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书院
江西桂林书院院容院貌书院周围圣树芳桂,花翠四时,飘香秋日,大门上横刻阳文“桂林书院”,两侧直行楷书对联:桂蕊飘香书声吟破山中月,林峦翠诗思敲残槛外花,大门两侧的古樟树尤为壮观。院内建筑的“文昌阁”楼保存完整,是历代当地秀才举人讲学的地方。古有中顺大夫万曰栋,贤相姜曰广,清吏部右侍郎万有严,今有原中顾委委员夏征农革命烈士夏日辉亦求学于此。书院建设2002年桂林书院重修时,夏征农亲自写信给省委书记孟建柱,在夏老和孟书记的关怀下,江西省慈善总会为桂林书院拨给维修专款10万元,使书院得到了新生。夏老欣然命笔为桂林书院新生题词:“历代讲学园地,而今修建一新,为国树人有望,值得铭记在心”。2004年,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在丰城市同田乡镇坊村蹲点扶贫拨给专款,对书院进行装修,在院内兴建了一幢800平方的教学大楼,并增添了电视、电脑、图书等教学仪器设施,使桂林书院与镇坊小学融为一体,形成现代化的教学园地新格局。原宜春市委书记宋晨光和市委副书记任桃英、丰城市委书记冷新生和市长辛小敏等领导多次到桂林书院视察,并亲手为书院周围植树、种花、栽草,美化校园环境。

现在,镇坊小学充分发挥桂林书院与新教学楼的教学作用,在书院办起图书室、文体室和古情展览室,每周政教课在书院授教,平时全天给学生开放,双休日对外供村民开放,并结合新农村建设,举办了季节性的农业技术培训班,授讲农业科技知识,使120多名青年农民“学科技、奔小康”成为建设新农村致富的示范户;全校650名学生通过在书院上课、看书、参展等实践教育活动,不但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知识,而且陶治了情操,美化了心灵。(夏贤喆编辑)风云人物

姜曰广(1584年—1649年),字居之,一字燕及,晚号浠湖老人,江西丰城人,明末政治人物,官至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
东林党人,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己未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天启六年(1626年),出使朝鲜,还陈有裨军国者八事。天启七年(1627年)夏,魏忠贤以“东林党”罪削其籍,回江西创办石井书院。崇祯初,起擢左春坊左谕德。崇祯十五年(1642年),起任詹事,掌南京翰林院。李自成陷北京,明思宗自缢死,南京议论立帝,与吕大器等主张立潞王,遭马士英反对,结果福王为帝,仍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与史可法、高弘图为南中三贤相。为马士英所忌,马士英等攻击姜曰广五大罪状,姜曰广怒斥之,弃官回乡里,顺治五年(1648年)金声桓邀姜曰广起义,清军围攻南昌,次年城破,携家三十余人于南昌投水自尽。曰广著述颇丰,著有《石井山房文集》、《皇华集》、《石井山房语录》、《过江七事》等。

夏征农(1904年1月31日-2008年10月14日),原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共上海市委原书记、《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辞海》主编,江西丰城人,原名夏正和,字子美,笔名夏征农。
夏征农于1925考入南京金陵大学,1926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受党组织委派回江西发展支持力量,并参加了南昌起义。其后赴上海,入复旦大学学习。1928年出任复旦大学共青团支部书记,1929年被捕入狱。出狱后任共青团中央宣传部秘书。1933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是其后期领导人之一。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期间,历任新四军政治部、统战部、民运部部长,苏中军政委员会秘书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任山东省委副书记等职。“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到批斗。
1978年任复旦大学党委第一书记,1979年出任中共上海市委常委、书记处书记。此后退居二线,任上海社联主席、上海文联主席、《辞海》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委员会副主任以及中顾委委员等职。夏征农是全国第一届人大代表,中共八大代表,十二大列席代表,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大特邀代表。
2008年10月4日,夏征农逝世于上海华东医院,享年104岁。
广西桂林书院
简介桂林书院,位于广西桂林。明嘉靖三年(1s84)巡按御史任渊建。书院规模中为五经会讲堂,东西二区,分别建讲堂、号房、斋舍共95间,可容100余人。东区为学习“易、礼、春秋”场所,西区为学习“诗、书”场所。有半门和大门,上悬“桂林书院”匾。门外东西各有牌坊一,一题“师圣”,一题“友贤”。有深井2口;有湖名“西湖塘”;西湖塘东1亭,名“浴沂”,有水池,名“宝贤池”。池西有1亭,名“观莲”。后于院后建楼。生徒有生活费,有病可医治,清雍正初毁废。