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6强击机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8-13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1974年初,西沙海战爆发。战斗中,我海军以2艘猎潜艇和2艘扫雷艇对抗南越海军的3

强-6强击机
强-6设想图

艘驱逐舰和1艘护卫舰,以小抗大以弱击强,并取得了沉伤敌4艘舰艇、并俘虏49名敌军的战果。西沙海战虽然以我军的全胜告终,但暴露出海军在作战中无法得到有效的空中支援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在当时我国空军和海军航空兵装备的各型战机中:歼-5、歼-6、歼-7等缺乏对地攻击能力;作为攻击机的强-5的航程又过短,载弹量也过少,无法适应瞬息万变的高强度现代作战;而作为轰炸机的轰-5和轰-6速度太慢,且缺乏足够的自卫能力,无法满足水面舰艇编队的火力支援需要。于是,深感缺乏一种先进的支援战机中国空军和海军航空兵在西沙海战结束后不久就分别向三机部提出各自的新型战机设计指标要求。要求航空部门研制一种新型的战斗轰炸机来满足部队的作战需要。

国防科工委根据海、空军的要求确定关于新型飞机的战术技术要求,除了作战使用的武器和配备不同外,飞机的技术性能基本一致。国防科工委据此要求三机部用一个机型,装备不同种类武器和机载设备分别满足海、空军的需求。

1976年,三机部向下属各飞机制造厂下达了设计要求。沈阳飞机制造厂和南昌飞机制造厂很快提出了自己的方案。其中,南昌飞机制造厂提出强-6设计方案,沈阳飞机制造厂则提出了歼轰-8设计方案。西安飞机制造厂则稍后提出了“飞豹”设计方案。歼轰-8方案在被否决后,南昌飞机制造厂和西安飞机制造厂几乎同时开展了新机研制工作。

从60年代到70年代这段时间,世界航空界非常流行可变翼技术的应用开发,这股潮流对中国航空工业也产生了相当程度的影响。

强-6强击机
前苏联米格-23“鞭挞者”战斗机

在六七十年代里,在强-6的研发之前,我国用一批武器装备从埃及换了一批米格-23MC,并对其可变后掠翼机构进行了研究,中国唯一具有强击机制造经验的南昌飞机制造厂,在强5总设计师陆孝彭的坚持下,决定在米格-23MC的基础上,发展一种单发单座超音速强击机作为强-5和歼-6的共同后续机,并命名为强-6。从外形上看,强-6仿佛就是结合F-16和米格-23特点的“混血儿”。

强-6强击机
涡扇6发动机

强-6选用了我国第一种真正的实用性大推力涡扇发动机——涡扇6(WS-6)。该机最大军用推力为71千牛,最大加力推力为122千牛,推重比为5.93。在具体的性能指标上,该机最大武器载荷4500千克,作战半径900千米。除了强大的对地攻击能力外,其空战性能优于米格-23。

在强-6研制过程中,设计人员遇到了重重困难。首先是结构超重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妥善解决。和苏联米格-23战斗机相比,我国在其基础上研制的变后掠翼机构要超重12%,不仅减小了战机的载油量和载弹量,还严重影响了其作战半径。其次是计划采用的WS-6发动机迟迟无法定型生产。

强-6强击机
强-6三视图

和这个时期我国开发的其他许多重点型号——如歼-9,运-10等一样。强-6最终也没有逃过中途夭折的命运。导致强-6计划夭折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如发动机的可靠性迟迟不过关、可变后掠翼技术、采用的复合材料的攻关时间过长等等。最主要的,还是军方装备需要的改变,到了80年代中后期,军方认为可变后掠翼布局并不是将来作战飞机的主流。而强-6经此一击,也就注定了最终下马的命运。

另外,在强-6研制期间,其假想敌的武器装备情况也发生了变化。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军已经开始装备S-300PMU和9M38“山毛榉”等新一代地空导弹系统。当时卫星图片显示,苏联已将其部署在我国边境附近。强-6尚未出世,便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更为主要的是,与强-6同时期开始研制的歼轰-7“飞豹”战斗轰炸机的进度已经走在了强-6的前面。与强-6相比,“飞豹”气动布局和机体结构更为简洁、机身内部空间更大、载弹量更多、作战半径更远。到八十年代末期,随着“飞豹”成功完成首次试飞,强-6研制计划实际上已经宣告下马。虽然强-6最终仅存在于图纸和人们的想象里,但其部分技术后来用于“飞豹”和歼-8改进型号上,也算是另一种形式的新生了。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