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登村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8-13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永登村隶属于云龙县长新乡永香村政村,属于山区。位于 长新乡北边,距离永香村委会0.5 公里,距离长新乡10公里。国土面积5.83平方公里,海拔2100米,年平均气温13.8℃,年降水量1580毫米,适宜种植粮食作物、烤烟、泡核等农作物。有耕地464.85亩,其中人均耕地.97亩;有林地850亩。全村辖3个村民小组,有农户123户,有乡村人口487人,其中农业人口482人,劳动力345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244人。2008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22.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196元。该村属于贫困村,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

永登村历史,目前可从该村族谱得知一二。

高祖鼓励,立志青云,克绳祖武,祖宗藉慰于九京,默相于天矣,是为序

清道光癸巳年清和月

曾孙李润 谨识

始祖贤福公,由南京应天府募游大理,授元朝巡检土司职,落籍大理太和,葬在壶黾山,生二子,长曰福升,次曰福俊,俊留太和,九传而出元阳。福升公袭职,公生二子,长曰智,次曰信,信住邓川,智公袭职,明洪武十六年,带丁平夷,居住关里豆寺村,开辟兹土,葬回邓川;智生一子曰福,袭其职,生二子长曰顺,次曰惠,顺公袭职乏嗣,弟惠生一子曰祯,生一子曰文潼,文潼公袭职,生三子曰伯琳、伯雪、伯瑄,伯瑄乏四嗣;伯琳公袭职,加封将仕佐郎,生一子曰嗣源;嗣源公袭职,生三子应朝、应庭、应邦,应邦乏嗣;应朝公袭职,加封将仕郎,生五子,世凤、世凰、世麒、世麟、世鹏;世凤公袭职,生二子,长曰震龙,袭其职,次子秀龙,世凰乏嗣。其弟三人同住豆寺,秀龙公迁居永登,忠贞报效,官至亲军铁旗随征游击,公生二子,长曰天柱、次曰朝柱。

皇清例授在田李公基碑序

公讳秀龙,字在田,十二关土长司裔也。自始祖讳智公,原籍邓阳之槐井坪来辟兹土。累世簪缨,历数传而生公,乃大发其光,初年仕明,累建奇功,官授亲军铁骑右将军随征游击之职,继而解甲归田,山林养志立业成家,以代清时迄我朝。

膺命空鼎,公乃代侄承袭世职,永郡 匪之乱,力能擒贼建公,不减当年英勇,是公匪惟见赏于前明,亦且立功于盛世也。配太李氏,生二子,长曰天柱,次曰朝柱,济美痒皆一时之俊杰,今柱生三男,曰克恭、克让、克敬,亦皆采芹食,克绍香宜,当日中溪公以“世家”匾之,余不文待举。公之所以光前而裕后者,述所闻以志之者。

丙午科解元后学晚生杜道中顿首谨识

龙飞嘉庆甲子夹中月光里

李秀龙(1599——1683年),白族, 为长新乡永登始祖,传为明朝吴三桂副将,官至亲军铁旗右将军随征游击之职,清时不仕,归隐山林,曾代侄袭十二关土巡检之职,后来在洱源遇害(一说是清朝暗杀),被遇难地的村子的尊为本主。因为文献缺失,事迹仅为民间传说,但从永登的古建筑和人文环境看,也不是没有可能。

永登本族家谱序

从来,家有长子,国有大臣,宗子维城理固。然而同气连枝不克,振拨光大门支门庭。

自始祖公由南京应天府募游大理授职巡检土司,落籍太和,所生二子,长曰福升,次曰福俊,福升袭职而迁往邓川大邑里,福升长子智带家丁平夷住居云龙关里豆寺村,宗子袭职,累世有功,载在云龙志书中。伯琳公加封将仕佐郎,应朝公加封将仕郎,传至世凤兄弟四人,分为四支,世凤生二子,长曰衙龙,袭父职,次曰秀龙,迁居永登,忠贞抱效,官至明朝亲军旗大将军随征游击之职,福俊公之裔元阳中进士点翰,官至道台御史,是二公一时媲美,文武显著也,爰及本朝,宗子袭职数代,民土归州,不复承职矣,秀龙公堂侄恪由外翰而任蓝井学博,其子若孙皆游庠,小小功名代代不惟,愿世世子孙,交相鼓励,立志青云,克绳祖武。

祖宗祖宗藉慰于九京,默相于天矣,是为序

道光癸巳年清和月上浣之吉

曾孙李润 谨识

始祖贤福公,授元朝巡检土司职,落籍大理太和,葬在壶黾山,生二子,长曰福升,次曰福俊,福升公袭职迁往邓川,葬在西山霄箕穴,公生二子,长曰智,次曰信,信住邓川,智公袭职;福俊公留住太和,九传而出元阳翰林。明洪武十六年,智公带丁平夷,居住关里豆寺村,开辟兹土,葬回邓川;智生一子曰福,袭其职,生二子长曰顺,次曰惠,顺公袭职乏嗣,弟惠生一子曰祯,生一子曰文潼,文潼公袭职,生三子曰伯琳、伯雪、伯瑄,伯瑄乏四嗣;伯琳公袭职,加封将仕佐郎,生一子曰嗣源;嗣源公袭职,生三子应朝、应庭、应邦,应邦乏嗣;应朝公袭职,加封将仕郎,生五子,世凤、世凰、世麒、世麟、世鹏;世凤公袭职,生二子,长曰震龙,袭其职,次子秀龙参将,世凰乏嗣。弟世麒、世麟、世鹏同住豆寺。

秀龙公字在田,职授亲军铁旗右将军随征游击,生二子,曰天柱、曰朝柱。天柱字仲漠,优生学宪匾之曰:“懿行修明”,生三子,克恭、克让、克敬。克恭字百捷,庠生,生二子,曰之森、之竹;克让公字百忍,廪生,生一子,之蟠,庠生;克敬公字吉修,生二子,之模、之梁。朝柱公字凌汉,生一女,娶石门井杨姓之子名为克和,字百祥,廪生,以第二侄孙之竹承嗣,四支原由即以此也。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