次出使西洋。同年闰十二月初六,船队从龙湾(今南京下关)启航,2月3日集结于刘家港。在刘家港,郑和等立《娄东刘家港天妃宫石刻通番事绩碑》。船队到达福建长乐太平港,在南山三峰塔寺立《天妃灵应之记》石碑。两碑都记下了他们六次出航的历程。宣德六年十二月九日船队从五虎门出洋。这次远航经占城、爪哇的苏鲁马益、苏门答刺、古里、竹步,再向南到达非洲南端接近莫桑比克海峡,然后返航。当船队航行到古里附近时,郑和因劳累过度一病不起,于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初在印度西海岸古里逝世。郑和
船队由正使太监王景弘率领返航,经苏门答刺、满刺加等地,回到太仓刘家港。宣德八年七月初六(1433年7月22日)郑和船队到达南京。
第七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550人。
第1次下西洋
第2次下西洋
第3次下西洋
第4次下西洋
第5次下西洋
第6次下西洋
第7次下西洋
(一四0六年)六月
1407年10月13日
1409年10月
1412年12月18日
1416年12月28日
1421年3月3日
1430年6月29日
船队编制郑和下西洋的船队是一支规模庞大的船队,完全是按照海上航行和军事组织进行编成的,在当时世界上堪称一支实力雄厚的海上机动编队。很多外国学者称郑和船队是特混舰队、郑和是海军司令或海军统帅。著名的国际学者,英国的李约瑟博士在全面分析了这一时期的世界历史之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明代海军在历史上可能比任何亚洲国家都出色,甚至同时代的任何欧洲国家,以致所有欧洲国家联合起来,可以说都无法与明代海军匹敌。”
郑和下西洋船队,是根据海上航行和担负的任务,采用军事组织形式组建的。
首先,人数多。
郑和下西洋的人数,史料上有明确记载的有4次。
我们可以初步判断:郑和每次下西洋人数在27000人以上。约明朝军队5个卫,每个卫5000-5500人;从现在看到的《武职簿》,主要是来自沿海卫所。当时西方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航海的人数:分别在90-150人之间;170多;265人。我这里不是单纯地谈数量,而是说明一个科学道理,航海人数的多少,反映了一种实力,尤其是在古代社会,它需要各方面物质保障,很不容易。
其次,船队编制。
根据我们海军专业人员多年研究,郑和船队由舟师、两栖部队、仪仗队三个序列编成。舟师就是现在的舰艇部队,基本单位战船,它们被组成编队,叫前营、后营、中营、左营、右营;两栖部队用于登陆行动;仪仗队担任近卫和对外交往时的礼仪,庄严威武。
按照下西洋的任务,郑和船队人员主要有六个部分:指挥部分、航海部分、外交贸易部分、后勤保障部分、军事护航部分。指挥部分:整个船队的中枢,对航行、外交、贸易、作战等进行指挥决策。郑和职务是钦差正使总兵太监;航海部分:航海业务、修船的、预测天气的等;外交贸易部分:外交礼仪的、进行贸易的、联络翻译的;后勤保障部分:管理财务的、后勤供应的、起草文书的、医务人员等;军事护航部分:负责航行安全和军事行动的。 从对郑和船队人员组成研究,编制是完善的、严密的,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丰富航海经验,确保郑和下西洋的实现。
宝船据《明史》《郑和传》记载,郑和航海宝船共63艘,最大的长四十四丈四尺,宽十八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折合现今长度为151.18米,宽61.6米。船有四层,船上9桅可挂12张帆,锚重有几千斤,要动用二百人才能启航,一艘船可容纳有千人。《明史•兵志》又记:“宝船高大如楼,底尖上阔,可容千人”。
在郑和下西洋的船队中,有五种类型的船舶。第一种类型叫“宝船”。最大的宝船长四十四丈四尺,宽十八丈,载重量八百吨。这种船可容纳上千人,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只。它的体式巍然,巨无匹敌。它的铁舵,须要二,三百人才能举动。第二种叫“马船”。马船长三十七丈,宽十五丈。第三种叫“粮船”。它长二十八丈,宽十二丈。第四种叫“坐船”,长二十四丈,宽九丈四尺。第五种叫“战船”,长十八丈,宽六丈八尺。可见,郑和所率领船队的船只,有的用于载货,有的用于运粮,有的用于作战,有的用于居住。分工细致,种类较多。我们可以说,郑和的船队是一支以宝船为主体,配合以协助船只组成的规模宏大的。
肯定派
认为《明史》基本上正确,因为南京静海寺郑和残碑所记“两千料海船”,不是“宝船”,而是较小的“战座船”。
对南京郑和造船厂的考古,发掘出一根约15米长的舵,和明史所述宝船大小相符。
南京郑和造船厂的船坞宽可容20丈。
伊本•白图泰(ibn Battuta)(1304-1377年)游记中早已纪录中国巨大的12张帆可载千人的海船。白图泰的纪录可作为12帆载千人的宝船的旁证。
质疑派
认为木材强度有限,过大的船体无法保证水密性,难以做长时间的航行。根据南京静海寺郑和所立残碑记载,郑和首次出海宝船为“两千料”,根据他们推论,折合长约为长十五到二十丈,宽六到八丈左右。载重量约为五千吨。至今未有人复制能够实际航行的四十四丈“宝船”。目前复制中的宝船多采用质疑派的说法。
即便采用质疑派的说法,郑和宝船仍是当时世界首屈一指的巨型船舶。
右图为按照当年郑和船队中的中号宝船尺度设计建造的仿古宝船,展示于南京宝船厂遗址公园。船长63.25米、船宽13.8米,6桅8帆,排水量约1300吨。
航海技术根据《郑和航海图》,郑和使用海道针经(24/48 方位指南针导航)结合过洋牵星术(天文导航),在当时是最先进的航海导航技术。郑和的船队,白天用指南针导航,夜间则用观看星斗和水罗盘定向的方法保持航向。由于对船上储存淡水、船的稳定性、抗沉性等问题都作了合理解决,故郑和的船队能够在“洪涛接天,巨浪如山”的险恶条件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很少发生意外事故。白天以约定方式悬挂和挥舞各色旗带,组成相应旗语。夜晚以灯笼反映航行时情况,遇到能见度差的雾天下雨,配有铜锣、喇叭和螺号也用于通讯联系。
体现郑和下西洋航海技术,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天文航海技术
中国很早就可以通过观测日月星辰测定方位和船舶航行的位置。郑和船队已经把航海天文定位与导航罗盘的应用结合起来,提高了测定船位和航向的精确度,人们称“牵星术”。用“牵星板”观测定位的方法,通过测定天的高度,来判断船舶位置、方向、确定航线.,这项技术代表了那个时代天文导航的世界先进水平。
2、地文航海技术
郑和下西洋的地文航海技术,是以海洋科学知识和航海图为依据,运用了航海罗盘、计程仪、测深仪等航海仪器,按照海图、针路簿记载来保证船舶的航行路线。航行时确定航行的线路,叫作针路。罗盘的误差,不超过2.5度。
3、《郑和航海图》
《郑和航海图》得以传世,多亏明代晚期作者茅元仪收录在《武备志》中。原图呈一字形长卷,收入《武备志》时改为书本式,自右而左,有图20页,共40幅,最后附“过洋牵星图”二幅。海图中记载了530多个地名,其中外域地名有300个,最远的东非海岸有16个。标出了城市、岛屿、航海标志、滩、礁、山脉和航路等。其中明确标明南沙群岛(万生石塘屿)、西沙群岛(石塘)、中沙群岛(石星石塘),1947年民国政府内政部以郑和等命名南海诸岛礁,纪念这位伟大的航海家。
《郑和航海图》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航海图集。该图与同时期西方最有代表性的波特兰海图相比,《郑和航海图》制图的范围广,内容丰富,虽然数学精度较其低,但实用性胜过波特兰海图。英国李约瑟在《中国科技史》一书中指出:关于中国航海图的精确性问题,米尔斯(Mills)和布莱格登(Blagdon)曾作了仔细的研究,他们二人都很熟悉整个马来半岛的海岸线,而他们对中国航海图的精确性作出了很高的评价。
郑和下西洋折射出的中国先进航海科技光辉,表现了中国古代人的伟大智慧,从而创造了郑和下西洋的伟大航程。
郑和发现美洲论在2002年出版的畅销书《1421年:中国发现世界》中,前英国皇家海军潜水艇指挥官加文•孟席斯提出郑和船队的分队曾经实现环球航行,并早在西方大航海时代之前便已发现美洲和大洋洲的论点。
2006年1月16日,北京和伦敦的格林威治国家海事博物馆同时展出一张1763年绘制的附注有永乐16年(1418年)的中国航海地图。该中国航海地图有详细的航海区域,以及绘画美洲、欧洲、非洲的的轮廓。除此以外,该图更附有对美洲土著(肤色黑红、头和腰戴羽毛),以及澳洲土著(肤色黝黑、赤身、腰部戴有骨制品)的描术。唯一缺憾是该航海地图中没有不列颠岛的记载。 根据该地图的收藏家中国律师刘刚称,他是在2001年以500美元从一个上海商人处购得该地图,并且因为读过上文提到的《1421年:中国发现世界》而得知该航海地图的历史重要性及意义。
郑和航行前后达28年,他访问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每到一地,郑和赠给各国国王厚礼,以示友好,船队带去丝绸、瓷器、铜铁器、金银和其他手工业品交换当地特产。随行官员随时记录见闻。回航时,各国派使同来,赠珍宝特产给明皇帝,并与中国商人交换。友好的交往,扩大了贸易,也增进了了解。郑和出色地完成了他的使命,南洋等地的人民一直纪念这位和平友好的使者,在一些城市里,至今还保有纪念郑和的寺庙和胜迹。郑和七次远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欧洲航海家哥伦布、华哥达·伽马的海上活动,都比郑和晚得多,他们几次航行,人数在100人左右,船只三、四艘,吨位最大的仅120吨。在航程、规模、组织等方面,郑和都超过这几个欧洲航海家。
郑和的航海笔录郑和船队到达旧港(今苏门答腊岛的巨港)的时候,突然遭到海盗的拦截袭击。这群海盗的头子叫陈祖义。陈祖义本是广东人,洪武年间跑到现在的南洋,召集一伙人占领了旧港,常常打劫路经此地的商船,许多国家的商人都深受其害。这一次,陈祖义见郑和船队船多兵众,不敢贸然下手,就假意向郑和投降,暗地里却准备打劫船队。郑和及时发现了陈祖义的阴谋,立即部署对策。等陈祖义率众人来抢劫时,他指挥将士们把海盗打败,杀死了五千多人,烧毁了海盗船只十艘,俘获七艘,还活捉了陈祖义。
在锡兰山,国王亚烈苦奈儿赠送了许多礼物给明朝,表示两国修好。哪知贪心不足的亚烈苦奈儿见郑和船队装载了大量金银,就假意请郑和到他的宫殿。盛宴招待之后,他再次向郑和索取金币,暗地里却发兵去劫夺郑和的船队。郑和沉着冷静,了解到锡兰山的大部分兵力已派去攻打船队,都城空虚,就火速传令,调来了两千多将士,出其不意地攻打了锡兰山的都城,生擒了亚烈苦奈儿及其妻子官属。领兵打劫船队的将领听说明军回攻都城,赶忙下令撤兵回救。郑和的军队乘胜杀了个回马枪,又把敌兵打地溃不成军。他们只得向明军投降了。郑和当场释放了投降的将士兵卒,只把亚烈苦奈儿和几个重要官属扣留在船上,然后继续访问其他地区。
当郑和的船队到达木古都束时。国王亲自去迎欢,并且设宴款待。郑和向国王和王妃赠送了丝织品陶器和茶叶。国王送给明朝皇帝一只珍贵动物,叫做“麒麟”,也就是非洲长颈鹿。回来的时候,不仅带回来了十七国的使节,和他们同来中国访问的,其中有的是王子,有的是王叔王弟,都同明朝建立了邦交。郑和还带回来了忽鲁谟斯的狮子、金钱豹、大西马;阿丹国的麒麟、长角马哈兽;木古都束的花福禄和狮子;卜刺哇的千里骆驼和驼鸟。
郑和在国内休整了一年多时间后,永乐十年十一日,成祖又令他第三次远航西洋诸国。这次正好赶上了东北季风时节,郑和的船队顺风而行,不久就到达苏门答刺(今印尼苏门答腊岛)。
苏门答刺刚刚经过一场大的事变,使郑和的访问遇上麻烦。原来,苏门答刺的西面有个那孤儿国。1408年(明乐永六年),那孤儿国和苏门答刺打了一仗,苏门答刺国王中箭身亡。王子年龄尚小,不能替父王报仇。王后却复仇心切,她晓谕全国:谁能领兵打败那孤儿国,替先王报仇,我就嫁给他,并请他当国王。一个有本领的渔夫奋勇领兵打败那孤儿国的军队,杀了他们的国王。渔夫娶了王后,当上了苏门答刺国王。老国王的儿子长大以后很不甘心。他培植了一伙心腹勇士,乘机杀死了渔夫,自己登上王位。郑和到达苏门答刺后,向新国王赠送了许多礼品。
渔夫有个儿子苏干刺,想替父亲报仇,发兵攻打苏门答刺,企图争夺王位。没想到反被新国王打败了。他只得逃到一个叫邻山的地方,自立一寨。他听说郑和赠送给苏门答刺新国王许多礼物,却没有送礼给自己,心中有忌又恨就带领几万兵众,袭击郑和的船队。在苏门答刺的配合下,郑和指挥将士英勇还击,把苏干刺的兵众打得大败,乘胜追击到一个叫南渤利的地方,活捉了苏干刺和他的妻子、儿子。到永乐十三年回国后,永乐帝下令把苏干刺杀了。
1430年(宣德五年六月),明代的第五个皇帝-明宣宗朱瞻基又一次派遣郑和、王景弘率领船队,访问了忽鲁谟斯等二十来个国家。因为这次访问的国家多,地域广,路程远,因而时间也就很长,到1433年才启程回国。不料船队返航至古里(今印度南部西海岸之科泽科德)时,六十三岁的郑和因积劳成疾,不幸辞世。王景弘命人把郑和的遗体妥为装殓,准备回国安葬。当时已进入夏季,热带气候酷热,船队航进爪哇(今印尼爪哇岛)时,眼见郑和的遗体难于保存,已不可能运回国内安葬,王景弘只好决定埋葬在当地。
郑和下西洋的作用与意义作用
朱棣夺得皇位时,明朝已经建立了三十多年,农业与人们的生活并没有受到这场政变的影响。这时,中国广州等沿海的大都市发展得十分繁荣。在经济获得良好的发展之后,发展海外交通和海外的贸易已经是十分逼切的事。另一方面,朱棣也想利用对外的活动,展示自己的势力,并建立自己的声望。因此,远航的活动就势在必行了。
明代初期,由于朱元璋三十一年的励精图治,农业经济恢复了。在手工业方面,也有了很大的发展:矿治、纺织、陶瓷、造纸、印刷各方面,都比以前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中国的丝织品、瓷器以至一些欧洲国家的欢迎,赢得了很高的声誉。尤其是造船业的发达,航海技术的进步(包括罗盘针的使用,航海经验的积累,航海知识的提高),大批航海水手的养成,以及明初工商业的恢复和发展,宋、元以来中国海外贸易的发达,对外移民的增加,所有这一切,都为郑和下“西洋”准备了坚实的经济基础,提供了较为雄厚的物质条件。明初这种强盛的国势、发达的贸易,本身具有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扩大海外的贸易和来往的要求。于是,明成祖朱棣决定组织一支强大的船队,前往“西洋”诸国。
郑和下“西洋”的动机和目的,也是明成祖朱棣派遣他出使“西洋”的动机和目的。明朝初年,正是国势向上发展的时期。这时在北方,蒙古的势力已被驱逐出长城以外,明朝的封建统治已十分巩固,加上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国势日趋强盛,这就有可能使它向海外发展。朱棣自认为是“奉天命天君主天下”的“供主”,要海外各国都来朝贡。和历代功利主义的封建帝王一样,朱棣也是一个功利主义者,他也要宣扬国威,向外示富。
到了永乐年间,由于国力强盛,朱棣要建立一个天朝大国的思想就更加强烈。明成祖的个性好大喜功,常常向异域显示中国的富强,对明朝初期对海外的消极政策深表不满,故朝廷对外政策为之一变,即位后便派宦官出国,召各国来朝,此举无疑可以提高明成祖的威望。郑和下西洋便可以在国外显耀兵力,向海外各国夸示中国的富强,宣扬明朝的威德。同时他还想用扬威海外来缓和国内国内一部分人对他武力夺取皇位的不满。
他还想用扬威海外来缓和国内一部分的人对他武力夺取地位的不满。有些书上说的朱棣派郑和下“西洋”,是找寻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据说,“靖难之役”以后,朱允炆出走,不知所终。祖的皇位是发动靖难之变后,从侄儿建文帝手中夺得的。这在猜忌心很重的朱棣看来,自然是一件最不放心的事。明成祖怀疑他逃到海外避难,恐怕他将来对自己构成威胁,所以派郑和下西洋暗中侦察建文帝的踪迹,以杜绝后患。
郑和率领的庞大船队,就其活动的性质来说,既不是一般的商船队,也不是一般的外交使团,而是由封建统治者组织的兼有外交和贸易双重任务的船队。
他出使的任务之一,就是招徕各国称臣纳贡,与这些国家建立起上邦大国与藩属之国的关系。为了完成这一任务,郑和所到各国以后,第一件事便是宣传朱棣的皇帝诏书。向各国宣谕:明朝皇帝奉天乘命的上邦大国之君,是奉“天命天君”的旨意来管理天下的,四方之藩夷都要遵照明朝皇帝说的去做,各国之间不可以众欺寡,以强凌弱,要共享天下太平之福。如果奉召前来朝贡,则礼尚往来,一律从优赏赐。
第二件事便是赠送礼物。赐各国国王诰命银印,赐国王及各级官员冠服和其他礼物,表示愿意和那些国家建立和发展友好的关系。
第三件事是进行贸易活动。以中国的手工业品换取各国的土特产品,使各国为中国的精美、完好的手工业品所吸引,从而愿意来中国称臣纳贡,进行贸易活动。中国出口的丝织品和瓷器等,早就在亚非各国享有盛誉。亚非的很多国家早就想同中国发展贸易关系。只是由于朱元璋“海进政策”,才限制了这种贸易的发展。朱棣取消“海进政策”派遣郑和出使,表明中国恢复了同海外各国的正常贸易。海外各国同时也认为,跟中国纳贡称臣,进行贸易,建立友好关系,是有利可图的事。
第四件事是与南海(今马六甲海峡)国家建立友好关系。
正面意义
郑和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享、真蜡、古里、暹罗、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洲东岸,红海、麦加,并有可能到过澳大利亚。这些记载都代表了中国的航海探险的高峰,比西方探险家达伽马哥伦布等人早八十多年。当时明朝在航海技术,船队规模、航程之远、持续时间、涉及领域等均领先于同一时期的西方。
在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还有有许多超出于航海之外的解读。“郑和时代的中国,则是真正承担了一个文明大国的责任:强大却不称霸,播仁爱于友邦,宣昭颁赏,厚往薄来。”
负面意义
郑和下西洋可以不以贸易获利为目的,但不能不计成本。七次下西洋给明朝财政造成巨大经济负担,随着国力衰退,航海的壮举必然随之悄然结束。
郑和下西洋与西方新航路开辟的比较郑和下西洋,其船舶技术之先进,航程之长,影响之巨,船只吨位之大,航海人员之众,组织配备之严密,航海技术之先进,在当时的世界上,都是含有其匹的。正如前文说指出的那样,他们的航海成就显然丝毫不比西方人逊色,甚至在航海时间,船队规模以及航海技术诸方面,均是哥伦布等人的航海活动所望尘莫及的。然而,我们应当看到,郑和远航与西方人开辟新航路的结局,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后果。郑和下西洋的航海活动虽然声势浩大,但明成祖和郑和死后不久,中国船队遍绝迹于印度洋和阿拉伯海,中国的航海事业突然中断了,这使得中国与西洋各国业已建立起来的联系戛然而止。从此,中国人传统的海外贸易市场逐渐被欧洲人所占据,并最终退出了正在酝酿形成中的世界性市场。相反,哥伦布和达·伽马开辟新航路后,在西欧激起了远洋航海的热潮。在中国,作为国家的政治任务,郑和下西洋对于中国的经济的刺激作用微乎其微。而在西方,东方的商品和航海贸易的利润直接加速了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的活动场所,从而揭开了资本原始积累的序幕。从这一点来看,哥伦布等人的航海活动,对于西欧乃在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是先前的郑和下西洋所无法比拟的。在郑和下西洋之前,中国经济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结构的转型,已出现了符合世界历史潮流的新趋向。然而,随着郑和下西洋活动的终止,中国政府将自己与当时正在形成的世界市场隔绝开来。而新航路的开辟,为西欧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的活动场所,使欧洲商路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区域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欧洲人在海外广阔的领域里建立了众多的殖民地,从而为西欧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创造了条件。大量的黄金,白银流入欧洲,引起“价格革命”——金银贬价,使得物价上涨,而“价格革命”则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关系的发展。从这一点上来看,我们对于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应有恰如其分的评价。
郑和下西洋目的猜测(一)皇位继承方面
燕王朱棣以“靖难”之名,最后攻下国都南京,火烧皇宫,但过后没有找到其侄建文帝的遗体。朱棣虽马上自号永乐帝,但对于此事及建文帝遗臣跳散各地,可能仍有挂怀。明朝历史文献里,留有一些建文帝可能没有被烧死,而逃亡海外之传言,甚至有说出家于二十年后,返北京之故事。所以,有人认为永乐帝派郑和下西洋之一主因为追寻建文帝。此种说法不可能成立,因为郑和每次出使海外都是那么浩浩荡荡,建文帝若亡命海外,当闻风而躲藏起来,大规模下西洋寻建文帝绝非有效之方法。目前,绝大多数学者已不相信此说。但历史小说常常为了戏剧化,尚强调此可能。
(二)政治方面
永乐帝在位24年间,中国西北部的蒙古旧部继续对明朝产生危机,永乐帝还亲征几次,并在最后一次征途中去世。所以,有人认为永乐派郑和下西洋是为安定海外,使永乐没有后顾之忧,已利明朝专注防御北方之乱。
但此说不可能成立,因为当时海外诸国武力都不强,没有攻侵明朝海域之可能。
另有一说是,下西洋是为控制遗存在中南亚及印度北境之蒙古汗国。这也不可能,因在永乐年初,此国之可汗死亡,对明朝已没有威胁。
郑和七次下西洋,碰到三次战役,其一为帮助某一小国政权转换,一为某国想偷袭郑和船队,一为海盗集团,三者都是小战役(下篇会再详述)。有人依此视为郑和下西洋有当「国际警察」之作用。但这些只是顺途发生事件,不可能是主要动机或目的。郑和碑文有言「及海外邦、番王不恭者生擒之。蛮寇之侵略者剿灭之,由是海清宁,番人仰赖者」,可证实此言。
(三)外交方面
西洋各国对于郑和庞大百艘巨舶及数万兵士,浩浩荡荡迫临其海域,当然会有小巫见大巫,战战竞竞之感。所以「扬威跃武」做为永乐派郑和下西洋之主要目的之一是很可了解的,并被绝大多数研究者所接受的。
但若只为海外展示国力,对明成祖有何大利益呢?何需花费那么大的经费及军力呢?故「扬威跃武」不可能是永乐帝的「终极」目的。
因为下西洋七次中,郑和没有占领任何一个国家或城池。故近二十年来,常常有人倡言:郑和下西洋是「和平之旅」。但这是表面、肤浅、「自吹自擂」,「自己往脸上贴金」之说而已。想想西洋小国会认为这是「和平」之举吗?
其实,郑和的宝船每次都载了许多宝物,送给每一个访国之国王,做为「礼物」。并且许多国家也都派使者或皇帝本人,乘郑和宝船并带了其国之特产珍奇,返回明都进贡。这些外国使者来中国后,过些时尚要郑和船送他们返国,并带回更多的「礼物」。所以永乐年间,海外朝贡国家由洪武帝年间之几国,增至30余国。永乐死后,下西洋事停止六、七年,以前朝贡国就不来了。宣帝初年,希望有外国来朝贡,才有第七次之行。
再者,这共28年间七下西洋,等于平均每四年一次,一次出使往返要两年,故约有一半年月,郑和船队络绎不绝之中国至西洋之间。为什么要如此频繁呢?
综观之,明初永乐之「外交」实是现代「金钱外交」之历史先例而已。
(四)贸易方面
西洋诸国,对明朝出品之陶瓷、丝绸、钱币等等,都极喜爱,永乐年间确也利用郑和下西洋之官船,载运这些货品到海外。在返程中,郑和官船亦购买或交换一些中国所缺之香料,染料,宝石,象皮,珍奇异兽等等。所以下西洋当然有某程度中外两方贸易作用。但若贸易是主要目的,何需建造宝船二、三百艘及每次派二、三万人(官兵)?古今所有商船都设法用最少的船员,空出最大的船上空间做为载物之用,以增加其利润。郑和船队与一船商船队是背道而驰的。故学界所习用「朝贡贸易」为郑和下西洋动机之说,是把「贸易」重要性过于夸大了。
(五)文化方面
原为中国东南沿海区的妈祖海神,保佑船事之信仰对郑和下西洋人员是很重要的。因为访问西洋各国有七次之多,妈祖信仰也借助此航行,传播到南洋诸国。这是下西洋文化方面最值得提及的,也是影响至今的。但这些相互海事与宗教信仰之发展,是下西洋之成果而非其动机。
郑和下西洋『纪录片』影片简介: 1405年7月11日﹙明永乐三年﹚明成祖命郑和率领庞大的二百四十多艘海船、二万七千四百名船员组成的船队远航,访问了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加深了中国同东南亚、东非的友好关系。每次都由苏州刘家港出发,一直到1433年﹙明宣德8年﹚,他一共远航了有七次之多。最后一次,宣德八年四月回程到古里时,在船上因病过逝。民间故事《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将他的旅行探险称之为三宝太监下西洋。
郑和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 彭亨、真腊、古里、暹罗、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洲东岸,红海、麦加,并有可能到过澳大利亚。
郑和下西洋『动画片』52集大型动画片《郑和下西洋》运用卡通手法、卡通语言、卡通意趣以及现代人的眼光,从动画的新颖角度、新鲜手法去重新开掘历史,将历史感、传奇性、卡通化以及视觉上的冲击和震撼故事融为一体,通过郑和下西洋的曲折历程,反映了郑和及其船队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开拓精神、和平精神,重现航海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传奇,引领动漫爱好者们共同穿越历史长河,去体会历史曾经的辉煌。
动画片《郑和下西洋》故事大纲
郑和是我国历史上、乃至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航海家。七次率船队远航,到达东南亚、印度洋、红海、东非等的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其船舶数量之多、船只吨位之大、航海人员之众、组织配备之严密、航海技术之先进、航程之长、影响之巨,在当时都是举世无匹的。
本片以郑和七下西洋为故事主线,用卡通片特有的智慧、幽默和富于想象力的故事情节,五彩缤纷的画面,去展示以郑和为核心的航海群体形象:聪明睿智、具有雄心和胆略的航海家郑和,刚武的将军吴百胜,神秘的渔夫老乌贼,身世离奇的少年陶陶,渴望探险的女孩菲儿、忠诚的仆人何毕德……这些人物形象组合在一起,既体现了郑和下西洋的和平、开放、探索精神,又带给观众丰富故事性、娱乐性。
明朝初年,明成祖令郑和造宝船、招募人马、出使西洋。郑和欣然领名,率领着庞大的舰队扬帆启航,开始了史无前例的大航海。
宝船乘风破浪,日夜前进,冲过死亡旋涡,战胜大海啸、克服瘟疫等重重困难,并且与当地土著人交好,消除吐尔呼鲁国和南沙国之间的战争。宝船前往柯尔黎加,在缺水、找水的过程中,与海盗头子马拉奇周旋,顺利重出重围,到达目的地。在柯尔黎加,陶陶巧遇公主菲儿,与郑和一起粉碎了国师夏奇的篡位阴谋,用中医望闻问切只好了老国王的绝症,化解战争,建立邦交,还使船队多了一个新成员——菲儿。在扬帆回国的路上,郑和得知海盗头子马拉奇召开海盗大会要劫宝船,就将计就计,令人混入其中,里应外合,彻底清剿了亡命岛上的海盗。
郑和出色完成了打通海道,与各国建立友好邦交的任务,随船来访的各国使节以及南洋奇珍异兽也引起了举国震动,受到皇帝嘉奖。然而郑和心中却有个遗憾,因为还有更广阔的海域他并未到达。雄才大略的皇帝理解郑和的心意,命他准备再次起航,把华夏文明传播到更远的地方。郑和船队再次扬帆。这是新的开拓之旅,死亡迷宫岛、魔鬼海域、磁石岛、黑暗海峡——新的挑战接踵而来,郑和船队用智慧和勇气化险为夷,还在当地留下了“郑和灯塔”、“郑和井”……促进了中外文明的交流。
终于,他们来到一片新大陆——这里就是神奇的非洲大陆。郑和询问首领这里是否就是大海的尽头,首领摇头。郑和顿然彻悟,是否到达世界的尽头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寻找本身。而他将率领舰队,带着天下归仁,怀仁柔远的胸襟和气度,继续探访那些未知的国度,向西洋各邦播洒和平、文明、科学和友学的雨露。海风吹拂着郑和的苍苍白发,他的舰队又启航了……
59集电视连续剧《郑和下西洋》
电影名称:郑和下西洋
主要演员:罗嘉良唐国强杜雨露于小慧
影片导演:马骁
所属类型:剧情 连续剧
影片产地:大陆
影片语言:普通话
上映时间:2009年
59集历史题材电视连续剧《郑和下西洋》24日在福州举行开播仪式,将于25日晚起在央视八套亮相。
《郑和下西洋》是为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特别制作的,史诗般地描述了郑和率领船队七下西洋、历时29年成功开辟海上丝绸之路的壮举,再现了明朝前期的 中华盛世,展现了郑和七次下西洋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科技等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揭示了中华民族“和”的品德、“和”的文化与“和”的追求。
《郑和下西洋》由福建省委宣传部、中央电视台文艺中心影视部及长乐市委、市政府等单位联合出品。该剧由朱苏进担任总编剧,马骁担任总导演。香港演员罗嘉良饰演郑和,唐国强饰演明成祖朱棣,杜雨露饰演姚广孝,于小慧饰演徐皇后。
据史料记载,郑和七下西洋,其船队都于长乐太平港停泊,在这里扩建船队,招募水手,整编训练,补充给养。
精彩看点
场面宏大制作精良
该剧由朱苏进担任总编剧,马骁担任总导演,生动展现了郑和率领船队七下西洋,历经半个世纪,成功开辟海上丝绸之路的壮举,是一部场面宏大、制作精良的电视剧佳作。国家重大影视题材创作领导小组对该剧给予高度评价。著名文艺评论家李准指出:“力量感是这部电视剧的魂,也是《郑和下西洋》的独特之处,丰富的感情表现力与戏剧冲突的张力赋予这部电视剧更为深刻的人性关照,使历史中的人物鲜活地展现在荧屏。”历史学家万明说,怎样表现600年前人们对海的认知、如何描绘陆地上的民族开拓海域的决心,都是这部剧创作的难点,但制片方很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
再现中华盛世
该剧史诗般地描述了郑和率领船队历时29年七下西洋,成功开辟海上丝绸之路的壮举,再现出明朝前期中华雄浑恢弘的盛世气象和发达领先的造船技术,展现了郑和七下西洋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科技等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
从明朝永乐三年至宣德八年(1405至1433年),郑和率领的舟师七次下西洋,航程十万余里。船队自南京太仓港出航,福州长乐港则是船队的驻泊港和航海基地。据史料记载,郑和七下西洋,其船队都在长乐太平港停泊,扩建船队,招募水手,整编训练,补充给养,伺风开洋。该剧对福建、福州在郑和下西洋中的作用给予了充分表现,并浓墨重彩地描述了郑和与福州、长乐的特殊历史渊源。郑和下西洋直接把许多长乐人带向南洋,甚至更远的非洲,长乐至今仍保留着大量关于郑和下西洋的历史传说和人文遗迹。
分集剧情
第1集 光荣启航
公元1405年。中国。明朝。南京。
明成祖朱棣欲开辟海道,与海洋各国建立邦交,互通有无。可是大海凶险,海盗猖獗,满朝大臣都为之色变,以为万万不可为之。皇帝甚感失望,哪想郑和舌战群臣,提出了壹个超乎想象的计划——建立壹支庞大的舰队,出使西洋。皇帝欣慰,下令郑和即刻筹备舰队。
郑和亲赴四川寻找木材,在少年陶陶与小猴子多多的暗中帮助下终于找到了用来制作宝船舵杆的千年古树,而陶陶与多多也为下西洋所吸引,悄悄跟随郑和来到南京宝船厂。
虽然找了上等的木材,然而郑和又遇到了保证甲板坚固性和隔水舱的难题,不解决这两个问题,宝船便无法进行远距离的航行。经过壹番艰苦的奋战,郑和终于发明了三层甲板和竹节状的隔水舱。渐渐地,壹个巨大宝船的骨架初见规模,数十人不能环抱的巨树制成的龙骨,用象石头壹样坚硬的木头制成的巨舵……
与此同时,壹心打算跟随郑和下西洋的陶陶却没能通过水手考试。于是,在启航前的夜晚,陶陶与多多偷偷溜上宝船……
东南季风到来,郑和下令扬帆起航,巨大的宝船,率领著庞大的舰队开始了史无前例的大航海……
第2集 死亡漩涡
宝船乘风破浪,日夜前进。
郑和通过观察天象,预测到将有大风暴来临。他号召士兵们做好准备,一起对付暴风雨。然而风暴没有来,大家虚惊壹场。更使得奉命随郑和出航的大将军吴百胜对这位主帅多有藐视。
吴百胜无视规定在船上作威作福,因为浪费粮食和淡水被郑和责罚,两人矛盾加深。
偷溜上船的陶陶和多多在船上偷吃偷喝被吴百胜当场抓获。郑和拒绝了陶陶做水手的恳求,只允许他暂时留在船上做工赚取三餐,壹旦遇到商船便让他们搭乘回国。陶陶非常失望。
舰队继续航行,前方出现了大家期望已久的陆地,谁知郑和放著捷径不走,非要绕道远行,说前方有巨大的漩涡,路过的船只稍有不慎,就会被卷入漩涡中心,在海底摔得粉身碎骨。
对郑和多有不满的吴百胜自恃身经百战,违抗郑和命令,连夜带著壹队人走捷径去了。吴百胜果然遇到漩涡,结果他所在的坐船被卷入漩涡,而且桅杆折断,眼看就要葬身海底。
关键时刻,郑和驾驶自己的大船赶来,驶入大漩涡,在生死边缘把吴百胜和他的部下救了过来……
第3集 超级海啸
郑和带领船队继续前进,途中,宝船经过一个小岛,水量充沛,遍地青草。郑和命令停船,补给淡水,并把船上的牛羊放到海岛上,补充草料。
众人正在尽情享受,负责放羊的陶陶突然发现少了一头羊。为了寻找丢失的羊,陶陶独自来到小岛的深处,却被偷了羊的土著矮人所俘。
郑和发现陶陶失踪,带着吴百胜寻找而来,双方正在对峙,天上却突然出现美丽的极光。矮人们惊恐地四散奔逃,郑和告诉大家,这极光是海啸的预兆。
郑和刚刚带领船员们回到宝船,海啸便掀起高达十几米的滔天巨浪。在郑和的指挥下,船队度过了海啸的第一轮攻击。眼看第二轮海啸就要到来,前方却出现了站在山顶上呼救的矮人们……
郑和将土著人救上宝船。海啸再次来袭,宝船的船底出现一个大洞。危急时刻,身材小巧,又有一身好水性的陶陶自告奋勇潜入隔水舱修补船舱……
郑和的船队最终战胜了风暴。船队留在小岛上帮助矮人们重建家园,郑和更是将一对山羊赠送给矮人酋长……
第4集:吴百胜学游泳
陶陶非常崇拜郑和博学多闻,智慧勇敢,郑和也非常喜欢陶陶这个聪明可爱的小男孩。不过,吴百胜对陶陶没好感,因为船上继续丢东西,而吴百胜怀疑小偷就是陶陶。他处处和陶陶过不去,动辄就罚陶陶干船上最苦的活。
陶陶有口难辨,被大家视作小偷,心裏非常难过。郑和用琴声鼓励陶陶壹定要乐观地坚持下去。陶陶听懂了郑和的琴声,他决心壹定要抓住真正的小偷。壹天夜裏,陶陶抓住了正在厨房偷东西吃的游得海,可是游得海向陶陶求饶,陶陶只好放了他,并答应他壹定不说出去。但是惩罚再次降临到陶陶身上了,这次可不是闹著玩的,吴百胜认为这回偷东西的人壹定是陶陶,他命令陶陶光背站在甲板上暴晒。陶陶后背被晒得起了大泡。游得海良心发现,终于承认了真相。吴百胜想道歉,却发现难以开口,他拿出自家秘方烫伤膏让游得海好好照料陶陶。
这天夜晚,伤愈的陶陶在和多多在钓鱼玩,吴百胜也来凑热闹,他在船头钓到壹条大鱼,可是大鱼力气太大,竟壹下把他扯到了海裏,吴百胜被鱼线缠住,被大鱼扯向深海,眼看壹条大红鲨鱼游了过来,吴百胜根本不会游泳,危在旦夕。关键时刻,陶陶跳下大海,追上大鱼,割断鱼线,终于把吴百胜救了起来。
吴百胜苏醒过来,感谢陶陶的救命之恩。吴百胜向陶陶拜师学游泳,陶陶顽皮,把这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将军折腾够呛。为了学会游泳,吴百胜只能忍气吞声,两人的感情也日渐深厚起来。
一天,风平浪静的海上突然出现一艘货船,郑和等人上船发现船上生活用品一应俱全,但是却没有人。吴百胜发现了航海日志。忽然,货船晃动起来,,壹只粉红色带花斑的章鱼的巨大的触角正从船尾的船舷上慢慢延伸向甲板。
第5集 瘟疫降临
航海日志裏描述的巨大的章鱼怪物忽然从船舱裏窜出,吴百胜险些命丧章鱼之口,他的胳膊被怪物咬得鲜血淋漓。郑和带吴百胜等人经过壹番搏斗,勉强把大章鱼钉在船舷上。
回程的路上,吴百胜变成香蕉嘴,浑身痉挛不止郑和命游得海、刘壹手将吴百胜擡回舱房。。船上的人用吴百胜他们带回来的章鱼怪物的触角做烤肉,许多人都吃了。郑和亲自为吴百胜治伤,几天之后,船上30多人染病。郑和发现船队可能染上了章鱼毒瘟役!这种瘟疫会在人群中传染,会迅速消灭所有人!郑和下令:马上把全体病人送隔离船,所有人都不许下船,更不能和其他船上的人接触。郑和冒著被传染的危险,每天到隔离船给病人治病,可是吴百胜等人的病继续恶化,郑和束手无策。宝船上散布著死亡的味道。郑和安慰吴百胜等人,他壹定会找到解药,挽救他们的生命!
深夜,陶陶、多多偷偷上到隔离船探望吴百胜,告诉他郑和日夜兼程地在为他们配药,还亲自用药试验,经常弄得满身起包。吴百胜暗自决定不再拖累整个船队,他把遗书悄悄放进了布包中,让陶陶把布包交给郑和。
陶陶进到郑和房间,郑和守在煎药的火炉旁已经睡著,手裏还拿著医书。陶陶不忍心叫醒郑和,把吴百胜布包放在郑和旁,蹑手蹑脚轻轻走出。
吴百胜手握短刀艰难爬出船舱,痛洒英雄泪,遗憾不能跟随郑和完成下西洋的使命,他毅然决然斩断了隔离船与宝船相连的绳索。并用尽力气又爬向桅杆,砍断风帆绳索。
宝船和隔离船越来越远……
第6集
今日的一败涂地,朱棣认为留下姚广孝,便是留下了天大的危险。于是命令马和杀姚广孝,不然就将马和一道斩首。
徐王妃劝王爷,从今以后,过自己的安生日子,不争不斗,祛灾取祥。
灵谷寺内,姚广孝与马和师徒二人坦然对酒当歌,两人都已将生死置之度外。在王妃的开导下,朱棣幡然醒悟,为作出这一错误决定,亲自去向大师赔罪。
第7集
马和请宦官弟兄在酒楼里喝酒,了解到有些人家境困难,主动帮助解决。酒席散后,王景弘请马和转告燕王,皇上已临大限,快不行了。
为避大祸,朱棣请来御医看病,没料却反遭算计。
在危机四伏的情况下,朱棣与晋王、秦王喝酒。席间被两位哥哥追逼,好在他的真情泄露却让密探看得清清楚楚。
朱棣装病事情败露,前往东宫向皇太孙请罪。朱允炆感动之下竟认朱棣为周公。
拍摄花絮
如何表现600年前人们对海的认知,是这部剧创作的难点。“仅制作大明的宝船一项,就让我们煞费苦心,”总制片人吴龙海说:“如果用一般的船也能对付,但是要体现中国人的气派,我最终咬牙在海南琼海一个三面临海的海域,搭了一艘75米长、28米宽的大船。我们美工跟我讲,既然宝船做成这样了,你让我再做一个宫殿式的船舱吧。谁料,宝船刚刚建好,就赶上了台风,第二天到岸边一看,船没了,又赶紧买旧船改造。”
海上拍摄更是困难重重,“我们当初把海上拍摄考虑得太简单了。在靠近岸的地方海比较平静,到了深海却是你控制不了的,你想这样走,帆一挂,风往哪里吹船往哪里走。摄制组也没有人有海上拍摄经验,三台机器不到两天就进水毁了,拍摄人员也是晕船呕吐痛苦不堪。”一年左右艰苦的拍摄最终累积成90多集的素材带,后期又为了精益求精,三次剪辑最终制作成59集的播出版本。
各方评价
文艺评论家点评
央视文艺中心影视部主任汪国辉透露,在举行首播仪式前,剧组小范围在北京举行了一次看片会,尽管只播放了部分片段,但精美的制作水准和精彩的剧情、精湛的演技都获得了与会专家的一致称赞。
文艺评论家李准说:“力量感就是这部电视剧的魂,也是《郑和下西洋》的独特之处。有人戏称这部有力量感的电视剧是‘男人戏’,但戏中永乐帝与郑和、永乐帝与皇后之间也始终充满了情、义两个字,只不过更多的是大忠大义大爱,这种感情的表现力与戏剧冲突的张力,赋予这部电视剧更为深刻的人性关照,使历史中的人物鲜活地展现在荧屏。”
观众点评
在一家物流公司工作的黄军调侃说这部电视剧一如想象中的大气、恢宏:“不过我没想到它居然从郑和的少年时代说起,仔细想想,59集的大戏,肯定需要一定的铺垫。”黄军侃说自己一直对《郑和》非常期待,“之前在网上零星看了一些它的新闻,知道它用了很多篇幅表现福建在郑和下西洋中的作用,讲述了郑和与福建、长乐的特殊历史渊源。我对这段历史特别感兴趣,在看电视剧前,还特意找了明朝的一些历史书来看。”
60岁的薛丹表示自己就是冲着唐国强看这部电视剧的:“唐国强可是我们的偶像,当年非常非常帅的!可惜我觉得他在马皇后病故那场戏里演得太假了,没有发自内心的悲伤。”薛丹说她觉得这是一部需要人慢慢静下心来品味的精品,“我看了剧照和新闻,居然是罗嘉良演郑和,我觉得香港演员的普通话不标准,演郑和有点怪,不过也不一定,这部戏才开始播,我相信演员们和剧情一定会陆续带给我们惊喜的。”
郑和下西洋[京剧]-剧情简介这是一部以郑和七下西洋的史实为依据,融合各种民间传说故事及多方学术研究成果,通过大胆合理的艺术想象而构成的大型交响京剧。
剧本采用灵便自由的倒叙结构法,以郑和六下西洋返回中国之后,因明成祖朱棣去世,航海盛举被迫中止,船队两万七千余官兵奉调留守南京修建宫宇庙堂、漕运米粮,倍受压抑而又不懈努力,争取重返大洋再创辉煌的情结为贯穿线,引出一连串色彩斑斓、激情磅礴的回忆,绘制一幅郑和下西洋的壮丽画卷——
《郑和下西洋》故事发生在明朝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至宣德六年(公元1431年)的南京、太仓以及郑和下西洋所涉足的部分亚非国家与地区。
奉明成祖朱棣钦命六度出使西洋的郑和,统率船队返京述职途中,感慨二十年来率舟师结好善邻遍访异壤的经历,期冀领圣命再涉重洋,迎他而来的却是夏尚书宣旨禁海的圣命,和航海文案图籍一概查缴销毁的严令。然而,几下西洋的般般经历,刻骨铭心——
初涉汪洋,朱棣钦赐“和”字巨幡;
汹涛无际,郑和情怀万里;
水手寂寞,郑和与他们玩起麻将;
南洋异域,随船宫廷乐工幽兰误饮毒汁,使情同兄长的郑和免遭劫难,令衔仇女扮男装欲害郑和的秦娥愧赧无地;
西洋古国,郑和宫廷坦诚示好,挫败明朝叛将挑起异国交兵的阴谋;
新皇登基,再宣钦命:开洋——!开洋——!
“和”字圣旗再度高扬!
年届花甲的郑和率领船队,乘着好风好雨再下西洋,成就人类历史上的辉煌壮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